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彪:一个老红军的无悔人生

来源 :中华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1205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作重要讲话指出:“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为了更好地弘扬长征精神,继承老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采访了老红军后代,记录了老红军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现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他是1933年参加红四方面军,1935年一、四方面军会合后随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老红军,张国彪是他参军后改的名。
  他一生5次生命危在旦夕,其中3次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左腿胫骨二等甲级伤残以致拄拐30年,左耳被敌炮震得几近失聪,左臂重伤感染岌岌可危,2次身患重病生命垂危,但都以非凡的意志力,一次次挺了过来,与死神擦肩而过。
  6年前,老红军张国彪因病去世,享年94岁。今年正值他百岁寿辰,儿女们怀念父亲,精心搜集、整理了老红军父亲的生平事迹,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拄拐30年坚强不屈、待遇不高而又无怨无悔的老红军形象和他所具有的可贵的精神品质。
  党叫干啥,就干啥
  1916年12月6日,张国彪出生在四川大巴山区一个小山村——营山县永泉乡深沟村。因父亲早逝,他与母亲及兄妹相依为命。家境贫寒的他,10多岁就想着为家分忧,到村里的富人家打短工。那时的工钱往往是一小块做熟的肉,可他怎么也不舍得吃,而是包好了带回家交给母亲。为此,懂事的他深得母亲的疼爱。


  1933年9月,16岁的张国彪成为了红四方面军第九军第二十五师的一名战士。小小年纪的他跟着大部队一走就杳无音信。多年后,才托人捎信回家。欣喜万分的母亲逢人就说:“我的二娃还活着。”
  1935年,刚满18岁的张国彪跟随部队开始长征,与同行的红军将士一道,翻越崇山峻岭,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与敌人作殊死战斗,以超乎寻常的意志力,征服了人类的生存极限,于1936年10月,与红二、四方面军会师,胜利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万里长征。
  倚着从小在私塾里学到的一些知识,张国彪在部队里进步很快。自1933年9月参军到1940年12月,7年多时间,就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晋察冀二分区卫生部政委。
  好学、好总结是张国彪在战斗中养成的一种习惯。每一次战斗结束后,他都会跟战友们一道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研究毛主席的战略战术。熟悉他的首长和战友都夸他“打仗是把好手”。
  1936年1月至1937年6月,在红军总部警卫营期间,他多次接受党中央下达的重要警卫任务。 1936年6月21日拂晓,参加了周恩来副主席亲自指挥下的瓦窑堡撤退,顺利掩护毛主席和党中央机关安全撤退。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后,他又被特别指派,参加了护送周恩来副主席前往西安谈判的警卫任务。每一次高级别的警卫任务,都是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增长了张国彪的战斗智慧,更成为他最感自豪的人生经历。
  战争年代,随着战事的变化,部队常改编,将士们也随之调转。1937年,以张国彪所在的中央军委特务团为基础,成立了晋察冀军区二分区四团,他也随老首长韩伟、肖文玖到了晋察冀军区二分区四团二营,在五台、崞县、代县地区开展抗日斗争。
  生前,他常对儿女们说:“在战场上,不能怕死,越怕死越危险。要开动脑筋、用谋略,才能克敌制胜。”能征善战的他,一直是军区首长心目中可培养的好苗子。可惜的是,1940年9月,在山西五台山高洪口拔日军据点的战斗中,他的左腿中弹,胫骨被打断,因没能及时治疗而致残,被认定为二等甲级伤残(当年的等级)。
  由于残腿的困扰,他不得不离开战斗第一线,转到后勤部门工作。从1940年12月到1949年带部队南下这一时期,他先后在晋察冀军区二分区、冀察热辽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东北西满军区医院、供给部担任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等职,拄着双拐在各个岗位上,磨练自己,不断成长。
  他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成长历程——“从吃不饱饭到参加革命,从牧童到红军,从前线到后方,从做军事工作到做政治工作,从军队到地方,从企业到机关再到学校。党叫干啥,就干啥。”
  任劳任怨,绝不讨官要官
  1949年,部队南下,上级原定派他去组建广东省军区,但他提出想回四川建设家乡。组织上尊重他的意愿,任命他为干部大队大队长,带领部分干部从东北南下四川。
  没想到,刚到四川,他就得了肺结核,大口大口地吐血,一住院就是两年。等他出院时,合适的位置都已被安排了。那时,刚解放,地方上各方面工作都不规范,加上又离开了老部队,了解他的人很少,张国彪就被派到了川南威远煤矿,当了军代表。由于内江行署分管专员原是个团职干部,定行政级时,就对他说:“老张,你也按我的标准套13级吧。”
