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体育院校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和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人文与科学融合“和谐教育”的建构是在我党第十六次四中全会提出的全新理念“和谐社会”与十七大最强音“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背景下展开的,所以除了在理念方面对传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以外,更有其对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关切。着重对高等体育院校和谐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诠释,即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育,对其在理论上进行了建构,同时也阐述了吉林体育学院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高校;和谐教育;人文与科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54-03
  
  1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和谐教育
  
  现代教育要求人全面和谐发展,1996年,国际21世纪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强调指出一个基本原则,即“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1]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应该是人文与科学相融的教育,即本质上追求的是人的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以成千上万种方式展现出来的东西,不过是一种相同的“人的本质”而已,这种同一性在实现的过程中得到了证明。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呢?毋庸置疑应该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也就是既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懂得“为何而生"的生活哲理,而且还掌握了系统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具备“何以为生"的技能。这种人不仅能领会“为什么而活着"的人生意义,同时还掌握了“怎样活下去"的才能。他们既学会了做事,还学会了做人。这样的人才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和谐的教育,才是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作为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秉承了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如果高等教育抛弃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把教育目的定位于为社会现时的政治、经济服务,为个人的谋生、找工作做准备,而忘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那么它培养的不是社会意义的“人”,而是 “工具"或者“产品"。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批评它是“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忘记了方向的教育"。[2]
  科学和人文融合,既不能唯科学主义,也不能唯人文主义。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指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方法论上是尖锐对立的,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客体,二者都需要双重解读:历史地看待和主观感受。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如鸟之两翼,只有和谐统一,既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又有坚毅的科学精神,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高等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实施和谐教育,进而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2构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和谐教育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和谐统一,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更是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和谐发展的需求,努力形成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互动发展、和谐统一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2.1树立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和谐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对教育发展规律及其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有着对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的设定,体现出对学校未来发展状态的一种期待。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和发展学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人文与科学融合既是一种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更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选择。1996年,国际21世纪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加以重新安排,这四种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就是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学会做事就是学会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即是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即是适应环境的能力。[1]从它们的内容来看,其实就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后的产物。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伯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他认为“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3]“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它把教育功能的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目的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教育不仅仅要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可见科学与人文融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行动上的自觉”。只有牢固树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理念,现代大学才能成为人类先进文化传播的基地,才能造就出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2.2在各学科与专业间的调整中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高等教育内部各学科、专业之间需要和谐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形成了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不和谐发展现象,这种现象目前己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成为时代的需求、世界的潮流,也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在专业发展上,热门和冷门专业以及传统和新兴专业之间要协调发展,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多种多样的,因此高校也要培养各级各类的学生,学科专业的设置也应是迎合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按适当比例发展实现综合平衡。从高校整个学科体系来看,各学科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各学科的平衡发展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学科也是要不断发展完善的,因此学科的调整和发展要实现一种动态平衡,这是实现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同时要改变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使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构建起更加注重素质,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
  2.3在课程设置中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教师、学生、课程三者共同构成了现代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原色”,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课程比专业更基本、更关键、更重要。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石,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最直接的途径。改革课程以适应当代大学教育的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实现真正的人文与科学的融合,用一般的学科课程的教育形式是行不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有确定的基本课程价值目标,要立足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育改革及课程设置就非常值得借鉴。这所创建于1636年的综合性私立大学一直都在尝试如何改进教学体系,从1869年查尔斯·W·埃利奥特任校长起,哈佛共进行过四次重大的教学改革。尤以1978年的核心课程改革对世界大学课程改革产生的影响较为深远,同时也使哈佛在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中名列世界前茅。哈佛大学的本科生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即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核心课程包括外国文化、科学、社会分析、量化推理、道德推理、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七大领域,各领域再细分若干亚领域,共有11个亚领域,每个亚领域开设几十门课程,学生从中选修。现行的核心课程要求本科生选修其中7门就可以了。哈佛大学鼓励本科生接受广博的教育,同时鼓励他们深入研究1~2个学科。专业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某个领域的知识,而且教给学生更多的方法,让他们借此追求在思想上更成熟地发展。[4]2007年2月7日,哈佛大学公布了其自2002年10月起就在酝酿的教育改革方案。这个即将在2007年9月生效的名为《全面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是哈佛大学自1987年以来的一次重大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全球化视野。此次哈佛教育改革将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划分为八大范畴:美学和诠释、文化和信仰、经验的推理、伦理的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世界科学、世界各社会、世界中的美国。此次教学改革着重学生用国际化的视野来进行科学艺术的学习,更加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并将情感、伦理、态度、观念的培养纳入学科教育的体系。[5]
  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充满了时代感与科学性,它使哈佛培养出众多出类拔萃的人才。哈佛大学在课程设置上的变化进一步体现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理念,以及世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它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思路,有助于我们考虑和解决中国教育改革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构建高校和谐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2.4在专业教学中实现人文与科学的渗透专业教学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要是一种专业素质教育。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人文与科学的渗透,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既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强调专业理论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又注重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核心、出发点和归宿,希望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来探究世界的本质与其他问题。其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及其学力与人格、知识、技能与兴趣、动机、态度等同步发展、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
  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人文与科学的渗透,它要求既要确立人文精神的目标,使每一个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科技成果能够正确的选择、舍取和使用,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对待科学精神。没有科学精神方面的专业教育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将失去最基本的意义,而人文精神也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人文精神方面的专业教育教学目标,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能很好地把握科学精神,将来不能很好地造福于人类。人文精神的有效支持可以提高科技知识的品位,而科技知识的丰富可以使人文精神变得充实有力。两者的对立和缺乏,都将导致难以预料的灾难。[6]
  
