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阿Q正传》中的国民性

来源 :人民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53d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阿Q正传》集中表现出了鲁迅的思想,特别是其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贯穿着他对病态国民性的探索和批判。它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自我批判的代表作,它是病态国民性的最集中展示,是一次对病态国民性的系统的大清算,几乎融会了病态国民性的全部主要因素。《阿Q正传》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暴露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国民的弱点, 而且也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本文旨在通过阿Q这个典型人物,从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分析其国民的劣根性。通过分析,试图达到更加深刻的理解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鲁迅的思想及其精神。
  【关键词】国民性;劣根性;精神胜利法;病态;革命
  《阿Q正传》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品,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为背景,通过雇农阿Q的受压迫,要反抗,最后被反动势力杀害的悲剧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及其不彻底性。小说对阿Q饱受摧残的遭遇寄予同情,表现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对赵太爷等反动势力则给以有力鞭挞;并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痛切批判,表达了力图唤醒农民的觉悟、促使他们起来革命的热烈愿望。《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最充分、最完整地体现了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揭出疾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始终是把暴露国民性的痼疾作为《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从整个国民的思想和精神状况出发,对其精神、思想痼疾进行典型概括,意在提醒人们,引导人们反思和自省,同时也是吁请改革者们共同来改造国民性。
  一、《阿Q正传》展示的环境是滋生和传染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温床
  近代中国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正在走向衰亡,中国社会变得畸形,畸形的社会必然滋生和传染病态国民性。《阿Q正传》所选择环境就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典型环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为背景,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及其不彻底性,滋生和传染了中国病态的国民性,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从而形成。
  二、从阿Q的生活方式看国民的国民劣根性
  阿Q的生活、生存方式是卑琐陋劣的,无不一一在展现着一个国民的的劣根性。在卑琐陋劣常态的生活方式下,阿Q做稳了奴隶,在自己的小满足里不自觉地活着。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而在这种情况下,阿Q似乎看不懂、摸不清真心还是假意,只觉得高兴。在生活中,阿Q没有家,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而人们也只在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他来,记起的也是他的做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有一个老头子颂扬他说“阿Q真能做”,也使得他满心喜欢。平日的阿Q,是一个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只要吃饱了,有几文钱,便神气活现地喝酒赌博,调笑打闹,生活满足,自得其乐。在精神上,得意于自己“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加以他进了几回城,自然而然地变得自负起来鄙薄城里人,嘲笑不见世面的未庄乡下人,在这样的嘲笑和鄙薄中得以精神满足。正是这种卑琐陋劣的满足感,使阿Q处于可怜而又可悲的境地里浑然不知满足于这样的奴隶生活。阿Q的卑琐陋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民身上的劣根性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极易满足,而且以其满足沾沾自喜,以致安于奴隶生活而不自知,这是对下层民众“坐稳了奴隶”的卑琐陋劣易国民劣根性满足心理的批判。
  三、从阿Q的精神胜利法看国民劣根性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精神胜利法成为了阿Q永恒的代名词,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表现在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甚丑为荣。阿Q的表面而虚幻、变态扭曲的精神方式,即是通常所说的“精神胜利法”。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精神胜利法不能暗淡的理解为失败时的自我欺骗。
  阿Q这种精神满足是表面化的,实际上也是一种所谓的“面子精神”。譬如“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鄙薄城里人、自恃见识高均能看到其妄自尊大,自欺欺人,只为使得自己面子好看,获得面子上的精神满足。还有他对于他那不知起于何时的瘌疮疤而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连“光”“亮”“灯”“烛“讳了这足以看出他多么忌讳缺点,这种病态的忌讳看起来有点好笑,但实际上他是面子精神的必然结果。因为面子精神经不起别人对其短处的无情揭示,所以阿Q在此时将会估量着对手,口呐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借以掩饰他的面子。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揭示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忌讳缺点的劣根性。
  阿Q是一个典型的欺凌弱者,避强趋弱的人。譬如他骂假洋鬼子“秃儿。驴……”,等到秃儿拿着棍子,他料想要挨打,就狡辩说值得旁边的的一个孩子。又如他调戏小尼姑“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在调戏中感觉轻松,飘飘然地似乎要飞去。从这种种行为,可以看出阿Q欺弱怕强、恃强凌弱。欺凌弱小只因为阿Q是一个迫切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人,所以他把欺凌弱者当做了他人生价值的社会实现方式的最主要途径。也就是说他妄图通过欺凌弱者,借此获得社会和他人的承认,借此获得一个强者的地位,这似乎是每一个弱者所期待的目标。欺凌弱者是他的劣根性。
  阿Q是一方面是要面子的,才有了他的自欺欺人;另一方面他是怯懦的,因为他不可能真正的反抗现实环境,所以才有了他的凌弱,才有了他的以言语进行自行自我欺骗,以求得自我安慰,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譬如他的“我总算被儿子打”,以及他的钱不见了“算被儿子拿去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阿Q就是以言语取得一种极其形式的胜利,继而又把这种以语言取胜的方式变成一种自言自语以求安慰,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在《阿Q正传》中充分揭示阿Q的性格具有自轻自贱、卑怯巧滑的劣根性。
  四、从“参加革命”看国民的劣根性
