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习作”单独成块,是苏教版教材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创举。纵观低、中、高三个学段,从写话到习作,教材编者立足孩子们的视角,精心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在愉快中习作,在轻松中历练的平台。
激励 即激发习作欲望。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材编者想孩子之所想,为他们做了精心安排:
1.轻松踏门槛。什么是习作,对刚刚起步的三年级孩子来说,难免有神秘感或畏难情绪。三年级(上册)《习作1》开门见山指出,“有好多同学上学期的写话,就已经是习作了。”这一说一下子就把孩子们与习作的距离拉近了。接着,通过两篇例文(小片段)让大家进一步认识了“这就是习作!”“这样的习作我也会写,说不定写得比这还好呢!”相信从心里蹦出这句话的孩子一定不会是少数。我想如果每次习作教师们都设法轻松导入,将孩子带入一个有情有趣、有滋有味的兴奋状态,他们一定有话要说。
2.围绕“我”练笔。一个“我”字不光有亲切感,还极易引发“我”的兴趣。孩子们关注最多的就是自己。教材编者蹲下来为孩子们设计了与“我”有关的命题习作。“我的自画像”、自己的“新发现”、自己的“真情实感”等等。“我”的影子随处可见,既易于孩子产生共鸣,又能激发其自然地流露心声和展示个性。
3.激活兴趣或记忆。习作教材通过文字提示或提供画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和自然场景。如让孩子们在不完整的画面上添图加色,根据例文引导并提出相关要求,再让他们动笔写;观察大自然写景;玩耍中的发现;摆玩具编童话故事;提供喜怒哀乐的脸谱,让学生选择一件亲身经历的事……
教材就是这样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一次次叩击着孩子们记忆和兴趣的闸门,此时此刻,教师只要加以引导、点拨,孩子们一定会激情四射,思路大开。选择孩子们亲身经历的震撼心灵的事;抓住稍纵即逝的有意思的瞬间场景和偶发事件;将优秀的阅读材料与类似的生活情景、自然景观进行碰撞;回忆各种体验活动及其感受和想象等等。从这里入手,我想一定能把孩子们动笔的欲望激发到极致,从而,急于表达,一吐为快。此时,哪怕他们语无伦次,病句连篇也值得肯定,因为,他们不光是想说了,而且,有的甚至“口若悬河”了。
放飞 在习作教学中,放飞孩子们的思绪和想象,给他们以充分的自由,让其“自鸣天籁”。这正是新课改习作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为此,教材编者主张充分挖掘孩子们自己的潜能以展示其个性。现归纳如下:
1.让学生自己选材。如提供“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飞雾散”四种自然现象,让孩子们只选择其中一种现象进行观察和描写;说说“心里话”,可以对“亲人、老师或朋友”,内容可以“传达问候”,或“表示歉意”,或“诉说委屈,也可提些建议……”等等;有的在范围内仍无话可写,甚至还可“写相似题材”,可见,选择空间大,余地多。真的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2.让学生自己命题。选材可自主,命题也相应自由。通观习作教材大多是“题目自定”“题目自拟”。如,五年级(上册)《习作7》提供了“我喜欢的一篇课文”等四个题目,结尾仍写道“以上几个题目,你可以任选一个……如果有更好的写作内容,也可以不用这几个题目”可见,命题范围之广。
3.让学生自由写。习作教材对文章怎么开头,结尾以及过渡等写法均不作统一要求。正如眼下常说的一句话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既使有要求也只是在习作教材中或例文中做些适当的暗示或提示。如,五年级(上册)《习作2》教材拎出例文中“帅鸽”的一个承上启下句,“它不但有一身漂亮的衣服,而且飞行起来姿态优美”,暗示了其过渡作用。接着,要求学生在习作中“也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这个要求学生是易于接受的,一是学有样子,二是针对性强。练笔中孩子们一定不会太为难。
4.让学生自主表达。习作教材一方面鼓励儿童无拘无束地释放真情,尽情倾吐,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尤其是高学段纪实性作文,特别强调有个性的表达,要求“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另一方面主张给学生语言表达的自由。唯有如此,才有可能避免习作中的众口一词,千人一面或代人立言的现象。
5.让学生自己评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苏教版小语习作教材打破了批改作文全由教师包揽天下的传统作法,呈现了一个多元评改模式。其中,让学生互评互改、自评自改已成为评价学生习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依据苏教版小语教材进行习作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材、命题、自由地写、自主表达、自己评改,这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一个重大突破。