  其实,1940年张国彪就已正团职了。南下时,已担任师职多年。但是,一贯相信组织的他,一心沉浸在建设新中国的莫大喜悦中,没多想,就答应了。后来,不知怎的,他的部队编制变成了地方编制,竟然连转业的手续也没有,他也没细究。
  由于行政级别起点定得低,此后张国彪的待遇一直没能提升,与南下时同级别的战友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儿女和老战友们都对他的待遇感到不公,认为与他所作的贡献不相符,但他本人却从不抱怨,总是说:“很多战友年纪轻轻就牺牲了,我能活着,有现在的生活,应该知足。”因此,一直不让儿女们找上级反映自己职务待遇偏低的问题。

  1955年授衔时,张国彪的战友中,有二三十位都被授予了少将军衔。1970年,到北京治腿时,就有身处高位的首长劝他去找周总理解决待遇问题,他还是没有去。
  “父亲那代人有一种牢固的意识,就是觉得向组织伸手要官,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甚至是一种耻辱。”儿女们这样理解自己父亲的所作所为。他们回忆说:“在延安时,父亲曾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亲身感受到了周总理为人处世的风范。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以周总理为楷模,一心为公,不谋私利,任劳任怨,死而后已。”
  1940年,他的腿刚受伤时,组织上就安排他去苏联治疗。当时,部队上经济很紧张,为了不让组织多花钱,他婉拒了,只是在条件很差的分区医院做治疗,所以一直没有彻底治愈,导致了他长达30年的“拄拐生涯”。
  “文革”期间,他的那条残腿又被红卫兵打成粉碎性骨折,1970年才到了北京军区总院,截去了坏死的部分,得到较彻底的治疗,穿上了特制的厚跟鞋,才终于甩掉了双拐。那年,他已54岁。
  70多岁时,年事渐高的他,拖着残疾的腿,住在面积不大没有电梯的三楼上,爱人体弱多病,多年来一直潜心照顾父母的大女儿张卡里病逝,其他几个儿女都在外当兵、工作,张国彪的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不方便。儿女们就想着向组织上反映情况,希望能给父亲解决相应的待遇,让他住到部队干休所,生活条件能好些。但张国彪总是说:“自己克服克服吧,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不得已,二女儿张泽里只得提前从部队转业,回到家照顾父母。
  在一份档案资料中,张国彪曾这样写道:“个人生活、名誉地位时刻要满足,不要有丝毫的不满和欲求。不跟生活好的人比,要多想想底层人民的疾苦。否则,就会犯错误。但在对待革命事业和学习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理论上,却永远不能满足。”


  保持红军本色,绝不以权谋私
  战争年代,张国彪就养成了调查研究,坚持群众路线,艰苦奋斗的工作习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论在煤矿当军代表,还是在糖厂当党委书记,他都常常下车间去调查研究。拄着双拐的他,冬天也是一身大汗,夏天更是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但他总是把生产数据、流程了解得一清二楚。到年终开全省大会时,单位主管领导被省长问得说不出年产量等数据时,父亲却了如指掌,应答如流。领导和同志们都夸他“老红军的本色没有变”。
  “一心为公,不谋私利”是张国彪为自己规定的一条工作原则。在轻工学校做党委书记时,他就主动把办公室让给了年轻教师使用,自己却在办公楼旁让人搭了一个10多平米的茅草房做办公室。冬天湿冷还能升煤炉取暖,可夏天四川的闷热,没有空调,就可想而知了。这样,一呆就是3年。他看到学生们没有像样的运动场,就以老红军身份,拄着拐杖多次到教育局找领导,愣是给学校建起了一个操场。但是,对于自己和家人,他却始终自律,坚持原则,绝不以权谋私。
  1960年,困难时期,张国彪正担任省轻工厅食品工业局副局长,虽然职务不高,但对于分管的单位还是有一定的权力。儿女们回忆说:“父亲从没给家里带过任何东西。”即使在两个男孩因迁户口,半年没有接上粮食供给,全家老小一顿只能喝一碗稀饭时,他也没带回一点粮食和其它食物。众所周知,肉联厂的边角料一般都能内部处理,作为分管领导,如果想要,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此外,张国彪的爱人也是抗战时期参军的老八路,解放后就跟随他南下,到了四川,也不知怎的就转到了地方,到去世时级别的问题也没能解决。二女儿张泽里在部队时,各方面表现很优秀,连续好几年被推荐上军校,都被人顶替。听说,父亲的老部下正是军区后勤部政委,想请求父亲打个招呼,但是张国彪始终没有开这个口。最后,她还是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
  对自己严格,对他人宽容
  “文革”中,张国彪的残腿被红卫兵打断;爱人被打骂、批斗;小女儿膝盖摔伤后感染,因没有及时治疗,转为骨癌,仅12岁就结束了生命。政治形势严峻,他深知无法保护儿女,就让他们学好游泳,练好身体,经得起危险考验。二女儿回忆说,当时,身为运动健将的大哥张马里带着她和妹妹在汹涌的江水中学游泳。“大哥用长竹竿拴着一根长绳,系在我们的腰上,以保安全,艰苦的练习,使我们练就了一身好水性。”在最艰难的时刻,张国彪总是对儿女们说:“要相信党中央、毛主席,总有一天会搞清楚我们的问题。”后来,听说到北京外调的人被自己的老上级开国中将韩伟撵了回来,并质问来人:“他会有什么问题啊?张国彪是个好同志!”他的心里暖暖的,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他常告诫儿女“有功不要争,有过可以担”。二儿子张依里清楚地记得,刚当兵时,有一次坏人在营房纵火,他奋不顾身地爬上房顶去灭火源。火灭了,人也随着塌下的房屋从房上摔了下来,跌伤了腿。当时,领导要给他报功,他却轻描淡写地说:“嗨,这不算什么。”坚决不让报功,战友们都不解地说:“你真傻”。
