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也是有情物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ong1973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量词是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一般说来,各种量词与名词或动词的搭配都有着相应的约定俗成的规则。不少学生对量词的性质功能了解不多,往往以为量词不过是定量计数的表达单位,阅读时,常常容易忽略,很少予以咀嚼品味,影响了对作品的更好理解;写作时,对使用量词也鲜有推敲,随意性比较大,泛用“个”字、“只”字现象普遍,从而削弱了量词应有的语言表现力。
   事实上,相当多的外国语言是没有量词的。量词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作为世界语言之林中的一枝异卉奇葩,它悄悄地绽放着自己迷人的光彩。优秀的作家总是殚精竭虑、潜心营造语言,即便是在量词这样看似狭小的空间内也总能创设出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其原因就是量词在语言中也有其诸多的功能。
  
   一、善用量词可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精当
  
   福楼拜指导莫泊桑写作时曾说:“要确切地描写事物,应该做到准确地用一个名词来称呼事物,用一个动词来标志动作,用一个形容词加以形容。”其实,量词的精心选择提炼,也可以使语言的表达更为精确恰当。让我们来看鲁迅《离婚》里的一段:“在这些中间第一眼就看见一个人,这一定是七大人了。虽然也是团头团脑,却比尉老爷魁梧得多,大的圆脸上长着两条细眼和漆黑的细胡须。”这段文字中写到七大人的“细眼”,用于搭配眼的量词原本当为“只”或“个”,而作者却因七大人眼“细”,精心挑选“条”这个量词来搭配,不仅准确地对应了七大人眼睛细长弯曲状的特征,而且突出了人物的性格。语言大师的量词运用平字见奇,常字见新,堪称精当。
   再如“一个教师的建议”,因为是一个歧义短语,它既可以理解为一个教师提的一个或多个建议,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教师提的一个建议,所以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如果把量词“个”更换成“位”或“项”,就可以准确明晰地表达这个短语的真实意思,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又如“只”的繁体字“隻”本是“双”的繁体字“雙”的一部分。本义为手举一只鸟,以后逐渐转变为量词,因而体型不大成双成对或成群事物中的单个体就可以用“只”作量词。如:“一只手”、“一只羊”、“一只鸟”就准确地描绘了事物的特征。然而在吴方言中,“只”的运用却非常泛化,常常用“只”取代普通话中的多个量词。如吴方言中“一只别针”、“一只桌子”、“一只学校”、“一只馒头”等,取代了普通话中的“枚”、“张”、“所”、“个”等量词,这样的语言表达单调重复,语义含糊,缺乏张力,势必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二、善用量词可使语言表达更加形象生动传神
  
   汉语中的量词分为专用的和借用的两种。专用量词相当一部分是由古汉语中的名词、动词转化而来,作为量词它们与本义有着割不断的自然联系,因而带上了各自不同的形象色彩。借用量词常常也是临时借用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在特定的语境下,更是直接加强了对事物的描绘,使语言表达更为形象生动传神,常常收到妙笔生花的奇效。
   例如:“友人来访,不小心碰翻了一杯乡愁,浓浓的气氛四溢弥漫。”(曲近诗)“乡愁”本是一种抽象朦胧的思想情绪,摸不到,看不着,而作者曲近诗却突发奇想,临时借用“杯”来计量,化虚为实,以实写虚,将抽象的乡愁喻成清香扑鼻的酽茗,浓香四溢,形象生动地展现出羁旅他乡的游子相聚、互倾怀乡思亲之情的感人场面。真可谓一字传神,境界全出,妙不可言。
   又如,“一钩残月”、“一轮圆月”、“一弯新月”中,量词的选用可谓匠心独具。以“钩”喻月,摹写高悬天际、形亏如钩的残月之形;以“轮”绘月,状写月盈如轮的圆月之态;“一弯新月”则借“弯”这个形容词作量词,生动形象地描摹了新月的柔和秀美之姿。
   再如: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诗中借用“叶”作舟的量词,带有形象性,树叶飘飞,落地无声,舟以叶喻,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渔舟的轻灵小巧。渔舟如同轻飘的树叶,忽而飞上浪尖,忽而卷入波谷,却不倾覆,渔者的娴熟驾驭技巧得到了形象生动的表现。“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诗中用一个“抹”字,将青烟的迷朦苍茫极为传神地状写出来,与前句结合,形象地写尽了湖上春尽的渗淡迷离之景,一个“抹”字也生动传神地抒写了诗人此时心绪的苍茫。
  
