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西厢记与北西厢记之比较

来源 :人民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370724q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厢记》有南、北之分。《北西厢》是指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而《南西厢》,则是采用南戏或传奇的形式、用南曲演唱的《西厢记》。从两者在戏曲史上的影响与地位来看,《北西厢》的影响主要是在文学上,《南西厢》的影响主要是在舞台上。本文将以崔、李《南西厢》改本为例,对《南西厢》与《北西厢》进行比较,并分析《南西厢》与《北西厢》形成的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以及特点。
  【关键词】《南西厢》;《北西厢》;文化差异;舞台效果
  在中国戏曲史上,《西厢记》有南北之分。《北西厢》指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而《南西厢》,则是采用南戏或传奇的形式、用南曲演唱的《西厢记》。《北西厢》将流传已久的西厢故事基本定型,堪称北曲压卷之作。《南西厢》以适应表演西厢故事的时代需求“改北曲为南曲”。南北西厢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北西厢》中的情节以自然为主,《南西厢》中的情节则以通俗为主。从戏曲史上的影响来看,《北西厢》的影响主要是在文学上,《南西厢》的影响主要是在舞台上。
  在明代,由于戏剧形式的演变,元杂剧并不适合此时演出的需要,而《西厢记》又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因此,改写应运而生。在明代的诸多改本中影响较大的是崔时佩、李景云的《南调西厢记》(以下简称《南西厢》)。《南西厢》的情节基本同于《北西厢》,只对部分唱词和说白做了调整和改写。
  《南西厢》使西厢故事又得以在舞台上传演,并延续到了当代。《南西厢》虽然很大程度地继承了《王西厢》,但还是有明显的差异。这种文学上的差异反映了元代社会文化与明代社会文化的差异。两种社会文化差异的根源是元代更多的是游牧文化,而明代则是汉文化。本文将以崔、李《南西厢》改本为例,对《南西厢》与《北西厢》进行比较,并分析《南西厢》与《北西厢》形成的文化差异原因以及特点。
  一、《南西厢》与《北西厢》之比较
  《南西厢》在情节上没有较大的改动,基本上是按《北西厢》的情节来设置的,全剧三十八出分别是:家门正传、金兰判决、萧寺停丧、上国发韧、佛殿奇逢、禅关假馆、对谑琴红、烧香月夜、唱和东墙、目成清醮、乱倡绿林、警传闺寓、许婚借援、溃围请救、白马起兵、飞虎授首、东阁邀宾、北堂负约、琴心写恨、情传锦字、窥简玉台、猜诗雪案、乘夜逾垣、回春柬乐、病客得方、巫姬赴约、月下佳期、堂前巧辩、秋暮离怀、草桥惊梦、曲江得意、泥金报捷、尺素缄愁、回音喜慰、诡媒求配、衣锦还乡。《南西厢》易北曲为南曲,南曲与北曲由于形成于不同的地区,在声情上有不同的特征,北曲字多腔少,节奏较快,具有高亢激越的声情,适宜用于表现战争、公案等情节;南曲字少腔多,节奏舒缓,具有委婉细腻的声情,适宜用于表现男女爱情。《北西厢》全用北曲,对于表现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惠明冲出重围下书这些情节是适合的,但从整本戏的来看,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用宛转细腻的南曲来表现更为合适。
  1、《南西厢》较之《北西厢》之优点
  在情节方面,《南西厢》弥补原本情节中的缺陷,如《北西厢》第三本第三折描写莺莺约张生幽会,临期反约的情节:
  (末作跳墙搂旦科)(旦云)是谁?(末云)是小生。(旦怒云)张生,你是何等之人!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末云)呀!变了卦也!(旦)红娘,有贼!(红云)是谁?(末云)是小生。
  《南西厢》则改为:
  (生急抱旦介)(旦)你从那里来?(生)跳墙过来。(旦)红娘曾见么?(生)方才见来。(旦推开、叫介)红娘,不好了!有贼!(生)此话难当抵。(贴)是谁?(生)是小生。(贴)姐姐,不要慌,是熟贼。(旦)这贱人,贼有甚生熟?
