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植物园2号泥石流形成特征与防治建议

来源 :福建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f363188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州植物园2号泥石流灾害现场地质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园外围的寿山公路部分填方路基,受强降雨影响发生滑塌,滑塌体堆积于道路边坡下的2号泥石流沟谷内,导致沟谷短暂堰塞,在连续强降雨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地表径流所形成的水压力激发下形成泥石流,在泥石流沿沟槽流动过程中携带长期堆积于沟槽内的冲洪积物、残坡积物与两岸风化层,从而导致泥石流由上游至下游,流量逐渐增大,具有物源区与流通区叠加链式地质灾害特征.研究成果对崩滑型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估、预警、勘查与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用卷积神经网络对阻塞性呼吸暂停和中枢性呼吸暂停所致的鼾声进行分类,并提出了鼾声的完整上气道冲激响应特征,设计了1维卷积神经网络对这两种鼾声做了分类处理和识
在不同类型醇溶剂中,通过改进Stöber法合成了三种不同粒径的荧光纳米SiO2颗粒,并将其应用于磷脂巨型囊泡的成像。荧光光谱法检测数据显示,荧光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对荧光强度影响巨大,纳米颗粒粒径越小的荧光强度及存储稳定性越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及光漂白实验证实,所合成的荧光纳米SiO2颗粒具有较佳的荧光稳定性。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检测结果表明,利用该类荧光纳米颗粒可以有效地实现磷脂巨型囊泡的成像,成像原理应该是磷脂巨型囊泡将荧光纳米颗粒包覆于内腔中,囊泡内
以福建光泽的耕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农业地质角度以及从土壤质量内涵出发,将农业地质调查成果中的土壤地球化学元素与土壤肥力作为评价指标,结合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等相关数据,建
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圆二色谱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多西他赛(DT)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机理,探讨了7种辅酶对HSA及DT-HSA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DT对HSA的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且伴随非辐射能量的转移,二者通过疏水力、氢键和范德华力共同作用形成1∶1的配合物。HSA的主要结合位点为亚螺旋域ⅡA siteⅠ,离色氨酸残基更近,几乎不存在药物协同性。随着DT与HSA反应进行,HSA的二级结构α-螺旋含量减少,肽键伸展,疏水基团裸露,构象发生变化。7种辅酶对HSA荧光
空间同位模式分析是数据挖掘中一种常见的方法,可有效挖掘城市设施在空间位置上的关联特征,进而发现城市设施的分布规律。本文基于POI数据同位模式挖掘用来获取城市服务业空间关联结构:首先,通过邻近实例获取、同位候选模式存储与筛选,得到城市服务业二阶同位模式;然后,据此构造产业空间关联图,得到产业间的关联结构;最后,分别构造了产业空间关联图密度和产业空间关联显著指数,用来衡量城市服务业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和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新疆彩棉棉花中棉酚旋光异构体的含量。采用Agilent S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2%H3PO4溶液(85∶15,V/V),检测波长235 nm。结果表明,(-)-棉酚和(+)-棉酚在0.128~8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棉酚和(+)-棉酚的精密度分别为1.31%和1.76%;回收率分别为96.0%~99.5%和95.6%~102.5%。9种新疆彩棉中(-)-棉酚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是材料表面分析表征最常用的测试手段之一,然而由于XPS数据处理过程中往往会带入主观因素,其数据分析往往是一个难题。本文重点报道了XPS复杂数据分析的处理方法和案例,首先总结了非线性最小二乘法(NLLSF)分析XPS复杂谱图的适用范围;随后根据谱峰重叠的类型对实际测试分析过程中遇到的复杂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和归类。数据分析结果表明NLLSF方法可轻松快速扣除其他谱峰的干扰,获得了更为可靠的样品表面分析结果。在找到合适参考谱图的前提下,NLLSF方法为XPS复杂数据的准确分析提供了更
通过自组装技术,制备了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复合膜修饰电极,并研究了尿酸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表明:该修饰电极对尿酸有较强的电催化作用,分别于电位0.615 V和0.446 V处出现一氧化峰和还原峰。利用差分脉冲伏安技术测定,尿酸浓度在5.0×10-6~3.0×10-4 mol/L范围内与其氧化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R=0.9989,检出限为1.0×10-7 mol/L。该方法可用于尿液中尿酸含量的测定。
通过花序套袋标记-定期解剖观察法探究细叶榕花和花序的发育特点,结果表明:(1)细叶榕花序发育可分为4个阶段:柱头面的乳状突起,可作为雌花发育进入雌花期的形态标志特征;(2)
金属纳米颗粒作为电极修饰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但该类材料存在分散性较差、易团聚等缺点。为此,通过金属纳米粒子的负载和稳定化等手段构建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和响应快的金属复合材料基电化学传感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金属复合材料基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双酚A(BPA)检测中的应用进行评述,为其今后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