引路 学生有了写作激情,思路打开了,但距离下笔成文还有一段距离。习作教材中的“例文”便充当了重要向导。例文的特点至少有两点:一是易于认同或模仿,例文大多是同龄人的同步习作。孩子们不仅认同而且有亲切感,易于模仿,便于借鉴。同时,也为教师寻找合适的范文省去很多时间;二是针对性强。例文从内容到格式都提供了样例,且在例文之前或中间或结尾都会有一些针对当次习作的指导性要求或提示。我认为只要把教材中的要求或提示与“例文”结合起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照学习,再动笔已不是难事。如,五年级(上册)《习作4》例文“请你原谅我”,通过例文反映了小作者的真情实感。而习作教材在结尾处对本次习作也明确提出“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两相对照,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叫“真情实感”且学会表达。
教材编者提出的“长线”(指长期的阅读积累)“短线”(指即时的小练笔)结合,以及口语交际等语文实践活动都应该是我们引领参照的范围。如,三年级习作“动物名片设计大赛”要求查资料后再做。结合例文我们可引导学生复习一下二年级课文《美丽的丹顶鹤》,再揣摸其内容和写法,这份“动物名片设计”一定会十分顺利。应该注意无论例文还是课文或者是各种作文选,我们都应该明确一个态度:反对抄袭,允许模仿。同时,也应鼓励学生超越学生范文。随着年级的升高和个体的差异,我们应当要求学生“从仿到作,由俗入雅”。
梯度 习作教材对小学三个学段各个年级每个学期乃至同一题型的习作要求都呈现出前期孕伏,后期提升,反复习染的梯度。其中的写作知识或明确提出或暗示融化在例文之中,都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原则。如,写人的文章,从三年级开始“自画像”到六年级进行“人物专访”。各年级每学期无论在习作目标上、内容上,还是具体表达方式上都有所区别,既反复历练,又逐步提高。体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扎实推进。如何把握好这个梯度,我认为对每次习作的要求从整体上既不要拔高,也不要降低。扎扎实实地打牢习作基础。同时,也要因材施教,既要支持优秀学生有创意的表达,也不排除为后进生适当降低难度。让每个起点不同的孩子都能吃得饱,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才是编者们的真实意愿。
积累 “作文是积累外化的过程”。教材编者们也提出要把着力点放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上。习作教学的主阵地与语文课一样仍然在课堂。因此,专家们提出了积累的两种方式,“长线结合”和“短线结合”,即阅读教学时注意对习作的引领,习作教学时鼓励运用或借鉴阅读中的积累。
“长线结合”要求除了学习文本的思想内容外,还应坚持长期的语言积累,学习欣赏分析、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及优美的章节。如,四年级《燕子》一文中的“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当我们学习这类文章优美的描写时,是否要求学生反复欣赏并采取不同方式去积累了呢?五年级习作要求认真观察描写一种动物的外形及其特点,特别是它的动作,还可以打比方。如果我们前期有“孕伏”,布下“云彩”,此刻,定会酿成一场好雨、及时雨。
“短线结合”则要求因课而异,相机渗透,机动练笔。即对某一篇课文从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等方面进行模仿。如,三年级学了《北大荒的秋天》一文,要求同学们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原野热闹非凡”写具体的。通过模仿练笔,总分句式、拟人、比喻等手法可以将事物描写具体生动就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如此趁热打铁,让孩子们从读中学写,写中再读,师生互动,激活长线短线之结合,引发同频共振,写作知识悄然融化在孩子们的习作里,也就达到了积累之目的。
呵护 孩子成长需要呵护,习作上的进步同样也需要呵护。小语专家高林生指出习作教学“越是要自主和宽松,越是要加强科学的、有效的指导”。专家们还指出,“强调 ‘个性’不能忽略‘统一指导’;倡导‘自由表达’不能回避‘训练’”。前面我提到的“引路”“梯度”“积累”,甚至“激励”和“放飞”都有指导的因素,都是呵护的表现。
激励性评价是呵护的另一种方式。习作教学如何开展激励性评价,教材编者们主张:要及时评改学生的习作,趁热打铁效果更佳;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在评改中既有统一的标准 ,也有个体纵向比较,因人而异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需要;赏识习作中的点滴闪光点,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句,有鲜明生动的命题或者有好的开头或结尾,尤其是对待学困生;还有“高分政策”,只要基本符合当次习作的要求,就应该给较高的分数,对优胜者、有创意者甚至可以给满分。习作中即使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加以疏导即可,不必小题大做。当然,激励性习作评价的方式还很多。如,提供发表园地,当众宣读好的句、段、篇,选编手抄报,上墙报栏,向报刊推荐投稿等等。很多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好的得体的激励将直接影响孩子们的习作兴趣和自信,甚至可能让他们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安徽省金寨县梅山一小)