  《北西厢》中莺莺临期反约,虽说是与平时所受的封建教育有关,但她请张生前来幽会,突然又反悔,不太合情理;而崔、李改本改为是她得知张生跳墙进来时,怕被红娘看见了,这才反约。作这样的改编,更能显示出莺莺的既想得到美满婚姻,又顾忌传统礼教的矛盾心理。
  在舞台演出方面,《南西厢》的舞台效果大为增强。《南西厢》将一人主唱改为上场脚色皆唱,《北西厢》第一本第四折由张生一人唱,而在改本中,上场的生、旦、贴、老旦、末、净、丑皆有唱段,既有独唱,又有合唱。此外还增加净、丑等脚色插科打诨的情节。净、丑等脚色的科诨,使得戏曲妙趣横生,引起观众的观赏兴趣。
  2、《南西厢》较之《北西厢》之不足
  在情节方面,《妆台窥简》这出戏中,原本通过“传简”与“窥简”等一系列动作,生动地刻画了红娘与莺莺的心理状态。红娘满心喜悦带着张生给莺莺的简帖来到莺莺的闺房,在她看来,这封简帖可以减轻莺莺和张生的相思之苦,莺莺看到应该高兴。当把张生的简帖交给莺莺时,却又犹豫。红娘很了解莺莺,知道莺莺内心虽然爱着张生,但表面上却不敢承认。于是她把简帖放在莺莺的妆盒上,等她自见。而莺莺因不见红娘回话,记挂患病的张生,故一夜未曾睡好,被红娘叫起后,慢吞吞地“轻匀了粉脸”,当目光触及到妆盒上的简帖时就没有心思梳妆打扮,随便将散乱的头发一“挽”,赶紧“将简帖儿拈”,迫不及待地“拆开封皮孜孜看”。等到她意识到红娘的存在以及这封简帖的由来,马上改变了神态,“只见她厌的早挖皱了黛眉”,接着又“忽的低垂了粉颈”。等到打定主意要训斥红娘后,便“氲的改变了朱颜”。而正在一旁察颜观色的红娘见到莺莺变了脸,便马上感到事情不妙,“决撒了也”!莺莺果然对红娘大加训斥,并声言要“告过老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传简”与“窥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红娘与莺莺的心理。而《南西厢》虽也写了红娘与莺莺的冲突,但对两人心理的展示不如原本生动,红娘上场时只交代传简一事,并没有展示她的心理,对莺莺的描写,也没有写她先喜后怒的变化过程,这点不如《北西厢》细腻生动。
  在舞台演出方面,由于《南西厢》将《北西厢》一人主唱的形式,改为上场脚色皆可唱,同时又保留了原本中的曲词,这样造成了有些曲词与人物身份、性格不符。如长亭送别这场戏,《北西厢》整折戏由旦(莺莺)一人主唱,《南西厢》给上场的脚色皆安排了唱词,但仍保留了原来唱词,这样就跟原本的情形不太符合。   对于《南西厢》的评价,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音律第三》中,对《南西厢》作了批评与指斥,“词曲中音律之坏,坏于《南西厢》。凡有作者,当以之为戒,不当取之为法。非止音律,文艺亦然。请详言之。填词除杂剧不论,止论全本,其文字之佳、音律之妙,未有过于《北西厢》者。自南本一出,遂变极佳者为极不佳,极妙者为极不妙。”同时他又说“予之力斥《南西厢》,非仇《南西厢》,欲存《北西厢》之本来面目也。予又谓:《北西厢》不可改,《南西厢》则不可不翻。何也?世人喜观此剧,非故嗜痴。因此剧之外,别无善本,欲睹崔、张旧事,舍此无由。地乏朱砂,赤土为佳,《南西厢》之得以浪传,职是故也。”
  二、《南西厢》与《北西厢》的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
  与《北西厢》相比,《南西厢》的变化不大,但《南西厢》在一定程度上删除《北西厢》中不符合中原传统审美的内容。内容上,《南西厢》突出了主人公情与礼的冲突,着重描写崔莺莺的矛盾心理。并着力挖掘了崔、张爱情的合理因素,一方面对郑恒这一形象进一步丑化,以此证明郑恒与莺莺的不配;另一方面,又对人物进行了符合儒家传统礼教的人格重塑,加重了崔莺莺的礼教修养和张生的儒生品质,同时也突出红娘在崔张爱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元杂剧诞生于北方,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轻视,导致这个时期儒家礼教的松弛,人的自由本心得以上升。加上游牧民族的文化的渗透,使元代社会文化与封建伦理道德发生偏离。从《北西厢》对《莺莺传》的改编上就能够看到游牧文化的影响。明朝建立后,蒙古统治退出政治舞台,儒家的思想道德又得以伸张。元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情节放在明文化的背景下就不大合适。在明代统治者的眼中,元代对礼教的放松也就是礼教的废弃,于是下令全面恢复礼教。在明代改编过程中,“移宫换调”的同时也对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改造,就形成了《南西厢》与《北西厢》之间的文化差异。
