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材“为之”用法精准落实“为之辞”注释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季氏将伐颛臾》中有“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一句,不同的參考资料对于“为之辞”的解释也不相同。结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将出现的“为之”用法进行梳理整合,得出“为之辞”中的“为”应解释为“介词,替,给”更合理。
  关键词:“为之辞”;介词;动词;训诂学
  《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一句是翻译的重难点。诚然,教材对全句进行了解释,即“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但对于“为之辞”,却只简单地进行了注释,即“找托辞,找借口”,显得语焉不详。那么“为”是何意?“之”为何意呢?笔者拟将高中语文教材中含有的“为之”的句式进行归纳分析,落实《季氏将伐颛臾》中对“为之辞”的注释。
  解释“为之辞”最重要的是落实“为”的意义。王力的《古代汉语》一书中对“为”作了6种解释:做,造作;略等于“是”;介词,被;(wéi)动词,为了某人的利益;(wèi)介词,替,给;语气词,常跟疑问代词相呼应表示疑问语气。很多情况下,落实了“为”的字音即可判别其在文段中是做动词用还是介词用,再细化它的意义。“为之辞”之所以困扰学生,是因为学生对“为”的字音不好确定。教师有必要结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为之……”用法来做进一步辨析。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学生较早接触到的“为之……”用法是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经历了一番游赏之后说的“故为之文以志”,“为之”后面跟着“文”,“文”是名词,这句话翻译为“所以写下这篇文章来纪念”,很明确,“为”(wéi)做动词用,“之”为代词,翻译为“这”,“为之”与后面的名词构成动宾成分。在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中说到周公被逮,苏州正义的百姓“为之声义”,“声义”是动词,整句话应解释为“替他伸张正义”。那么“为”也显然需要念成wèi,做介词,“之”依旧是代词,指代上文出现过的周公,“为之”在这个语境中构成了介宾成分。
  仅从上述两个例子来看,其实已经能够简单地分辨出:“为之”后面跟名词,那么“为”做动词用,“为之”后面跟动词,那么“为”做介词用。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训诂学》中提到:“注释结论是作注者的看法……注释结论是否正确无误,可以从语言规律、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多方面进行验证。”
  在“为之辞”中,“辞”的意思是“托辞,借口”,属名词,是否可以简单地将“为”定义为动词呢?笔者认为这可以是一种理解方式,即将“为之辞”翻译为“做了这个托辞”,但可以有更合理的解释。这一情况,同样出现在高中语文教材的《五人墓碑记》一文中,文末张溥认为“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于是“而为之记”,乍一看,“记”是名词,一篇碑记,但在文中“记”属名词活用做动词,翻译为“写碑记”,整句话应翻译为“而替它写了碑记”,“为”(wèi)做介词用。同理,在《季氏将伐颛臾》中,“辞”也可以理解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翻译为动词词性的“找托辞,找借口”,通过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推求了意义,“为之辞”的“为”做介词用更贴切,这是符合语言规律的。
  《鸿门宴》中有一句范增感叹“吾属今为之虏矣”也能做一个简单的验证:“为之”后面是动词“虏”,所以“为”做介词用,可以解释为“被”,整句话翻译为“我们这些人如今被他俘虏了”。
  “为之辞”的“为”做介词用除了符合语言规律之外,也符合文情语境。语境意识一直伴随着传统训诂学的发展,要更好地注释,就需要注意句子、段落和上下文对词义的确定作用。这里最需要落实“之”的意思。如果将“为”理解为动词,“之”的意义就会显得很苍白,顶多作代词“这个”解释,但是“故为之文以志”的“之”可以作代词“这篇”,是符合文情的,整篇《始得西山宴游记》就是“之”所指代的“这篇”,然而“为之辞”的“之”的“这个”是哪个?“做了这个托辞”在文中并没有确切的指代。所以,我们可以先排除“之”的这个意义,应从整句的文情来考虑。整句“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有两个“之”,第一个“之”跟在动词后面做代词,可以解释为“这件事情”,即攻打颛臾这件事,第二个“之”指代“这件事情”——君子讨厌有人怎样的做法呢,就是不说想要那样(攻打颛臾)却为它(攻打颛臾)找托辞,这样的解释下,两个“之”的指代是统一的,更符合行文逻辑和文情语境。
  综上,《季氏将伐颛臾》中“为之辞”的注释应该更精准地表述,明确“辞”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找借口找托辞”,那么“为”的读音和注释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之”应该为介宾的用法,解释为“替它”。
  
  作者简介:麻春雅(1990— ),女,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第五中学二极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近几年物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使得传统物流不断向智慧物流方向推进。作为培养现代物流领域一线劳动力的中职学校,必须面对这样的变化,以适应新技术新设备所带来的冲击。学校在物联网环境下对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以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价值,可在类似学校加以推广,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物流专业人才,满足行业发展实际需求。
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数学自身的抽象性较强,再加上学生个体思维差异的存在,学困生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对于数学学困生,数学教师只有用“心”去关注他们,才能逐步转化他们,取得成绩。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分析了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探讨了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对于当下和今后进一步做好数学学困生转化工作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黄山学院自动化专业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加强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依托实验教学和科研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包括产学研合作项目、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围绕工业过程自动化、酒店工程自动化专业培养方向,加强实习就业企业群建设,形成“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条龙育人机制和专业特色。
生活化幼儿园课程源于生活,易于被幼儿熟悉与接受,容易释放幼儿天性与潜能,是解决当前基础教育问题的重要课程。为使“寓教于幼儿生活之中”的教育理念得到有效落实,对如何开展好生活化园本课程进行了阐述,以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以立德树人为原则,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文题设置上,注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多角度解读,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拟结合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Ⅰ卷呈现出的特点,具体谈一谈对学生作文思辨意识的培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目前,旅游合作已然成为中泰两国合作的重要领域。随着两国旅游双边贸易的日益加深,市场对旅游人才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此背景之下,我国部分高校也开始针对旅游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同层面的课程教学改革。将以旅游泰语课程教学改革为研究目标,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去探讨该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教学体系构建的问题。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留心文本细节,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挖掘文本细节背后的丰富意蕴,从而探究文本的内核。结合教学实践,从细节着手,品味语言之妙,提升学生阅读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文本细节;语言;思维  2017年版新课标强调:“重视文本细读,潜入文本深处,探寻作品内涵。”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个性化地细读文本,体会文本的语言之妙,
特色体育教育是指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体育教育。中职学校特色体育教育应当包含独特的体育教育宗旨、模式、激励机制,有自己独特的重点发展项目,体育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有自己的特色,体育教学管理制度、体育教学评价有自己的特色等几方面的内容。
摘要:名著阅读是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标的阅读要求。在初中名著阅读中,教师要注重读写结合,提升名著阅读教学的效率。结合教学实践,从“名著通读——深度研读——创意读写”三个范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推进阅读与写作的深度结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名著阅读;读写结合;深度研读;创意写作  新课标提出:“在阅读过程中,探索名著阅读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不可偏废。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可通过文本拓展、实践教学、强化训练等多元教学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