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指导中“变”的妙趣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的培养,又主要是通过朗读实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然而,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却一直是语文教师觉得棘手的事。他们常常为了使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而煞费苦心。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语文教师如果在指导朗读中善“变”,就会给语文课堂增添妙趣,使语文学习更富有诗意,文本解读更有深度。
  一、 “变”强弱,思维化窄为宽
  朗读指导中,强弱的处理往往是情感体验和文本理解的外化。于是,基于不同情感体验或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学生对朗读时的强弱处理也往往不一致。许多教师觉得这样就无法指导朗读。其实,这正是可充分利用的生成性资源。
  四年级《天鹅的故事》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天鹅破冰的话:
  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学生在朗读前两句话时突出了“石头似的” “重重地” “沉重”等词语,表现了老天鹅的勇敢和破冰的决心,体会老天鹅身体在沉重一击之后的痛苦。而最后一句话的朗读,该渐渐加重语气还是渐渐低沉呢?我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应该用渐渐高昂的语气。因为老天鹅一次不成功就再试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全然不顾身体的疼痛。通过渐强的语气,可以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决心。
  师:好,就请你用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生读,读完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地鼓掌)
  生2:老师,我认为可以用渐渐低沉的语调来读。因为老天鹅的行动一定深深地感动了斯杰潘老人,他看到老天鹅一次次撞击,一定很心疼,而且老天鹅的身体也一定是渐渐虚弱的。
  师:说得多好啊!你能联系文中老猎人的感情来体会,很会读书,就请你也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读到第二次、第三次……用渐渐低沉的语气表达出了痛惜与渐渐虚弱,读完,全班同学再次鼓掌)
  师:两位同学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朗读的方法也不同,请大家也学习他们,把自己独特的理解带入到朗读中去,深入课文,读出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调,读出了不同的体验,但都表达了对老天鹅的崇敬之情)
  同样是老天鹅用身体撞击冰面,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了课文的不同层面,用不同的强弱处理来朗读,殊途同归,老天鹅的形象渐显高大。
  强弱的处理,常常不局限于个别词句,往往整段的基调也可以有强弱不同的处理。
  如《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最后有这样一段话:
  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与她作最后的告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叶欣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
  朗读指导中,有的学生读得低沉,表现出人们对叶欣的怀念,突出悲伤之情;有的学生读得激动高昂,表现出叶欣牺牲的光荣与伟大,突出悲壮与崇敬之情。作为教师,我认为这没有谁对谁错之分,关键看学生是不是真的融入了自己的  感情去朗读,去感悟。然后,我又让他们交换一下朗读的方法,揣摩其中有什么不同。学生在这样的朗读之后,交流感受时,说得就更丰富、更深刻了。
  语文学习强调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而这个性化的体验与朗读的结合,必然也是个性化的。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体验,也就在交流中拓宽了所有学生的思维,相互补充,在合作学习中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变”情感,领悟由浅入深
  朗读课文时,由于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深刻程度的不同,对句子的情感处理也往往会有所不同。然而,利用这不同的情感体验,常常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番茄太阳》一课中,有一句关于盲童明明外貌的描写。
  “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精致的眉毛,笑起来像个天使。”
  师:从这一段外貌描写中,你看出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明明是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
  师:那这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对明明喜爱的感情。
  师:就请你来读一读。
  生:(用喜爱的语气、明快的语速读了这一句)
  师:大家同意这样读吗?
  (同意)
  师:再仔细看这一句的开头,“如果不是盲童”,你从中体会到的仅仅是喜爱吗?
  生:还有惋惜之情。
  师:很好,就请你带着这种感情再读一读这一句话。
  生:(朗读这一句话时,语速变得缓慢了一些,惋惜之情很自然地流露出来)
  两次朗读,随着对文本解读的深入,朗读中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学生读得动情,读得投入,读得兴趣盎然。师生都在朗读中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变”语体,感情由淡至浓
  许多散文类的课文,学生常常不能通过朗读充分表达出情感。在朗读指导中,我们可以借助诗歌的断句和韵律感,弥补其中的不足,使朗读更有韵味,情感表达更充沛。
  《黄河的主人》一课中,有这样一段直接描写艄公的句子:
  “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学生在朗读时,往往由于兼顾停顿和情感表达,读来有些吃力。一位老师独出心裁地把这段话变成了如下两节小诗:
  他
  凭着勇敢和智慧
  镇静和机敏
  战胜了
  惊涛骇浪
  在滚滚的黄河上
  如履平地
  成为
  黄河的主人
  他
  站在那
  小小的筏子上
  面对着
  险恶的风浪
  身系着
  乘客的安全
  手里
  只有那么一根
  不粗不细的竹篙
  
  这样,学生读来朗朗上口,颇有韵味,把艄公那种勇敢与智慧、镇静与机敏,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培养了语感,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课文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不同理解的朗读,融入自己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从而更好地把握和感悟文章的含义。
  朗读,朗读者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同,性格和表现能力不同,在教学中的确难以用统一的标准去指导,去衡量。那么,我们不妨“变”一下角度,“变”一下方式,用更开放的思想去指导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在个性化的朗读中,体验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
其他文献
《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原有的那种老师“教”与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逐渐被一种充满活力、充满快乐的新模式所取代,这将是中国几千年教学模式的一次空前革命。在新模式下,老师不再是“金嗓子”了,学生在快乐课堂上尽情发挥,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教学中老师为学生营造一
包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点的一种思维方法,人们常用来认识客观事物,揭示事物本质。让学生学会比较,是发展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可以起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在比较中引新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和解题建立联系的过程。因此,新知识的教学往往可以凭借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