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类一流课程建设现状与展望——基于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研究

来源 :化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分析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的化学化工类课程的建设现状,指出化学化工类一流课程具有地位突出、势头强劲、特色明显等特点,同时也存在校际、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现象.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消除发展不均衡、加强相关类别课程建设.最后结合对课程的分析,指出化学化工类教材建设应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其他文献
基于MOE软件设计了多奈哌齐与乙酰胆碱酯酶的分子对接虚拟仿真实验.通过分子结构预处理、分子对接以及数据分析等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分子对接的基本技能,深入理解立体化学结构对药物-靶分子相互作用的影响.本实验可以作为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的扩展内容,提高学生研究式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羰基亲核加成的立体选择性常用Cram模型和Felkin-Ahn模型来判断,对于这2种反应模型的原理及它们的适用情况鲜见文章详细介绍.本文从羰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出发,分3种不同情况介绍α-手性碳对反应立体选择性的影响——没有杂原子;有杂原子无螯合效应;有杂原子且有螯合配位或氢键.将每个判断产物构型的过程清晰地分成5步,更有利于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理解记忆.
以河北工业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无机化学课程为例,从教材设置、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了对比探讨,以期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无机化学新的课程体系,能为国内高校本科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本科人才培养.
以NH4+的检验为主要内容,开展纸笔测验,采用描述统计、差异分析,从操作描述、化学用语以及原理理解等3个方面入手了解高一学生物质检验内容的学习情况,分析性别及班级水平差异,发现学生在物质检验题作答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整规范地描述物质检验的基本方法和书写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同时,没有深入了解物质检验过程涉及的化学原理;虽然男女生、不同班级水平学生在各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但效应作用较小且存在许多共性问题,如忽略取样步骤、混淆检验方法、错误理解物质性质和化学原理等.本研究为中学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复杂计算问题解决,涉及信息提取、模型建构、算法应用等信息加工的心智过程,彰显化学思维的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良好的培育价值.采用多视角认知、子技能练习以及“适应→能力→精熟”三阶段自适应训练学习指导模型,可有效提升学习者解决此类问题的成功率,同时为其后续学习奠定必备的素养基础.
为解决混合酸(碱)、多元酸(碱)滴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路:(1)应在搞清滴定反应及其优先次序前提下,充分利用滴定曲线这一有力工具解决各种问题.(2)教学中,应遵循由易到难、步步深入的原则.在充分讲授单种一元酸滴定的基础上,可按强碱滴混合一元酸、强碱滴多元酸、强碱滴复杂混合酸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由于规律相似,所以在学生学完强碱滴定酸之后,只需对强酸滴定碱略作介绍即可.另外,提出一种无需复杂计算,仅利用单种一元酸(碱)滴定曲线拼合出复杂酸(碱)体系的近似滴定曲线的新方法,获得的曲线虽不十分精确,但足
正丁醚的制备是重要的大学有机化学实验,为提高学生对该实验所涉及的反应机理和关键操作要点的深入了解,采用Gaussian计算软件对正丁醇在酸催化下和无催化剂下的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酸催化下反应的主、副反应方向的反应机理.结果 表明无催化剂下,正丁醇在常压液相下几乎不能发生反应;在酸催化下,正丁醇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醚的反应路径是优势反应通道;酸催化下正丁醇的取代和消除反应速率常数均随温度增加而迅速增大,但消除反应的反应速率随温度增加更快,温度超过420 K消除反应将变得很明显,综合考虑,制备正丁醚的反
Cattle temperament is an interesting trait due to its correlation with production efficiency,labor safety,and animal welfare.To date,however,its genetic basis is not clearly understood.Here,we performed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for a series of temp
介绍了利用曲率定理计算富勒烯结构的方法,证明了富勒烯结构中五元环数恒为12,与传统的欧拉定理法进行了对比,凸显了曲率定理法在研究多面体结构时直观形象的特点,强调了数学方法对解决化学问题和认识化学模型的重要性.
以人类认识二氧化碳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史实为问题线索和教学主线,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探索利用科学史知识,从宏观认识上提升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促进学生初步建立学习常见物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的有效路径,为初中化学教师教学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