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平台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gha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核心素养成为引领课程改革深化和课堂教学转型的的风向标、主基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发布的《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为全球核心素养研究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1]其中,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 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被认为是特别重要的通用核心素养,简称“5C素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2]但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过分强调对历史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师生之间普遍缺乏互动,重知识轻思辨,重史料轻价值,重结论轻推理,忽视历史学科的本质和育人价值,难以培养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讨论式课堂要求教师少讲以学生讨论为主,可是学生却因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而不能有效讨论,抓不住重点和难点使讨论过程流于形式,最终陷入无问可提、无论可讨的尴尬境地。因此,如何顺应课堂教学由“教为中心”转向“为学而教”的变革诉求与转型趋势,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搭建促使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平台,已经成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学一线的老师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借鉴和吸纳张学新教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对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和历史学科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性认识。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对分课堂”是上海市东方学者、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3]形式上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一部分)留给教师讲授,一半(另一部分)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实质上是在讲授(Present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中的内化(Assimilation)环节,让学生对讲授内容进行吸收之后,有备而来地参与讨论,简称为PAD课堂。对分课堂将教学模式重构为讲授、内化吸收与讨论三个时间上清晰分离的环节,教师让出部分课堂时间,交由学生掌控与主导,形成师生“对分”课堂的格局。将讲授与讨论从时间上错开,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后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吸收,是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所在;将内化和吸收安排在课后,当堂课讨论上堂课的内容,即“隔堂讨论”,是对分课堂最核心的特征所在。
  二、历史学科“对分课堂”的实践模式
  “对分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操作流程主要包括讲授、内化吸收(课后或当堂)和讨论等三个互相联接的核心环节,具体实施步骤可归纳为“讲授、独学、讨论、对话”四步法。“对分课堂”目前主要有“隔堂对分”、“当堂对分”及“隔堂 当堂对分”等几种操作模式。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当堂对分”适用于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必修内容),“隔堂对分”更适用于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选择性必修 选修内容)。下面以《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谈谈历史学科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1. 讲授:先教后学、精讲留白
  “隔堂对分”在教学实践中一般首先分为两个学习时段。按每节课45分钟计算,可分配后半部分如20分钟用于讲授新课。课堂讲授环节的精髓在于精讲和留白。讲授环节,教师基本不向学生提问,也不组织讨论。教师应做到充分而不过分的思维引导性的、提纲挈领式的讲授,主要讲解学习目标、知识框架与基本概念等,聚焦于知识结构的重点和难点,把细节留白给学生,给学生预留自主学习、内化吸收的空间。
  [課标要求]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学习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和表现;知道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基本史实;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洋务运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诱导作用。
  2.借助图文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展开课堂讨论与探究,分析和评价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用多元视角解释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理解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感受近代中国不同社会阶层学习西方、救亡图存、追求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影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难点: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洋务运动。
  [知识框架、设计思路]“大变局中的阵痛与新生: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主题一:工业文明冲击下的阵痛——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活动一:史料实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影响。
  [历史人物故事一]:近代社会“女红”的迷惘与出路
  主题二:阵痛之后的新生——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1.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
  活动二:整理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基本史实,用多元视角认识洋务运动的影响。
  [历史人物故事二]:李鸿章的“洋务人生”
  2.新生产关系的破土而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活动三: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理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基本史实。
  [历史人物故事三]:陈启沅的“实业兴国”梦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的教学设计吸纳历史学家陈旭麓关于“中国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问题的观点,围绕“大变局中的阵痛与新生: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步”展开教学立意,选用图文史料勾画近代社会“女红”、李鸿章、陈启沅等人物群体在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的命运沉浮,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解释和评价在中国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过程中,历史的主题应当是“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而不是“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4]。《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和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表现及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促进作用。本课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突出学科高阶思维,以正确的历史观对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和家国情怀。   2. 独学:独立学习、内化吸收
