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磨课心得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7703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学问有境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与大学问者,无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听王崧舟老师讲,禅宗修行亦有三重境界: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反观自己的磨课经历,与这三重境界何其相似?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如大浪淘沙,最终落尽繁华,凸显真淳。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课文以树喻人,借樟树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和永葆拒虫香气的特点来表达对宋庆龄的赞美和怀念之情。几次听到教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收获启迪,于是便有了自己尝试的念头。
  深知丰厚的底蕴是上好课的基础。便买来《宋庆龄传》,细细品读;搜寻别人评鉴宋庆龄的各种文字,细细咀嚼;观看纪录片《宋庆龄》,细细品味。通过这种“骆驼式”的接纳后,再转眼看课文,呵,还真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宋庆龄的影子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有关描写和评述她的文字在我眼前精灵般地摇曳,一波一波地激荡起我的设计灵感。经过几个夜晚的奋斗,第一稿新鲜出炉:
  
  一、 导入课题。
  
  1. (出示宋庆龄照片以及外国友人评价宋庆龄的两段话)
   ① 她是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士。
  ② 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狮。——罗曼•罗兰
  2. 引出人物宋庆龄并简单介绍。
  3. 揭示课题。
  
  二、 走近樟树。
  
  1. 樟树是宋庆龄生前最喜欢的树木。作者笔下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什么特点呢?自由读课文,带着问题思考。想一想:这是两棵的樟树。(用课文里的词语概括)
  2. 正音
  3. 交流问题:这是两棵的樟树呢?(蓬蓬勃勃,永葆拒虫香气)
  4. 探究樟树的外形、特点。
   ▲ 樟树的蓬蓬勃勃
  (1) 着眼文本,细读体会:哪些语句让你感到樟树的蓬蓬勃勃呢?(抓住“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及“无论……总是……”这样的句式体会。)
  (2) 想象说话,提升感悟:烈日炎炎,樟树______
  暴雨袭来,樟树______
  北风卷地,樟树______
  无论是______还是______,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3) 引导背诵,强化体验。
  ▲ 樟树的永葆香气(拒虫)
  (1) 抓关键词句,体会樟树可贵之处: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樟树又有什么可贵之处?
  (2) 句式训练,拓展深化
  即使______,______,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无论是______还是______,它总是永葆香气。
  只要______,虫类就______。
  (3) 感受写法,对比鲜明:课文还写到了其他的树,为什么要写别的树?
  
  三、 感受宋庆龄。
  
  1. 拓展资料:宋庆龄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她与她所喜爱的樟树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相通之处?默读三则资料
  ★ 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她一生追随孙中山,为革命工作70多年。始终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英勇战斗,从不向反动势力妥协,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
  ★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宋庆龄继承孙中山的遗志,继续担当重任,并显示出罕见的坚定和勇气。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屠杀工农群众和共产党人。为了拉拢她,蒋介石竭力动用一切力量(弟弟子文、妹妹宋美龄、甚至是年迈的母亲)进行劝说,甚至用金钱诱惑,希望她改变立场。但她坚定地维护孙中山的遗教,站在劳动人民一边。并联署通电全国,尖锐谴责蒋介石。
  ★ 宋庆龄支持抗日,常常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有一次,她收到了一封装着两颗子弹的信,信里写着:警告你,子弹是不认人的!宋庆龄看完了,坚定地说:“我是不怕他们的!”即使是面对戴季陶的以死相挟,她仍大义凛然地说:“要想让我不说话,只能是砍掉我的头。”
  ……
  2. 深化理解:读着这些故事,你又联想到了文中的哪些句子?(随机出示,再
  次品读文中有关句子。)
  3. 揭示写法:课文落笔于樟树,用意却在写人。樟树的蓬勃生机、高贵品质,
  无一不是宋庆龄伟大人格的体现,这就是借物喻人。
  4. 小结引读:在人们心中,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
  在樟树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因此——(引读第6自然段)
  5. 激情升华:宋庆龄高尚的品格与美德香溢四海,许多人高度地评价她,由衷地赞美她(课件展示文森特的专访片段以及纪录片《宋庆龄》片尾以何香凝的诗为歌词而创作的歌曲)
  6. 延伸写话:当你来到宋庆龄的故居,站在这两棵樟树前,你又会想到些什
  么?请写下来。
  