  “红军的后代就要为红军增光,关键时刻绝不能掉链子。”儿女们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对自己严格,对他人宽容”是张国彪一贯的为人之道。“文革”结束后,父母平反了,儿女们心中积了许多的怨恨,血气方刚的儿子总想去找当年迫害父母的人报仇。张国彪得知后,就说:“都是学生娃,就算了”,阻拦着不让孩子们冤冤相报。儿女们感慨地说:“我们的父亲心胸总是那么宽广。”
  在儿女的教育上,他也是不偏不倚,以理服人,教育儿女互相关心,相互谦让,不争不抢,营造了良好的家风,令邻里们羡慕不已。儿女们回忆说:“父亲对物质上的要求非常低,从不挑食,做什么吃什么。长期的腿病,使他养成了看书的习惯。唯一的要求就是留下‘残疾金’买书。” 对于腿病带来的不便,他从不愁眉苦脸,总是乐观面对,还自编了体操,坚持锻炼身体。为此,孝顺的儿女们下定决心,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给父亲创造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让老父亲能够住上比较宽敞、便利的房子,拥有一个满意的书房,安享晚年。为此。张国彪常常欣慰地跟人夸耀:“我是享上儿子的福喽。”从心里溢出一种无比的幸福感。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晚年时,一直陪伴在张国彪身边的三儿子张约里,对父亲身上时时处处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更是感同身受,受益非浅。他感概地说:“父亲一生坚强、乐观,光明磊落。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留下了许多可贵的精神财富。他常对我们说,毛主席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我们这代人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你们年轻人一定不能忘本,红军精神一定要传下去,国家才有希望啊!”
  在一份档案资料中,我们看到,1935年入党时,张国彪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写道:“入党了,我的人生开始了新的一页。我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农民的狭隘性和个人主义,真正确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争取做一个不平凡的人,做一个革命的无名英雄,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从此,他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无怨无悔。
其他文献
数字纪录,数字事件,数字人物,数字比赛……这里是数字化的足球世界,在这里,我们用最简单、最直白的数字告诉你世界足坛正在或者已经发生的大事小事。 Digital records, digi
过去了这么些年,我的身份由一名学生成为了一名职场人,留在回忆中的也多是些细碎的感受。但我想,这些感受本身正是体现一位共青团干部工作价值的所在:带动青年,传递青春力量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贵在结合,重在落实,要自觉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章》《准则》《条例》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搞明白入党为什么?当
村田智明主张为行为去匹配设计,这页就是他说的“行为设计”。对村田先生的采访开始于他的一个提问:人和一碗米饭之间如何建立联系?答案是一双筷子。那么,人和一盘炒饭之间呢
全面从严治党,着力推进政府廉政建设肩负着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伟大使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事关党自身发展的生死存亡,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有利于形成优良党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党的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从严治党;发展战略;地方政府  1 地方政府
迪乌夫劣行:殴打妻子除了在2002年世界杯上的闪光一瞬外,塞内加尔籍前锋、前非洲足球先生迪乌夫留给球迷的似乎只有没完没了的糗事。曼彻斯特地区警察局不久前接到一名女子
NBA 球星并不都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在球场上,他们能将篮球玩得神乎其神;而放下篮球,他们中的有些人,还能舞文弄墨,写诗作赋,画画!如果抛开他们的 NBA 球员身
至少在本赛季,贝尼特斯的西班牙革命看来是失败了。利物浦原本是与切尔西争冠的大热门,如今只能降低目标为争取欧冠名额奋斗。而在此之前,雷耶斯也已经离开了英超,回到西班牙
A-Auspices赞助商 2006年11月22日,冠军杯小组赛第五比赛日,汉堡客场1:3不敌小组排名第一的阿森纳。痛苦的不仅是酋长球场贵宾席上的汉堡主席霍夫曼,阿联酋航空公司的代表同
荷兰足球向来不缺乏话题。这个每年为世界输送大批优秀球员和优秀教练的足球强国,却在近年的国际比赛中逐渐失去了昔日王者地位。面对罕见的低谷,历史选择了年轻而富有风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