  “独学”是在教师讲授之后,学生独立思考、各人理解形成成果的过程。“对分课堂”要求在课后或者当堂给予学生一定时间,以阅读教材、完成作业,以自己的方式深入理解,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作业是连接讲授与讨论的核心环节,是实施对分最重要的抓手,是对分课堂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对分课堂”的反思性作业称为“亮考帮”[5]:学生在听课、读书、完成常规作业后,要总结出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赏的内容等,称为“亮闪闪”;把自己弄懂了但是觉得别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用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用来挑战别人,称为“考考你”;把自己不懂、不会的地方或想要了解的内容,以问题的方式,在讨论时求助于同学,称为“帮帮我”。
  [作业任务单]1.理解“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企业”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内涵;2.通过晚清中国经济结构变迁示意图,理解并简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时间轴表示重要的历史时期,圆形代表当时整个社会经济,扇形代表某个经济成分)
  (1)根据晚清中国的基本史实,标出各字母代表的经济成分。
  A 自然经济
其他文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游学领域中的新兴概念,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1] 。 研学旅行是“行走的课堂”,让教学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调动各方面的能力,运用教材知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从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
数学,有数!创办《广东教育·高中》数学栏目的宗旨:“数学变化无穷,高手心中有数。”“数”,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她凝聚着无数数学研究者的心血,她沉淀了解决各种数学题型的思想方法。高考是一场对考生掌握知识的洗礼,她更像一个没有硝烟的人生战场,战场上无形的战火此起彼伏。只有承受得住她带来的无穷“烤验”,才能“浴火重生”。面对这一场“战火”,我们不能盲目地闯进去,我们要有所准备。面对“茫
随着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逐步发行与推广使用,全国各地版本不一的历史教材将会逐渐退出高中历史教学领域。历史教科书不仅对历史教学和学习产生影响,而且关涉历史学科评价。[1]通过教材文本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新的高中统编历史教材中增添了大量有关民族的知识内容,并作为正式的教学要点纳入历史学科教学和考评环节。结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史观培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推广,可以看出对教材中民族部分的文本语言挖
广东省2014年有文科考生343418人,地理科试题包含在文科综合卷中,题型由11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构成。其中选择题每道4分,共44分。非选择题2道,40题24分,41题32分。地理学科总分合计为满分100分。题型、题量与位置和往年相比都没有变化。2014年广东省文科综合高考地理试题较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探究性、时代性和有用性等特点,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试题能较好地达成地
考场作文是“戴着枷锁舞蹈”。既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完成一篇结构完整、语言优美、主题突出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面拟从作文结构安排方面的一些常见问题入手,简要地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作文的结构可以看成是各个段落内容的组织形式,当然也可以看成是作者构思文题的思路的外在体现。文章的内容要依靠完整的结构形式才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文章的主题也需要依靠清晰的结构完整
本章重点分析病句中的“结构混乱。  一、梳理知识,厘清认识,明确考点,才能有的放矢。  应对高考,我们就应该在高考题中寻找方法,寻找其中的规律。  “结构混乱”主要是有:①句式杂糅,把两句话挤到一句话里,该结束的地方不结束,前后交叉错叠,句子结构混乱,形成病句。②中途易辙,也叫偷换主语,表达句意时,开始陈述了一个主语,但是,话没说完,又出现了另一个对象,前后主语不一致,中途转换了主语,结果两个意思
在五大核心素养中,历史解释是核心能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是为了更合理、更科学的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最终为了情感的提升,即家国情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解释”定义为:“历史解释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其中提到的“理性”与“客观”可以看作是历史解释的原则。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谈到洪宪帝制失败的原因时,常常
收获时节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北大荒“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这是党和国家为新时代北大荒确立的新目标新定位。  地处北大荒集团西部的九三分公司,作为中国旱作农业的一面旗帜,在集团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分公司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垦区两次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集团战略部署,用匹配高
【考纲解读】  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作文部分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基础等级里面的“符合题意”。近几年新课标高考作文基本上是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出题。“符合题意”,首先就是“不超出材料的内容和范围”,也就是要求考生对作文试题材料中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理解材料中所包含的深刻含意,准确把握命题意图,这是审题的关键。其次还要顾及主体材料之外的各种限制,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高考作文实质上就是一种“奉命填
现行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呈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正文内容外,还精心设计了如“相关史事”“材料研读”“问题思考”等辅助栏目。作为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关史事”选取的史料、给予的史论,应同正文一样以史实为基准,力求科学严谨、客观真实。  在执教过程中,笔者发现偶有“相关史事”表述不严谨,或与史实存在一定误差。以下笔者以统编历史教材八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中的“相关史事”为例,分析问题由来,寻找最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