新课标下的语文复习与思维能力训练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fai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听说读写的能力才会强。因此,叶圣陶先生强调:“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要同时并举。”但在教学中,由于受“复习是增强旧知识记忆”的传统观念影响,很多教师指导高考语文复习时,只注重“知识的再现”,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厌其烦地领着学生把学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又一遍,大搞题海战术,强调学生抱着ABCD不放,致使学生厌学,思维质量不高,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新课标下的高考语文复习,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复习的效率。
  一、归类整理,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语文学科知识点纷繁庞杂,犹如散失的珍珠,如果不善于归类,形不成知识系统,学生是不会有过硬的语文能力的。所以在复习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运用求同思维,把杂乱无章的知识,按照合并同类项的原则进行排列组合,整理归类,从而找出规律,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增强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诗歌鉴赏中对于诗歌意象的鉴赏一节,要让学生明白意象是融合作者主观情感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鉴赏时,必须明确作家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感情的。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什么感情?思乡之情,李白没有直说:“我想家了,我想家了。”而是借着月光这个客观之象来表达他思乡的主观之情,诗中的月光就不再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意象了。而此情此景,就形成了一种审美境界——意境。这里还有重要的一点,要让学生明白传统的审美习惯,诗人往往借同一意象来表达相同的思想感情。如,诗中出现望月,有思乡怀远之情;扁舟子、船,往往与远行有关,暗喻漂泊不定;捣衣,思念远行之人;寒衣,与边关征战有关;孤雁、孤鸿,指远行之人的寂寞孤独;等等。学生明白了这些常用的意象在诗中表达的情感,遇到类似的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二、专题研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总复习中,学生最怕的就是教师简单的重复,把课文内容与写法再讲一遍。因此,教师应根据新课标下的高考要求,打破单元和课本的界限,多搞一些横向的、专题性的阅读,使学生能吃透知识,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诗歌鉴赏复习时,可参照历届高考在诗歌鉴赏的出题上着重于哪些方面,并联系一些资料上的相关题目,与学生共同探求应如何去鉴赏一首诗歌。最后,可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1.从诗歌的题目入手。因为题目揭示出写作的对象,如,《春夜喜雨》告诉人们,此诗写的是春夜之雨,一个“喜”字,又写出了作者的那种喜悦、高兴之情。2.从了解作者入手。知人论世,有利于把握作者的风格特色。3.从注释入手。注释会揭示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借此能看出作者经历世事的心迹,通过它可以把握诗人写作该诗的情感脉络。4.从把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入手。有些诗词中,其中一、二个词语起关键作用,把这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弄清楚,对诗词的理解就很容易。5.从尾联入手。无论是叙事诗,还是写景诗,到最后总离不开抒情,有时把握了尾联就把握了全诗。
  三、诱导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非常重要,它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已有信息,在知识点间建立联系,强化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高考非常重视测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话题作文淡出舞台,命题材料作文备受青睐。但不管怎么说,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是高考作文的主要命题形式。
  话题作文减少了学生对材料的依赖性,学生可以对话题进行多角度的感受、联想和想象。话题作文为学生写作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给材料作文的依据是材料,因此要对材料认真研读,准确把握中心,然后在读懂材料、把握中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广开思路,尽可能多地去寻找立意的角度。正如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则材料,角度不同,感受也不同,这样立意的时候,可以正向立意(思维顺着原材料的指向思考),可以逆向立意(对原材料作合理的假设,进行恰当的推理、引申),可以类比立意(把材料和当前的实际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地思考),可以辩证立意(辩证地看问题,能彰显出文章的深度)。
  命题作文也可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训练,如,今年的高考题“踮起脚尖”。正向立意:踮起脚尖可以提升自己的高度而望得更远;踮起脚尖盼亲人,表达一种思念和渴望。反向立意:踮起脚尖走路,容易跌跟头,人还是脚踏实地的好。类比立意:踮起脚尖看热闹,就如鲁迅笔下的那帮看客,是愚昧低俗的表现。辩证立意:踮起脚尖如果干有益于己、有益于人的事,则可提倡;如果不是脚踏实地,而是见异思迁或无聊低俗,则应该摒弃。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运用自己最拿手的技巧,大显身手。如果经常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作文训练,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比较敏捷,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高三是对学生的历练,也是对老师的历练。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在高三这个重要的阶段,在学和教两个方面分别做着一丝不苟的努力。高三的语文教学课堂上,习题多了,阅读少了,习题课逐渐成为高三语文教学的主体。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每一节对学生来说都十分重要的习题课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落实习题课的讲授。  一、时刻不忘,夯实基础  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保证成绩的稳定提高。在课堂上,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型,都要坚
