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科学之王”,是思维的体操,是通往创新王国的一把钥匙。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核心任务,也是数学这门学科特征的一个核心体现。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有所缺乏。有些课堂变成了模仿课,变成了套用公式课,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这将极大地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呢?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指导学生抓住问题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是抽象的,有严密的逻辑性,它深刻的内涵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在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思维空间,有的问题没有思考的价值,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游离于问题的本质之处,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发展。基于上述理由,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加以分析,在透彻理解、严密推理、合理概括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首先以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听。”于是我就讲了一个自编的《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故事中,猪八戒看到了孙悟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4瓣,给了八戒1瓣。猪八戒很是生气。于是,孙悟空灵机一动,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12瓣,给了猪八戒3瓣。这时猪八戒喜得合不拢嘴。故事听完了,我问同学们:“八戒从原来的1瓣到后来的3瓣真的变多了吗?”由此我就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为什么四分之一等于十二分之三?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均能以此为突破口,感悟到当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一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教学中,我单刀直入,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核心内容。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进行严密推理,推导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的提问要有明确的方向,要让学生在训练中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二、 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数学创造性思维品质表现为思路开阔,善于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善于对数学问题的特征、差异和隐含关系等进行具体分析。如何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不能单一传授题目的一种解答方法,要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能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我先指导学生借助学具把圆柱体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不一会儿,一个个近似的长方体就呈现在我的眼前。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近似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体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个近似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体的底面积是相等的,高也是相等的,从而水到渠成地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把这个近似长方体再按不同的位置摆放,想一想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么算。这一摆放一下子叩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他们很快就推导出了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其他公式: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周长的一半乘以底面半径乘以高,圆柱体的体积等于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半径。这样一来,学生的解题方法丰富了,而他们的思维视野也就更加开阔了。
三、 强化审题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一般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和变化,及时改变先前的思维过程,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有很强的思维定势。有一次考试,教师出了一道题:“小明骑车每小时行10千米,3小时行了多少米?”结果有一半同学做错,错在最后的单位没有转换。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避免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能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求百分率”时,我出了这么一个题目:“今天上午四(1)班一共来了47人,有2人迟到,有1人请事假。求这天上午四(1)班同学的出勤率。”学生看到题目后马上就列出了算式,他们纷纷举手,想一吐为快。我请了几名同学回答,他们的答案都是98%。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答案呢?原来同学们把 “上午到校的人数”看成“上午准时到校的人数”。这样一来,上午到校的人数就是:47+2=49(人),再列式:49÷(49+1)×100%=98%,从而得出了这个答案。这时我不动声色,让学生再读两遍题。学生读后豁然开朗,很快就列出了正确的算式:47÷(47+1)×100%≈97.9%。在这个题目中,“迟到2人”是一个多余条件。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出一些有多余条件的题目让学生解答。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就会出现许多多余条件,要求我们要根据题意进行筛选。由于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们都能认真审题合理选择算法,他们的思维越来越灵活了。(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一、 指导学生抓住问题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是抽象的,有严密的逻辑性,它深刻的内涵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在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思维空间,有的问题没有思考的价值,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游离于问题的本质之处,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发展。基于上述理由,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加以分析,在透彻理解、严密推理、合理概括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首先以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听。”于是我就讲了一个自编的《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故事中,猪八戒看到了孙悟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4瓣,给了八戒1瓣。猪八戒很是生气。于是,孙悟空灵机一动,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12瓣,给了猪八戒3瓣。这时猪八戒喜得合不拢嘴。故事听完了,我问同学们:“八戒从原来的1瓣到后来的3瓣真的变多了吗?”由此我就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为什么四分之一等于十二分之三?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均能以此为突破口,感悟到当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一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教学中,我单刀直入,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核心内容。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进行严密推理,推导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的提问要有明确的方向,要让学生在训练中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二、 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数学创造性思维品质表现为思路开阔,善于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善于对数学问题的特征、差异和隐含关系等进行具体分析。如何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不能单一传授题目的一种解答方法,要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能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我先指导学生借助学具把圆柱体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不一会儿,一个个近似的长方体就呈现在我的眼前。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近似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体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个近似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体的底面积是相等的,高也是相等的,从而水到渠成地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把这个近似长方体再按不同的位置摆放,想一想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么算。这一摆放一下子叩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他们很快就推导出了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其他公式: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周长的一半乘以底面半径乘以高,圆柱体的体积等于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半径。这样一来,学生的解题方法丰富了,而他们的思维视野也就更加开阔了。
三、 强化审题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一般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和变化,及时改变先前的思维过程,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有很强的思维定势。有一次考试,教师出了一道题:“小明骑车每小时行10千米,3小时行了多少米?”结果有一半同学做错,错在最后的单位没有转换。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避免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能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求百分率”时,我出了这么一个题目:“今天上午四(1)班一共来了47人,有2人迟到,有1人请事假。求这天上午四(1)班同学的出勤率。”学生看到题目后马上就列出了算式,他们纷纷举手,想一吐为快。我请了几名同学回答,他们的答案都是98%。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答案呢?原来同学们把 “上午到校的人数”看成“上午准时到校的人数”。这样一来,上午到校的人数就是:47+2=49(人),再列式:49÷(49+1)×100%=98%,从而得出了这个答案。这时我不动声色,让学生再读两遍题。学生读后豁然开朗,很快就列出了正确的算式:47÷(47+1)×100%≈97.9%。在这个题目中,“迟到2人”是一个多余条件。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出一些有多余条件的题目让学生解答。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就会出现许多多余条件,要求我们要根据题意进行筛选。由于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们都能认真审题合理选择算法,他们的思维越来越灵活了。(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