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片段品评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例)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
  师:(深情导入)春天又到了,当柳枝染上新绿,当连翘花举起小喇叭,当蓝天上风筝又起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生齐)我的刘老师。
  【评析】既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简单回忆,也是对本堂课中理解人物形象的一次预设的铺垫,当然也是教师切入教学情境前的自然燃情。
  师:文章选择了刘老师的三件事,在“放风筝”这件事中,你能感受到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请默读课文的7~9自然段,把你感受到的写下来。
  生默读并思考、圈画并标注。
  生:我觉得刘老师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放风筝的时候非常快乐,从来不会因为自己身体的残缺而远离放风筝的场所,他课余就会来到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生:从“亲手制作”一词,可见刘老师也是热爱生活的。他好像没有埋怨生活给他带来的痛苦,而是将他的生活变得非常有情趣。
  生:我补充他的回答,从他亲手制作的风筝上可以看出刘老师的手艺非常出色,他制作的燕子风筝甚至能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一个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是不会这样专注于制作风筝这样一件也许比较繁琐的事情的。
  师:是的,刘老师是个残疾人,他有理由为自己的人生哀叹,但他没有!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那一刻的他心中该会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生:他会感受到风筝飞上蓝天的快乐,和我们放风筝一样,终于成功了!
  生:他看着风筝飞上了蓝天,会感觉到自己也飞上了蓝天。
  生:对,他会想象着自己也像那只风筝一样自由地翱翔在蓝天,展示着自己的魅力。
  师:热爱生活、执著快乐的人格魅力!所以——“他的脸上漾出了那甜蜜的笑……”
  师:这个“漾”字,让你看到了什么?
  生:“漾”本意是水的波纹一圈圈荡漾,而这里却形容了刘老师的笑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刘老师由心而生的阵阵快乐。
  生:而且是能够荡漾开去,传染他人的快乐!
  师:这就是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相机朗读文字,言语与情感交融)
  生:刘老师也是个非常顽强的老师。放风筝是件很累人的事,我们身体健全的人在放风筝失败的时候也会有过放弃的念头,可是刘老师不是这样。——“虽然他的腿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生:他不能奔跑,却偏要奔跑,就是想用放风筝的举动告诉大家:我能行!
  生: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这就是不服输的刘老师。
  师:这是我们从刘老师不肯失去亲手放飞风筝这件事情体会到的,那么,他决不肯失去的仅仅是亲手放飞风筝的快乐吗?
  生:他不肯失去的是对生活的信心。
  生:他决不肯失去的还有他对生活的快乐追求。
  师:对,因为热爱生活,所以刘老师追求生活中每一次快乐的机会。刘老师已经通过放飞风筝这样朴素的言行践行了自己的理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每一个学生。
  【评析】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从对刘老师放风筝事情的每一处描写中体会刘老师丰富而多彩的内心世界,然后通过课堂对话,挖掘文字背后的意思。而教师适时的点拨与追问,将对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到精神层面,既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师:所以,尽管三十年过去了,当春天又到的时候,我又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生齐)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师:再读第2自然段描写春景的文字,你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
  生:(默读)这是欣欣向荣的春景,和刘老师一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生:这可能是一种暗示,暗示着刘老师和春天一样有着蓬勃向上的力量。
  生:也可能是告诉我们刘老师像美丽的春天一样有着自己的美丽。
  师:对,此处看似闲笔非闲笔,富有活力的春天美景是对刘老师积极生活态度的铺垫,当风筝飞舞在这个美丽的季节的时候,我就会思念我敬爱的刘老师。
  【评析】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巧妙的环节,情由景生,理解了此处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作用,可以自然地随着作者的情感思路理解文本,品评人物,还可以感受到环境描写对凸显人物特点的精妙作用。阅读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糅合在了一起,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作者单位: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情商(EQ)被认为是成功人士普遍具有的能力。大客户经理在大客户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企业能否与大客户发展和维持长期合作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客户经理的能力。本研究调查了湖南铁通公司的大客户经理,采用SPSS11.0与AMOS6.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客户经理所具有的自我了解、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移情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情商特质对营销绩效有显著的正影响效应,即大客户经理的情商越高,其营
一、 课前延伸,帮助理解课文    作为一个有一定教学经验、学识比较丰富的教师,平时并不局限于某节课教材内容的学习,而总要参阅大量的资料,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 揭开时代背景。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由于受时空的限制,与当代小学生的距离较远,学生学习时,理解上会有不少的困难,教师可让学生直接在书上、网上收集资料,了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借此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课文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前沿阵地,是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前瞻性思考,是教学活动的规划与引领。教师备课是为学生服务,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老师们现在的备课状况如何呢?  1. “涛声依旧”型。课改的浪潮汹涌澎湃,教师的备课本上却是“涛声依旧”。购买《优秀教案集》,从书上“搬”到本子上,目标依旧,设计过程依旧。还有些教师“珍藏”着自己的“旧船票”——备课本,教同年级时,不辞辛苦地“复制”一遍,或干脆把备课本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在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加之我国企业的营销道德观念较为淡薄,一些企业采用违背法律和营销道德的手段去获
新课程改革中如何为教学目标精彩定位呢?笔者认为应该建立在教师对学段特点的准确把握上;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主体发展的真正关注上。    一、 把握学段要求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课《语文课程标准》,要认真理解每个学段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因为它是使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有机整合与渗透的依据,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有机体现的依据;教师在教学
一线教师在解读文本,或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都会碰到这样的困惑:有些教学内容,孩子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借助参考书弄懂了,也难以心领神会。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与反思,我发现:巧妙地挖掘一些课程资源,真的能做到化难为易,润物无声。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教学片段作些探讨。  片段一:《拉萨的天空》课始教学片段  师:(展示一幅拉萨的天空图:图上有布达拉宫和湛蓝的天空。)看看这幅画,知道是什么建筑,在哪里吗?  生1: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