期刊
进入高三复习,无论一轮还是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的得分低都限制了学生语文的分数,是提高语文分数的一个瓶颈。其实现代文阅读复习方法多多,不能仅为了做题而做题,那样会使学生对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产生畏惧情绪,以致影响学生对语文阅读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进行阅读专题复习时,应从文本入手,让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 。  一、多角度解读文本  有人说,高三语文复习的功利性很强
期刊
最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把“题意”放在“内容”项的首位。而“题意”的明确只能依靠审题来完成,具体来讲,就是明确文章写作的范围及重点,明确写作的各种限制性要求。所以,审题立意对于考场写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材料作文是近些年来高考作文的主要命题形式,如何做好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作文备考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认真研读材料,准确把握内涵  新材料作文,其主旨往往都蕴涵于材料之中,这隐含的
期刊
目前,作文教学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种不同的训练思路和方法的提出,将中小学作文教学引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在此,本人也不揣简陋,提出个人的浅见,供同行批评。  一、个性化的内涵  “个性化”本来是指文学艺术创作中塑造具有鲜明生动的人物个性特征的方法,也指作者塑造典型人物时对其个性特征的描绘所达到的鲜明、生动的程度。而“个性”,按照一般的解释,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
期刊
一、性格外向学生的性格特点分析  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特点是开朗、活泼、自信心强、胸襟开阔。敏捷、好动,反应快,做什么事情也都比较快,但不一定很仔细。他们独立性强,善于交往,待人接物十分热情,到一个新的地方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并结识—大批新朋友。这种性格的学生爱说爱笑,比较坦率,能暴露自己的思想,心直口快,不拘小节。因此,可能常常在无意间得罪别人,尤其是得罪内向性格的人,可自己却
期刊
自从踏上三尺讲台,就暗下决心要做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以前一直遵从“学以致用”的原则,后来在新课本导读中看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的教育目标,豁然开朗——如果语文教师能让学生享受语文,那不就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吗?下面以自己的作文教学为例,谈谈对这一目标的认识。  回顾过去,自己是在小学四年级下学期爱上作文的。那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有一次,老师要求写一篇“赞物”的作文,当时就写了一篇《赞扫
期刊
中国古代诗歌,其主要元素即景与情,因此,要把握一首古代诗歌,从景物描写入手是科学而又必不可少的切入方法之一。而承载作者主观感情的景物,都与诗歌中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的人物,有的时候指诗人自己,有的时候指诗中出现或塑造的人物。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景物描写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一、烘托人物形象  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
期刊
开始推行实施素质教育时,柳斌就指出:“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今天,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科学发展,人民满意。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改革创新,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由此可
期刊
最近,新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骑着新车走在路上,一辆辆自行车被我抛在身后,感觉特爽。可骑的时间一长,在路上就遇到了不少电动车,本来我在前面的,可有些电动车很快就超过了我,把我抛在了身后。虽然,我将车速调到了最快,可是跟人家的距离还是越来越远,看着人家远去的背影,心里好郁闷。  晚上,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为什么我超过自行车的时候感觉就特爽呢?为什么我被摩托车超过的时候却毫无感觉呢?但为什么我被电动自行
期刊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水平,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处理好了,学生就会如春起之苗,节节向上;处理不好,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就可能被扼杀了。因此,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写作的乐趣,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面临三个问题:一是不愿意写,甚至害怕写作,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把写作看成是额外的负担;二是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三是怎么写。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意到第三个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