  三、《南西厢》与《北西厢》文化差异的特点
  西厢记故事经历了唐、金、元、明几个朝代的加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每一次改变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唐代,莺莺是始乱终弃的命运,金元时代,游牧民族的文化的参与使莺莺改变了不幸的命运。外来游牧文化的影响,折射在《北西厢》中。《南西厢》对《北西厢》的改编却比一般的文学创作不同,《南西厢》作者的创作受到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时代精神的制约的同时还受到《北西厢》的制约。
  无论是《南西厢》还是《北西厢》,都与其时代精神相统一。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遵循生活真实。“南莺莺”和“北莺莺”都是时代女性的写照,“北莺莺”是按照元代的女子生活进行刻画的,符合作家和观众的审美。明代由于儒家传统礼教的回归,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都有所不同,于是将其作为明代大家闺秀进行改造。社会生活的变化导致人们审美追求的变化,从而导致艺术形象的改变。《南西厢》对《北西厢》的改编,是用儒家文化对受游牧文化影响的文学作品进行矫正的过程。从西厢记故事由演变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演变方式是在文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同时发生的。西厢记故事思想内容的演变,是以文艺形式发展为契机的,而文艺形式的发展又是以文化转型为前提的。唐传奇使《莺莺传》得以诞生,金代诸宫调的流行使这个故事被改编,元杂剧的兴盛又使西厢人物活跃在戏剧舞台上,明代戏剧的改变使这个作品在舞台上重生。金元时期,北方民族的外来文化介入中原,原有的思想文化体系发生了偏离,而这种偏离使得文学艺术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发生了改变。金元时代的文学更多的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进行创作的,因而这个时候出现对西厢故事的重大改编。
  第二,情节在演变中逐步完善,并基本定型。《北西厢》对《莺莺传》的改编,使其结构更加紧凑,叙事情节更加完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南西厢》的改编则使得情节更加合理,舞台效果更好。
  第三,西厢故事的演变还有时代的烙印。西厢故事从《北西厢》到《南西厢》的演变,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都明显的有时代的烙印。《北西厢》融入了少数民族思想文化的特征,人物的性格及故事结局都得到了解放。《南西厢》的改编使儒家传统文化得以回归,使其更符合汉文化的审美。
  综上所述,《北西厢》是以婚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南西厢》则是为了使西厢故事“歌南音”在明代得以演出传播。在尽力保持《北西厢》风貌的基础上创作的《南西厢》,堪称明初唱腔流变、南北曲交流之下的成功之作,对后世有重要的作用。《北西厢》虽常在元朝粉墨登场,但明清以后其已逐渐衰落。而《南西厢》在场上的演出越来越频繁,是当今演唱西厢故事的京剧、昆曲的祖本。两相比较,各有优长。南北西厢在为西厢故事的流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晋.六十种曲.南西厢[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出版社,1955.
