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准备阶段学生兴趣激发的方法探析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人们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体育教育。体育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最终的目的,让学生在体育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缓解个人的学习压力,实现自身的良性成长和发展。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许多老师在体育教学实践时所采取的教学模式过于落后和传统,忽略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对此本文立足于高中体育教学准备阶段的现实情况,分析激发学生兴趣的相关方法及策略,以此为落实高中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准备阶段;兴趣激发;方法探析]
  一、引言
  在高中体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老师需要深入分析课堂导入和准备环节的相关要求。一个高质量的课程导入环节,既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体育学习的技巧和精髓,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
  二、将游戏与准备阶段相结合
  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高中生面临者较重的学业压力,个人的精神状态比较紧绷,甚至会产生一定的颓废和疲惫。有一部分学校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复习备考直接采取了较为简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和引导。其中跑操、跑步是高中体育教学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较为简单且落后的教育教学形式不仅难以体现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还导致学生失去了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为了突破这一不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高中体育老师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明确前期的教学准备要求,将游戏教学融入目前的准备教学阶段之中。其中游戏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备受关注,老师可以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放松个人的心情,舒展身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从而真正的意识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比如在讲解体操的内涵时老师可以分析鱼跃前翻滚的生物功能时,让学生对体操有一个更加深入且直观的认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整个课堂教学阶段中为了培养学生相互帮助的优良品质。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断落实前期的学科教学准备工作,让学生既能够振奋个人的身心,还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致,培养良好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三、抛弃集中式的教学模式
  老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生的教学质量,但前期各种准备阶段之中,不管是课程教学内容还是形式,都呈现着较为明显的集中式色彩。集中式的教学策略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和配置,但是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老师直接以某一个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进行学习,这种忽略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的教学策略,严重违背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同时也难以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老师需要深入解读目前的体育教学,抓住体育教学大纲之中的重点和难点,抛弃集中式的教学模式,这站在宏观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不断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
  比如在讲解排球的相关操作技巧时,老师首先可以以课程教学为前提,让学生能够基本了解排球垫球的相关操作动作,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掌握技术要领和练习的方式。其次,在整个课堂主体教学环节,老师需要进行而不断的巩固和反复练习,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操作技术动作。最后,老师可以利用课程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主动引导学生参与不同的小组合作训练,通过小组练习的形式来开展集体体育活动,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有所不同,老师可以为不同的小组设置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引进一系列活动器材
  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的实践性更强,各种活动器材在各学科教学之中尤为关键。在体育课程准备时,有一部分老师直接以较为简单的动作引导为出发点,让学生实现个人身体素质的提升。尽管这种教育形式比较简单,能够保证教学进度,但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为了突破这一不足,老师可以引进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器材,先向学生简单的介绍这些器材的使用技巧,然后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进行相应的操作,通过这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讲解体育锻炼的相关技巧时,老师需要以学生的轻松参与和身体锻炼为最终的目的,然后结合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养成热爱运动的意识。其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尤为关键,老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运动器材,比如跳绳、哑铃这些器材相对比较简单,操作步骤较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和爱好自由选择相应的器材,在反复练习和操作的过程之中掌握器材的应用技巧。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老师需要将课堂的自由权和互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主动的选择,这一点不仅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能够真正的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学术界和理论界对体育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时也曾提出,老师需要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设置前期的课堂准备活动环节,将该环节的时间长度控制在十分钟左右,让学生在准备时激发体育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实现良性成长。
  五、结语
  在高中体育教学准备阶段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尤为关键,只有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现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保证学生在主动参与和实践,是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体育老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落实好前期的体育教学准备阶段,加强各个阶段的内在逻辑联系,针对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保证学生掌握体育学习的技巧。
  参考文献
  [1]张艳萍.高中体育教学准备阶段学生兴趣激发的方法探析[J].运动,2017(13):115-116.
  [2]韓冬林.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神州,2013(28):75-75.
  [3]韩玉红.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探析[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1(9):29-30.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职业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时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分析这些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从重建学习的兴趣、重塑自信心、丰富学生的情感等几方面论述了维护职高学生心理健康的对
振兴教育要以科研为先导,因而,学校必须走“科研兴校”之路。要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迅猛发展的形势,校长就应该增强教育改革意识,树立“课改是生命,科研是保证”的思想,坚持教育教
摘 要:教学设计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教学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新课改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一些改变,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记录和对部分教师教学设计的诊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方式有待转变;教学设计理论水平较低;教学反思少;教学设计诊断
通过对影响香菇产量的品种、培养料配方、每日光照时数和每日温差四个因子的正交试验,得出结论:四个因子中,培养料配方对香菇产量影响最大,是主要因子;其次是供试品种和每日
摘 要:分层教学法与我国“因材施教”的理念有相似之处,都说侧重对不同能力层次、不同认知程度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不同方法的授课,保证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既能“跟得上”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虽然分层教学法自产生以来经历了“马鞍式”的发展,人们对分层教学法也褒贬不一,然而,对于初中数学学科来说,分层教学法能有效解决教学中的相应问题,是符合数学这一学科特点的。本文重点讨论了分层教学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年龄差异、性别差异、认知方式差异等。学生个体差异能引起学习心理差异,表现在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对学习过程的态度和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摘 要: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管理者,同时也是一名教育者,其所作所为,在诸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在此基础上首先分析了目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几点班级管理的优化措施,为小学班主任真正发挥管理者的作用,引导小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氛围]  对于小学生来说,班主任既是教授知识的教师又是学生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作为一名
【编者按】 史学研究的拓展和进步除了仰赖新材料的发现,还有赖于新方法、新视角的探索,以及由此实现的新领域拓展。近年来,不少明史学者试图在明代政治史研究中探索出不同于以事件、人物、制度沿革、政策得失为中心的传统政治史的新的方法和路径,也是这种努力的表现之一。2013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与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了“故宫学与明清政治文化学术研讨会”。会后,本刊邀请参会的几位学者就“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育越来越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体育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环。体能训练为学生日后的身心健康,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教学的质量通常通过体能训练的水平来衡量。体能训练能够与日益现代化的教学相适应,是每一位体育老师的责任。本文通过阐述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提出几点有利于高中体育教学创新的手段,即重视体能训练的地位,端正体能训练的
[摘 要:在新课改大背景下,体艺课程成为了中小学教育的重点。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改进学校体艺工作,加强学校体艺特色教育体系建设,必须加大体艺教育的改革创新力度。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智雅2 1”体艺普及教育实施的方法与途径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体艺;普及教育;方法;途径]  为贯彻落实全国关于改进中小学美育与体育工作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教育部关于推进体育艺术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