激励 即激发习作欲望。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材编者想孩子之所想,为他们做了精心安排:
1.轻松踏门槛。什么是习作,对刚刚起步的三年级孩子来说,难免有神秘感或畏难情绪。三年级(上册)《习作1》开门见山指出,“有好多同学上学期的写话,就已经是习作了。”这一说一下子就把孩子们与习作的距离拉近了。接着,通过两篇例文(小片段)让大家进一步认识了“这就是习作!”“这样的习作我也会写,说不定写得比这还好呢!”相信从心里蹦出这句话的孩子一定不会是少数。我想如果每次习作教师们都设法轻松导入,将孩子带入一个有情有趣、有滋有味的兴奋状态,他们一定有话要说。
2.围绕“我”练笔。一个“我”字不光有亲切感,还极易引发“我”的兴趣。孩子们关注最多的就是自己。教材编者蹲下来为孩子们设计了与“我”有关的命题习作。“我的自画像”、自己的“新发现”、自己的“真情实感”等等。“我”的影子随处可见,既易于孩子产生共鸣,又能激发其自然地流露心声和展示个性。
3.激活兴趣或记忆。习作教材通过文字提示或提供画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和自然场景。如让孩子们在不完整的画面上添图加色,根据例文引导并提出相关要求,再让他们动笔写;观察大自然写景;玩耍中的发现;摆玩具编童话故事;提供喜怒哀乐的脸谱,让学生选择一件亲身经历的事……
教材就是这样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一次次叩击着孩子们记忆和兴趣的闸门,此时此刻,教师只要加以引导、点拨,孩子们一定会激情四射,思路大开。选择孩子们亲身经历的震撼心灵的事;抓住稍纵即逝的有意思的瞬间场景和偶发事件;将优秀的阅读材料与类似的生活情景、自然景观进行碰撞;回忆各种体验活动及其感受和想象等等。从这里入手,我想一定能把孩子们动笔的欲望激发到极致,从而,急于表达,一吐为快。此时,哪怕他们语无伦次,病句连篇也值得肯定,因为,他们不光是想说了,而且,有的甚至“口若悬河”了。
放飞 在习作教学中,放飞孩子们的思绪和想象,给他们以充分的自由,让其“自鸣天籁”。这正是新课改习作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为此,教材编者主张充分挖掘孩子们自己的潜能以展示其个性。现归纳如下:
1.让学生自己选材。如提供“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飞雾散”四种自然现象,让孩子们只选择其中一种现象进行观察和描写;说说“心里话”,可以对“亲人、老师或朋友”,内容可以“传达问候”,或“表示歉意”,或“诉说委屈,也可提些建议……”等等;有的在范围内仍无话可写,甚至还可“写相似题材”,可见,选择空间大,余地多。真的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2.让学生自己命题。选材可自主,命题也相应自由。通观习作教材大多是“题目自定”“题目自拟”。如,五年级(上册)《习作7》提供了“我喜欢的一篇课文”等四个题目,结尾仍写道“以上几个题目,你可以任选一个……如果有更好的写作内容,也可以不用这几个题目”可见,命题范围之广。
3.让学生自由写。习作教材对文章怎么开头,结尾以及过渡等写法均不作统一要求。正如眼下常说的一句话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既使有要求也只是在习作教材中或例文中做些适当的暗示或提示。如,五年级(上册)《习作2》教材拎出例文中“帅鸽”的一个承上启下句,“它不但有一身漂亮的衣服,而且飞行起来姿态优美”,暗示了其过渡作用。接着,要求学生在习作中“也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这个要求学生是易于接受的,一是学有样子,二是针对性强。练笔中孩子们一定不会太为难。
4.让学生自主表达。习作教材一方面鼓励儿童无拘无束地释放真情,尽情倾吐,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尤其是高学段纪实性作文,特别强调有个性的表达,要求“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另一方面主张给学生语言表达的自由。唯有如此,才有可能避免习作中的众口一词,千人一面或代人立言的现象。
5.让学生自己评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苏教版小语习作教材打破了批改作文全由教师包揽天下的传统作法,呈现了一个多元评改模式。其中,让学生互评互改、自评自改已成为评价学生习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依据苏教版小语教材进行习作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材、命题、自由地写、自主表达、自己评改,这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一个重大突破。