  四、 作业:推荐阅读《宋庆龄传》
  
  背诵课文。
  看着教案,颇为得意。可试上下来,问题就凸显出来。整一堂课,几乎是教
  师的表演课,滴水不漏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刻意雕琢的美丽语言,层层递进;精心制作的课件,动人心魄;课外拓展的资料充斥着课堂……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哪里去了?文本哪里去了呢?经过深刻的反思和“痛苦的抉择”后,决定回归,回归到教学的原点,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需,站在“学”的基点上,再一次细读文本,几番修缮调整,定稿如下:
  一、 分层导入
  1.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树。板书:樟树。见过樟树吗?看到樟树,你会想起哪些词语?交流
  2. 还要一起来认识一个人。板书:宋庆龄。“龄”是个生字,和老师一起写这
  个字。左右结构,左边是个牙齿的“齿”,表意;右边是个命令的“令”,表音。写的时候,注意笔画的穿插,结构紧凑。注意后鼻音,一起读一读。
  说说你所知道的宋庆龄,她留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题目就叫——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完成课题、齐读
  课题)
  4. 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什么是“故居”?——随及解决;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宋庆龄与樟树有着怎样的关系?——置后解决)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正音释义:有哪些字词的读音或者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3. 梳理脉络: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樟树?还写到了什么?
  三、 感悟樟树(略,教法基本同前)
  四、 品读人物
  1. 读课文,找出表现宋庆龄和樟树之间关系的句子。
  2. 交流,品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1) 这两棵树指的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作者在第1~2自然段中并没写出,到第3自然段着重指出,就像是一个神奇的摄像镜头,带着我们由远及近,由模糊而清晰、由疑惑到恍然大悟,一步一步地走近樟树,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对于这两棵樟树,宋庆龄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舍不得”三个简单的字,却包含了宋庆龄的无限深情,你觉得表达了宋庆龄怎样的情感?(喜爱、敬仰、眷恋、鞭策等)
  (3) 因为“舍不得”,宋庆龄拒绝了——
  因为“舍不得”,宋庆龄以樟树自勉,自励——(根据你所搜集到的资料,
  说说宋庆龄坚持革命、品质高洁的小故事)
  3. 听着听着,你联想到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呢?感情朗读。
  4. 树如人,人如树,樟树便是宋庆龄的化身。因此——(引读第6自然段)
  五、 小结写法
  1. 揭示写法:借物喻人
  2. 拓展深化:吟诵何香凝赞美宋庆龄的诗《唯菊与石》以及《青松》《红梅》《秋菊》《竹石》《石灰吟》《卜算子•咏梅》等诗感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特点和作用。
  3. 作业延伸
  (1) 造句:无论……总是……;只要……就……
  (2) 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创作一首小诗或一篇短文。
  实际显现的教学效果是可嘉的。反观之,这一次的教学设计因学设教、化教为学。教师心中装着学生,装着教材,装着“语文”。从导入开始,樟树和宋庆龄这个人就像一条线索,从分到合,从暗到明,贯穿始终。设计符合了教材的特点,贴近了学生,真正做到了以文为本,以生为本,教学中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这样的教学,或许没有了美丽如画的课件,没有了教师才情的挥洒,朴实、淡定了些,但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既得意又得言,这何尝不是一条语文教学走向“返璞归真”的路呢?
  张庆先生曾言语文教学的八字方针:倡简、务本、求实、有度,让我们谨记在心。
  (作者单位:无锡市南长区教研室)
其他文献
一、 课前延伸,帮助理解课文    作为一个有一定教学经验、学识比较丰富的教师,平时并不局限于某节课教材内容的学习,而总要参阅大量的资料,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 揭开时代背景。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由于受时空的限制,与当代小学生的距离较远,学生学习时,理解上会有不少的困难,教师可让学生直接在书上、网上收集资料,了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借此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课文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前沿阵地,是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前瞻性思考,是教学活动的规划与引领。教师备课是为学生服务,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老师们现在的备课状况如何呢?  1. “涛声依旧”型。课改的浪潮汹涌澎湃,教师的备课本上却是“涛声依旧”。购买《优秀教案集》,从书上“搬”到本子上,目标依旧,设计过程依旧。还有些教师“珍藏”着自己的“旧船票”——备课本,教同年级时,不辞辛苦地“复制”一遍,或干脆把备课本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在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加之我国企业的营销道德观念较为淡薄,一些企业采用违背法律和营销道德的手段去获
新课程改革中如何为教学目标精彩定位呢?笔者认为应该建立在教师对学段特点的准确把握上;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主体发展的真正关注上。    一、 把握学段要求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课《语文课程标准》,要认真理解每个学段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因为它是使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有机整合与渗透的依据,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有机体现的依据;教师在教学
一线教师在解读文本,或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都会碰到这样的困惑:有些教学内容,孩子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借助参考书弄懂了,也难以心领神会。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与反思,我发现:巧妙地挖掘一些课程资源,真的能做到化难为易,润物无声。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教学片段作些探讨。  片段一:《拉萨的天空》课始教学片段  师:(展示一幅拉萨的天空图:图上有布达拉宫和湛蓝的天空。)看看这幅画,知道是什么建筑,在哪里吗?  生1:是
(课例)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  师:(深情导入)春天又到了,当柳枝染上新绿,当连翘花举起小喇叭,当蓝天上风筝又起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生齐)我的刘老师。  【评析】既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简单回忆,也是对本堂课中理解人物形象的一次预设的铺垫,当然也是教师切入教学情境前的自然燃情。  师:文章选择了刘老师的三件事,在“放风筝”这件事中,你能感受到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请默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