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i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科学之王”,是思维的体操,是通往创新王国的一把钥匙。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核心任务,也是数学这门学科特征的一个核心体现。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有所缺乏。有些课堂变成了模仿课,变成了套用公式课,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这将极大地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呢?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指导学生抓住问题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是抽象的,有严密的逻辑性,它深刻的内涵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在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思维空间,有的问题没有思考的价值,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游离于问题的本质之处,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发展。基于上述理由,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加以分析,在透彻理解、严密推理、合理概括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首先以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听。”于是我就讲了一个自编的《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故事中,猪八戒看到了孙悟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4瓣,给了八戒1瓣。猪八戒很是生气。于是,孙悟空灵机一动,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12瓣,给了猪八戒3瓣。这时猪八戒喜得合不拢嘴。故事听完了,我问同学们:“八戒从原来的1瓣到后来的3瓣真的变多了吗?”由此我就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为什么四分之一等于十二分之三?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均能以此为突破口,感悟到当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一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教学中,我单刀直入,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核心内容。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进行严密推理,推导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的提问要有明确的方向,要让学生在训练中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二、 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数学创造性思维品质表现为思路开阔,善于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善于对数学问题的特征、差异和隐含关系等进行具体分析。如何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不能单一传授题目的一种解答方法,要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能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我先指导学生借助学具把圆柱体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不一会儿,一个个近似的长方体就呈现在我的眼前。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近似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体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个近似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体的底面积是相等的,高也是相等的,从而水到渠成地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把这个近似长方体再按不同的位置摆放,想一想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么算。这一摆放一下子叩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他们很快就推导出了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其他公式: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周长的一半乘以底面半径乘以高,圆柱体的体积等于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半径。这样一来,学生的解题方法丰富了,而他们的思维视野也就更加开阔了。
  三、 强化审题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一般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和变化,及时改变先前的思维过程,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有很强的思维定势。有一次考试,教师出了一道题:“小明骑车每小时行10千米,3小时行了多少米?”结果有一半同学做错,错在最后的单位没有转换。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避免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能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求百分率”时,我出了这么一个题目:“今天上午四(1)班一共来了47人,有2人迟到,有1人请事假。求这天上午四(1)班同学的出勤率。”学生看到题目后马上就列出了算式,他们纷纷举手,想一吐为快。我请了几名同学回答,他们的答案都是98%。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答案呢?原来同学们把 “上午到校的人数”看成“上午准时到校的人数”。这样一来,上午到校的人数就是:47+2=49(人),再列式:49÷(49+1)×100%=98%,从而得出了这个答案。这时我不动声色,让学生再读两遍题。学生读后豁然开朗,很快就列出了正确的算式:47÷(47+1)×100%≈97.9%。在这个题目中,“迟到2人”是一个多余条件。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出一些有多余条件的题目让学生解答。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就会出现许多多余条件,要求我们要根据题意进行筛选。由于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们都能认真审题合理选择算法,他们的思维越来越灵活了。(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其他文献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
目的:根据国内外防治碘缺乏病(IDD)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研究及甲状腺激素合成机制,于志恒提出了关于碘缺乏病病原学的探讨与思考,提出碘是IDD的主要原因,但酪氨酸、维生素和微量
当前临床上出现了大量针对传统抗生素的耐药细菌株和一些强致病性病毒毒株,人类健康常常受到病原微生物的威胁。面对感染防治的严峻形势,我们不得不努力寻找新型的抗感染物质。
摘 要:本文巧妙地通过3个师生对话案例,从一个特殊的新视角和盘托出作者关于数学教学中的独特观点,形式新颖,内容生动,富有启发性,很有参考价值,故备一格。  关键词:数学教学 师生对话 案例思考  场景:草坪上母女玩抛球游戏。  妈妈:聪聪,抛高点!  女儿:妈妈,我用力了。  妈妈:来,再加把劲儿!  女儿:妈妈,你蹲下来点吧!  这是发生在笔者和女儿在玩抛球游戏时的真实对话。女儿的建议令我感到意
传统文化是我国古文明的积淀,是中华名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我们从小做起,从自己的身边做起,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