  对于革命党,他是羡慕的,甚至在被洋先生把他赶出去之后,心里忧愁起来,认为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也没有别的路,从此绝不能望有白盔白甲的人来叫他,它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其实阿Q“革命”的目的只不过是“喊几声,抢点东西,做做权力、财产和女人的梦”而已。鲁迅在《阿Q正传》中暴露了阿Q的性格具有投机钻营,看风使舵的劣根性,旨在揭示辛亥革命的幼稚性和不彻底性。
  阿Q的结局是悲惨的,由“参加革命未成”反而因此“被革了命”。从他一生的行为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自轻自贱,卑怯巧滑、自尊大,投机钻营,看风使舵有着极大劣根性的人。阿Q是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具有针砭、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意义。阿Q的失败不仅是国民性的失败史,也是民族的失败史。鲁迅在《阿Q正传》对阿Q的基本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阿Q劣根性进行了全面展示,其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阿Q劣根性的主要方面。鲁迅用讽刺与冷酷的笔调严肃地批判阿Q的劣根性,实是严肃地批判旧中国病态的国民性,希望通过呼吁,唤醒人们的灵魂,改造过敏的劣根性。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丁凡,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谭德晶.鲁迅小说与国民性问题探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鲁迅.鲁迅小说集[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4]李文娟.浅析《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法[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其他文献
【摘 要】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对待战争的态度直接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而文学作品则是时代精神的最好表现形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朝代,唐代政治的不变主题之一就是开疆拓土、保家卫国。战争深刻影响着唐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时代精神载体之一的唐诗也被深深打上了战争烙印。本文旨在通过对唐代边塞诗的分析,深入解析时代精神与文学创作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关键词】战争;边塞;时代;文学  《乐论》有云:“
期刊
【摘 要】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生动地反映了18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本文以小说中的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探究了简·奥斯丁理想的婚姻观,并指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爱情观;婚姻观  引 言  简·奥斯丁描写了不同的婚姻关系,用最透辟的眼光表明,资产阶级婚姻的实质是金
期刊
【摘 要】冰心的小诗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次突破性的自觉实践,这些小诗零碎而活泼地表达着诗人思想的火花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里的一道很独特又十分靓丽的风景。冰心对于语言的把握和意象的成功运用,带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  【关键词】诗歌;冰心;抒情  内容是冰心平时表达生活所感的短句,常常蕴含丰富的哲思和智慧,1921年至1922年,冰心在《晨报·副镌》上发表了大量的这类小诗,受到
期刊
【摘 要】16-19世纪初,中英两国分别制定和实行了不同的海外贸易政策,在远洋航运政策、商人政策、进出口和关税政策等方面差异显著。其中,中国以限制性政策为主,而英国则以促进性政策为主,海外贸易政策的差异对两国的发展道路产生了不同影响。导致二者政策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须从两国经济发展进程、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角度来分析。  【关键词】中英;海外贸易政策;海禁;重商主义  16-19世纪是世界历史上
期刊
【摘 要】余华在《活着》中用一系列人物艰难与不幸的活着,用一种极其冷静的方式讲述死亡和苦难,让读者在一个个死亡故事中体会生命的残忍, 也让读者在一个个温情瞬间中去理解生活的幸福。在温情与残忍的相互消融中,让我们明白, 人活在世上, 像福贵一样, 虽然会面临各式各样的苦难, 但是我们仍会坚强地活下来。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死亡  《活着》借主人公福贵之口,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苦难与死亡的故
期刊
【摘 要】龙应台在《目送》中描述了一个充满淡淡感伤和美好追忆的家的形象,而家里面的亲情主要有三种,一中是作为子女的感情,一种是作为父母的感情,还有一种是作为兄弟姊妹的感情。这些感情往往由点滴的感动和无奈目送的人生场景所组合而成。最后作者由家与亲情联系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生的感悟。  【关键词】目送;亲情;家;人生  曾因为龙应台的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以为她是像鲁迅先生那样的金刚怒目之士。
期刊
【摘 要】短篇小说《像丽兹饭店一样大的钻石》是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半自传体式小说。主人公约翰·提·安格与作者菲茨杰拉德在家境出身、生活环境、爱情经历、对待金钱的态度等方面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因此由小说可以窥见菲茨杰拉德青年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美国梦;菲茨杰拉德;约翰  《像丽兹饭店一样大的钻石》(The Diamond As Big As the Ritz,1921)是二
期刊
【摘 要】环境描写在非写景的作品中并不以主要内容出现,但是,却往往在作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环境渲染、主旨深化等有很重要的作用。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曾得到茅盾的高度称赞。故事发生在1946年中秋这一个特殊的战争环境下,作者在作品中先后7次进行了环境描写,那么,这些环境描写在这部作品中起到了那些作用呢?  【关键词】《百合花》;环境描写;作用  茹志鹃在1958年发表的短
期刊
【摘 要】欧亨利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构思、幽默的语言以及对人物的刻画而闻名。《精确的婚姻学》是欧·亨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试图从该小说中剖析欧·亨利作品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精确的婚姻学》;欧·亨利;艺术魅力  美国作家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以来最伟大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3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他为生活所迫,当过药店学徒、西部牧牛人、会计员、歌手、土地局办事员、新
期刊
【摘 要】《名利场》是展现维多利亚时期女性道德标准的力作,本文通过对于《名利场》中利蓓卡与爱米利亚性格与命运的分析,总结出当时社会女性道德的标准:贞洁,顺从,善良与奉献。而通过对于当时男权社会现实的剖析,可以看出两位女主人公的命运也是早已注定的。  【关键词】萨克雷;女性道德;男权社会  《名利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家萨克雷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19世纪初的英国上层社会。作者通过两个性格迥然的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