  3高等体育院校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和谐教育实践研究
  
  3.1“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办学理念根据大学是固守人文与科学“高地”的原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精神,吉林体育学院提出了“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办学理念,我院办学理念最突出的特点是“育人夺标”。“夺标”是夺两个目标,一是优异的竞技目标,二是人生的理想目标。前者是阶段性目标——管一阵子,后者是长远性目标——管一辈子。育人与夺标的关系是“立地”与“顶天”的关系。因为夺标是体育院校培养人才“顶天”所求,育人又是其“立地”所需,只有育人与夺标结合,才能彰显体育院校培养的人才特色。“育人夺标”的理念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出品行优良的高素质公民,既包括要造就一支“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人民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又包括培养有竞技夺标能力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它汲取了中华民族5 000年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又与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而且也符合现代奥林匹克“公平竞争,团结育人,崇尚和平”的宗旨。“育人夺标”是我院有别于其他体育院校的关键所在。
  3.2学科、专业的合理布局与结构我院制定了《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提出了学科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和工作原则。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通过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加强基础教育,增强适应性。新专业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依托学科优势,积极建设新兴交叉和现代体育事业需求的专业。目前,我院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公共事业管理、运动人体科学6个本科专业,以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防卫体育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2个专业方向。专业布局实现了从单一性学科向多学科的转变,专业整体布局与结构合理。为落实我院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素质教育思想,构建了合理的专业平台。
  3.3人文与科学融合的课程体系的构建1995年8月,在院党委的领导及大力支持下,由宋继新院长牵头,成立了“面向21世纪全面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科研攻关课题组,以这一课题研究为核心,学院全面启动了教学改革工作,经过全面深入调查研究,构建了以“突出育人,强化基础,重视能力,发展个性”为指导思想的,由政治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基础教育、技术教育、就业教育、军事教育和劳动教育八大主干“模块”构成的“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专业素质教育课程新体系(图1)。
  人文与科学融合教育思想及其课程内容体系,目的是让学生更富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进一步深入分析,教育不但要使人“成人”,更要使其“成才”和“成功”。实践证明,人文教育是“成人”的教育,科学教育是“成才”的教育,二者结合是“成功”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成人”是根本,“成才”是关键,“成功”是目标。[7]因为完美的科学教育,不可能是摒弃人文追求的教育;完美的人文教育,也不可能彻底排除科学素质的教育,以科学的理性沉淀人文的情感,以人文的理念升华科学的追求,只有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由内在的契合走向全面而深入的整合,教育才不失为完美的教育。
  


