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世界观的人文意蕴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m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作为最普遍存在的一种人类设置,是人类最早的意识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启蒙运动以来,理性成为最耀眼的词汇而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宗教则似乎成了落后、愚昧的代名词而被看成是理性之光暂时还未照亮的角落。一些思想家甚至预言,宗教会随着科学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而走向衰落并最终消亡。但时至今日,宗教的状况并没有兑现某些思想家的预言,宗教仍有着广泛的影响。在世界现有2000多个民族中,迄今尚未发现哪个民族是没有宗教现象的。
其他文献
一 美国哲学家勃克斯(A.W.Burks)的因果陈述(句)逻辑理论,以“因果蕴涵”和“因果可能世界”为核心,建构了一个公理化的逻辑体系。它所蕴涵的哲学性质及其认知价值为现代归纳逻辑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也为人们的认知实践活动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哲学分析工具。在他之前,逻辑学家通常从归纳逻辑的角度研究“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力求找出因果律的逻辑处理方法,而这些方法基本局限于穆勒方法的改造或更新,没有跳出方法论的视域。在勃克斯那里,他不仅将因果关系和归纳法紧密联系起来,而且把“因果”作为必然算子加以定义,
在“西方”法哲学中,抽象意义上的正义(或者结果正义),被看做法律体系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对韩非子来说,在他关注国家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法律框架之内,正义似乎并不值得严肃地思考。他的目标是提高国家(以及国家的统治者)的权力。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哲学系统的不同,本文没有直接将中国法家思想与西方法哲学进行比较。
启蒙运动处于现代世纪的开端。启蒙精神及其所开辟的现代性,在其后的几百年间,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生活。当代人继承着启蒙的丰富遗产,也置身于启蒙问题的阴影之中。启蒙背后的议题及其问题架构,因其特有的丰富与复杂,涵盖了一系列至今仍然纷纭不断的价值争端:当启蒙主流偏重于个人的功利幸福,从而将个人的社会成员角色看作只是附带的有益于个人自我谋划的工具,卢梭却将其整个的政治-教育学致力于一种对公共善的忘我式奉献的公民培育。而这种对共同体的全身心融入,
为什么人类有政治并且需要政治?这个问题问的是,政治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它何以存在并且理应存在。也就是说,政治之存在论上的根据和价值论上的理由何在。哲学地追问政治,首先要追问的是人类存在的政治性,人类存在何以是政冶性的,不仅在类,而且在个体的意义上,
论证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证明和反驳。证明是论证主体对所赞成的观点进行辩护的过程,反驳是论证主体对所反对的观点进行归谬的过程;证明是求得真知的过程,反驳是揭露谬误的过程;证明所依据的是逻辑有效式,反驳所依据的是逻辑矛盾式。自现代逻辑产生以来,人们发现、
“社会公正”之作为哲学讨论的对象,当立足于原则性的理论高度。在这样的理论高度上,它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式才能既不纠缠于实证层面的技术性追问,也不局限于经验或情感层面的伦理批判与道德诉求,而是一个发生于本体论层面上的旨在澄清前提、划清界限、指明方向的工作。
修辞学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对实在的描述或反映,而是内在地包含着作者本人的想象、加工和创造。通过这种建构过程,作者把那些不能以必然性方式说出来的东西以似乎必然的方式说出来,并让人们信服。马克思的文本创作即运用了各种修辞技巧,而这些修辞实践表现出某些导致历史目的论解读的倾向。
唯物史观从“现实的个人”概念出发研究人类历史,认为历史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是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揭示了生态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与趋势:生态与社会在自然和人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将走向协同。生态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既是现实的客观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