  [2]王实甫.西厢记[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3]李渔.闲情偶寄[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阿Q正传》集中表现出了鲁迅的思想,特别是其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贯穿着他对病态国民性的探索和批判。它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自我批判的代表作,它是病态国民性的最集中展示,是一次对病态国民性的系统的大清算,几乎融会了病态国民性的全部主要因素。《阿Q正传》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暴露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国民的弱点, 而且也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本文旨在通过阿Q这个典型人物,从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
期刊
【摘 要】坎坷的身世和遭遇使寂寞成为冯至幼时的心灵底色;在其求学的二十年代里,深受德国早期浪漫派影响,冯至此时所感悟与书写的寂寞是孤立、消极、空幻的;而在1931年研究里尔克后,寂寞的关联词转化为忍耐、成熟,最终成就了冯至生命中的谦虚、严肃、虔诚的创作态度。  【关键词】寂寞;德国早期浪漫派;里尔克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成就斐然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日耳曼学中研究德国早期浪漫派、德语名家里尔克、歌德的
期刊
【摘 要】话剧《如梦之梦》有十二幕戏长达八小时,叙事时间前后跨越八十年,在台北、巴黎、诺曼底、北京和上海五个地方中穿插,在这些交错的时空之中一个梦镶嵌着另一个梦。本文通过分析赖声川史诗般的创作和佛法的哲理思想,揭示出在面对生死轮回时不要执着,要珍惜缘分的人生道理。  【关键词】梦;生死轮回;戏剧文学;跨媒介叙事;哲学命题  中国人是喜欢做梦的。当然,外国人也喜欢,只是外国人的梦,被弗洛伊德斥责一番
期刊
【摘 要】古希腊的悲剧在西方文学中影响巨大,埃斯库罗斯更是被称为“悲剧之父”,其作品中的悲剧色彩浓郁。《普罗米修斯》更是他的代表作,本文将介绍他和他的代表作。  【关键词】古希腊;悲剧;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  一、古希腊悲剧介绍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颂歌,也就是祭祀酒神的仪式的表演,这里的酒神就是狄奥尼索斯。人们在祭祀酒神时进行了种种狂欢,例如:吃生羊肉、披山羊皮、跳扭扭舞、唱山羊歌等,所以悲剧
期刊
【摘 要】李益(748—829)字君虞,今甘肃武威人,是中唐著名的诗人,涉笔最多、成就最高的是从军边塞诗。其边塞诗内容丰富,其中登临,逆旅,寄赠,闺情,宫怨等诗作,占李益作品的大部分。李益并不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但是他的成就却远远高于“十才子”他的诗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益;边塞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李益早年有过从军经历,对军营生活有亲身体验,熟悉塞上风情,深知征人甘苦,写出了许
期刊
【摘 要】上世纪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书《老人与海》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它成功塑造了一位深受重压却保持优雅风度的老人形象。纵观整个书,我们都会被一种优雅的性格所慑服,这种性格就是面对重压时表现出的坦然、潇洒,永不言败
期刊
【摘 要】《飘》是一部女人写女人的书,斯嘉丽是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其书中极力塑造的女强人形象。以往的评论者习惯于对此书作阶级分析,在此,笔者试着用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斯嘉丽的性格特征及其命运处境。  【关键词】《飘》;斯嘉丽;女性意识  【Abstract】In the whole book, women’s social status is far higher than male. Scarl
期刊
【摘 要】嵇康的四言诗是对《诗经》的承继与开拓,蕴藏着深刻的老庄哲学。水作为《诗经》和老庄思想中中包孕丰富的意象代表,在嵇康的四言诗中也有着相应的表达。诗人笔下的水成为了直接的审美对象,在诗人的生活中承载了不可代替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嵇康;四言诗;水意象  嵇康四言诗对水意象的内涵涉及并引申了以下五类:  一、水的承载意象  河流湖泊是常见的生活景观,泛舟垂钓、欣赏风物是古代名士独处思索、交
期刊
【摘 要】作为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界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王小波鲜明的写作风格为我们创作出了《黄金时代》。小说通过王二、陈清扬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抗争,批判了“文革”时期的社会现实,并对此进行了反思,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的思考。  【关键词】《黄金时代》;文革;性  《黄金时代》是一部以“文革”为背景的中篇小说。小说主要以倒叙的方式述说了一段荒谬和专制的岁月:主人公王二和陈清扬在知青“上山下乡”这样的一个特
期刊
【摘 要】酒是黄庭坚世俗及精神生活的重要主题,他从酒中获得创作的灵感,也常借酒抒发生活体验及人生哲思。酒是黄庭坚诗中的重要意象,黄庭坚有深刻的酒情结。  【关键词】黄庭坚;酒;诗  韩少功说:“文学史总是散发着男人的醺醺酒气。”所谓无酒不成诗,无论是“唯酒是务”的刘伶,“寄酒为迹”的陶渊明,还是“斗酒诗百篇”的李白,都以酒述怀,在酒中寻找人生的理想境界。宋代诗人黄庭坚也不例外。黄庭坚提到“酒”的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