   三、善用量词可以体现语言的情感色彩
  
   同一对象日常生活中有时可以使用不同的量词,如既可以说“一头骆驼”,也可以说“一峰骆驼”。但除却日常用法外,量词的精心选用还体现着不同的情感指向功能。
   如子弹外形小而圆,自然可与“颗”、“粒”量词搭配,但子弹主要是用来发射的,如果与量词“发”搭配,更能表现人们带有“火药味”的情感,而“颗”、“粒”与之搭配则令人更多联想到的是人们冷静客观的情感态度。当我们说“一尾鱼”和“一条鱼”时,情感指向也必定是有区别的。说“一尾鱼”的时候,绝不只是简单说出了鱼的数量,更是表明了我们对鱼的情感态度,这“一尾鱼”肯定不是超市冷柜里的冻鱼,也不是挂在墙外的干咸鱼,而是审美眼光下的鱼,是在水中泼剌剌游动,嬉戏莲叶间的活泼灵动的鱼,充满着审美情趣;鱼的尾鳍是鱼身上最具动感的部分。量词“尾”的运用,真是曲尽其妙,令人回味。
   再如“一阵花香”与“一袭花香”。“一阵花香”中的“阵”,作为量词表示的意思是事情或动作经过的段落。我们可以想象,花香飘来,闻者也许淡然处之,并未在意;而“一袭花香”的情感指向则不然,“袭”字作为量词,传神地表现了闻者是在悄无所知的情况下,被花香出其不意地“攻击”到的,那份意料之外的喜悦之情尽在“一袭”中。某些用于人的量词,含有褒贬不一的感情色彩,情感指向更是十分明显。比如“名、个、位、尊、条、帮、股、窝、员、群、队、撮、伙”等。“个”、“群”、“队”、“名”等,不偏不倚,作为中性词而被频繁使用;“位”、“尊”则带有尊崇之意,“条”、“员”,含有赞赏敬佩之情,如“一条好汉”、“一员虎将”;而“撮”、“帮”、“股”、“伙”等,通常含有厌恶嫌弃之意,像“一帮赌徒”、“一小撮敌人”、“一股土匪”、“一伙亡命之徒”,鄙夷憎恶之情溢于言表。
   汉语博大精深,量词多彩多姿,为人们深入理解作品和准确表情达意提供了广阔空间。“量词不是无情物,化作真情更美文。”学好用好量词,是学习和运用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
  
   (作者单位:向明中学)
其他文献
什么叫哲理?哲理,即哲学原理,是有关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是事物体现的规律,人生的道理。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又如“有花
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之间在平等交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互相接纳、共同分享,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
有水就有岸,岸阻遏了水的自由流淌,也避免了水的泛滥成灾;水需要岸的善加疏导,却排斥岸的恶意围困。
[简评]作者与一般考生构思立意的不同,就在于他没有用动宾短语作题目,而是别出心裁用了偏正短语,由此,展开了对告别内涵的深入思考。作者选择三个事例,从不同角度剖析了告别之美:美
摘 要: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在课堂教学中认识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是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途径。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以新时期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为例,主要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措施展开了科学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措施分析  前言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  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的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不能死而复活。  我听了人们的议论,也感到疑惑难决:如果只能救活一人,究竟应该救妻子呢,还是救孩子?  于是我去拜访那个农民,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他答道:“我什么也没想。洪水袭来,妻子在我身边,我抓住她就往附近的山坡游
笔者在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时候,总觉得课文最后部分“夫子评志”中孔子的话有点“语无伦次”,令人费解。原文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