  3.4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为了落实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素质教育思想,以及“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办学理念,我院积极进行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专业技术教学由过去的“项目教学”转为“项目教育,这是授技与育人的结合,是具体的培养方式的变革;”教学内容由“技能传习”变为“文化传承”,这是术科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延伸,其改革既向学生传承项目的人文思想和科学思想,又传授运动项目的知识技能;即注重“理论与技能+人文与科学+教法和锻炼法”,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将“教书育人”合而为一,从而提升了课程育人的水准。这种“崇尚科学,追求人文”的素质教育思想,有助于培养会做人、能竞技、能教学的高级应用型体育人才,对培养富于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体育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际教育21世纪教育委员会编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85.
  [2] 杜时忠.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与追寻[J].教育研究,1999(9):12-16.
  [3] 查吉德,黎荷芳.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诠释[J].上海教育科研,2001(8):12.
  [4] 张家勇.哈佛:重新定义“受教育的人"[N].中国教育报,2004-10-22(6).
  [5] 王晔.哈佛革新核心课程[DB/CD].http:news.sohu.com/20070409/n249313377_6.shtml 2007-4-10.
  [6] 刘献君.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28-32.
  [7] 宋继新.培养大学生要重视人文教育[DB/CD].http:learning.sohu.com/20070404/n249200278.shtml 2007-4-4.
其他文献
自开展“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以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邓小平理沦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上级有关部门下发的关于“五五”法治宣
七月京华,骄阳似火。一场充满南海风、珠江潮气息的展览,牵动了京城人的视听,陡增一个清雅爽朗去处。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指导,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
期刊
为极微小结构成像的工具可能是庞然大物.这个容纳钻石光源同步加速器的环形建筑物,周长为783米,而它探测的样品尺寸则小于毫米级,其成像分辨率达到原子水平的细节.该装置于20
期刊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以下简称)的印发,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
通过对能见度和PM2.5的有关介绍,指出PM2.5给人们健康带来的危害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提出了PM2.5的检测技术和预防方法。
【摘 要】近年来,学术界对明清画家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蓝瑛作为明末清初较有影响力的画家,目前研究多停留在画作和所属流派的描述和分析上,对其交游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主要考察蓝瑛与松江画家董其昌、陈继儒、孙克弘和赵左等人的交往。  【关键词】蓝瑛交游;明末清初;松江画家  苏州府的嘉定、太仓、昆山、常熟等地与松江府各县皆种植木棉,以纺织业著称,经济繁荣,文化昌明,明代该地区成为全国商人和士大夫的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世界逐步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前进,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越来越多的发生,被广人人民所重视和关注,在舆论自由开放的社会条件下,科技技术先
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的荥经黑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理应得到保护与传承,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对雅安市荥经县的学校进行深入调查,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与教师和学
网络的纵深发展,新闻的“反转”频度日益增加,一方面体现了网络环境的开放,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网络社会中,新闻“浮躁”所带来受众视听的混乱和社会信度的削弱,也危及了公众媒
生态教育环境,是指在教师有意识地科学建构和驾驭下的,全要素的、常态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它具备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教师有意识地营造、调控存在其中,不是纯天然的;第二,需要教师以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为基础进行建构,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可调控的系统行为;第三,在这个环境当中,既有表扬也有批评,既有成功也有失败,既有愉悦也有沮丧,应该是社会环境的缩略版;第四,这个环境每天都这样存在,而不是刻意而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