引路 学生有了写作激情,思路打开了,但距离下笔成文还有一段距离。习作教材中的“例文”便充当了重要向导。例文的特点至少有两点:一是易于认同或模仿,例文大多是同龄人的同步习作。孩子们不仅认同而且有亲切感,易于模仿,便于借鉴。同时,也为教师寻找合适的范文省去很多时间;二是针对性强。例文从内容到格式都提供了样例,且在例文之前或中间或结尾都会有一些针对当次习作的指导性要求或提示。我认为只要把教材中的要求或提示与“例文”结合起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照学习,再动笔已不是难事。如,五年级(上册)《习作4》例文“请你原谅我”,通过例文反映了小作者的真情实感。而习作教材在结尾处对本次习作也明确提出“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两相对照,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叫“真情实感”且学会表达。
教材编者提出的“长线”(指长期的阅读积累)“短线”(指即时的小练笔)结合,以及口语交际等语文实践活动都应该是我们引领参照的范围。如,三年级习作“动物名片设计大赛”要求查资料后再做。结合例文我们可引导学生复习一下二年级课文《美丽的丹顶鹤》,再揣摸其内容和写法,这份“动物名片设计”一定会十分顺利。应该注意无论例文还是课文或者是各种作文选,我们都应该明确一个态度:反对抄袭,允许模仿。同时,也应鼓励学生超越学生范文。随着年级的升高和个体的差异,我们应当要求学生“从仿到作,由俗入雅”。
梯度 习作教材对小学三个学段各个年级每个学期乃至同一题型的习作要求都呈现出前期孕伏,后期提升,反复习染的梯度。其中的写作知识或明确提出或暗示融化在例文之中,都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原则。如,写人的文章,从三年级开始“自画像”到六年级进行“人物专访”。各年级每学期无论在习作目标上、内容上,还是具体表达方式上都有所区别,既反复历练,又逐步提高。体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扎实推进。如何把握好这个梯度,我认为对每次习作的要求从整体上既不要拔高,也不要降低。扎扎实实地打牢习作基础。同时,也要因材施教,既要支持优秀学生有创意的表达,也不排除为后进生适当降低难度。让每个起点不同的孩子都能吃得饱,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才是编者们的真实意愿。
积累 “作文是积累外化的过程”。教材编者们也提出要把着力点放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上。习作教学的主阵地与语文课一样仍然在课堂。因此,专家们提出了积累的两种方式,“长线结合”和“短线结合”,即阅读教学时注意对习作的引领,习作教学时鼓励运用或借鉴阅读中的积累。
“长线结合”要求除了学习文本的思想内容外,还应坚持长期的语言积累,学习欣赏分析、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及优美的章节。如,四年级《燕子》一文中的“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当我们学习这类文章优美的描写时,是否要求学生反复欣赏并采取不同方式去积累了呢?五年级习作要求认真观察描写一种动物的外形及其特点,特别是它的动作,还可以打比方。如果我们前期有“孕伏”,布下“云彩”,此刻,定会酿成一场好雨、及时雨。
“短线结合”则要求因课而异,相机渗透,机动练笔。即对某一篇课文从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等方面进行模仿。如,三年级学了《北大荒的秋天》一文,要求同学们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原野热闹非凡”写具体的。通过模仿练笔,总分句式、拟人、比喻等手法可以将事物描写具体生动就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如此趁热打铁,让孩子们从读中学写,写中再读,师生互动,激活长线短线之结合,引发同频共振,写作知识悄然融化在孩子们的习作里,也就达到了积累之目的。
呵护 孩子成长需要呵护,习作上的进步同样也需要呵护。小语专家高林生指出习作教学“越是要自主和宽松,越是要加强科学的、有效的指导”。专家们还指出,“强调 ‘个性’不能忽略‘统一指导’;倡导‘自由表达’不能回避‘训练’”。前面我提到的“引路”“梯度”“积累”,甚至“激励”和“放飞”都有指导的因素,都是呵护的表现。
激励性评价是呵护的另一种方式。习作教学如何开展激励性评价,教材编者们主张:要及时评改学生的习作,趁热打铁效果更佳;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在评改中既有统一的标准 ,也有个体纵向比较,因人而异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需要;赏识习作中的点滴闪光点,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句,有鲜明生动的命题或者有好的开头或结尾,尤其是对待学困生;还有“高分政策”,只要基本符合当次习作的要求,就应该给较高的分数,对优胜者、有创意者甚至可以给满分。习作中即使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加以疏导即可,不必小题大做。当然,激励性习作评价的方式还很多。如,提供发表园地,当众宣读好的句、段、篇,选编手抄报,上墙报栏,向报刊推荐投稿等等。很多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好的得体的激励将直接影响孩子们的习作兴趣和自信,甚至可能让他们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安徽省金寨县梅山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