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与德育结合途径的研究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acai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教育是德育的主阵地,高校在为社会输出人才时一定要高度重视所培养的人才的“能力”和“质量”。高等教育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能够“做事”,更要懂得“做人”,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将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音乐所独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作用,充分发挥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实践证明,高校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始终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努力在学校教育中探索并实现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满足青年大学生对于道德和艺术的追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育人目标。
  
  一、高校音乐教学与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1.在对音乐功能的认识上,往往偏重于审美功能,忽视德育功能。审美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德育渗透的过程,其最终结果也必然是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这是由美和德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音乐德育功能包括非倾向性和倾向性两个方面。音乐作为现实生活基础上的主观意识,只能是思想道德观念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方式的表现结果,并且必然反过来影响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2.高校音乐教育偏重专业知识传授,对于德育重视不够。
  音乐教育的现状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研究方面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实际的教学中注重的还是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概念化、教条化的审美定义和术语、技能为主的灌输,忽视了德育的功能。这就导致音乐教育的根本功能的逐渐消隐。
  3.高校德育工作现状。
  高校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分析音乐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特点和作用,一方面不断将音乐教育渗透到德育教育之中,另一方面也要将德育的教学方式与音乐艺术的感染力相结合,利用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功效。
  如何将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是非常值得进行探索和研究的,笔者对改善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同时推动音乐教育中的育人方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德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一)强化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在音乐公修课教学中融入德育。
  战国时期公孙尼子在《乐记》中说道“乐者,所以象德也”,意思是说音乐是为了进行德育的教化,音乐是为道德服务的。音乐教育寓教于乐,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整合的主渠道和一线阵地。这是因为音乐教育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作用,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两课”)、伦理道德内涵(德育资源),均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和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师应挖掘教材内涵,发掘德育资源,根据每堂音乐课的教育目标展开,在音乐中激发学生汲取德育力量的热情。
  2.在专业课教学中强化德育。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作者对于社会、民俗、情感的再现,更是作者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体现。在专业技能课中,教师除了技能教授外,更要挖掘作者创作的环境和其情感因素,加以引导,如:爱国作曲家肖邦的作品。
  声乐、舞蹈、乐器等作为音乐学习的专业知识,属于技能方面的学习。但是正是因为学生将此单纯地认为是技能学习,没有考虑到它的社会功用。一些学生在学习了这些知识以后甚至胡乱使用,有的人将一些脏话编成歌词,利用乐器谱出曲子进行对他人的人身攻击;有的人将民族经典音乐与现代的流行乐曲相混搭,很不尊重民族艺术等等,这都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德育的成分是非常有必要的。
  3.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内涵。
  音乐教育有着多种实现形式,而与音乐教育相关的学生实践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自己行为的高尚性。当一个人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之后,会更加激发他的进取心和学习动力。
  (二)在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运用音乐教育手段。
  1.将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发挥音乐教育的生动活跃性的功能。
  在当今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的现象:音乐教育以其生动活泼的特点,受到学生的喜欢和青睐。相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多数同学都表现出厌烦的心理。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音乐教育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不断丰富和创新政治思想教育的形式,充实其内容,使之成为学生愿意主动接受和参与的学习形式,这必将取得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将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发挥音乐教育感染性的功能。
  将革命历史歌曲寓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中,是音乐教育的美学特征的突出表现。爱国歌曲作为学校爱国教育当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曾给中国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在“非典”时期,在汶川地震中,在舟曲泥石流中,音乐家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歌谣帮助人们拾起了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勇气。利用音乐教育的这种感染性特征,发挥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演”作用,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将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发挥音乐教育净化和调节的功能。
  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感和人的内心感受的,一些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东西,可以用音乐来倾诉。音乐教育可以使音乐作品本身的思想情绪占据学生的整个思想意识,进而使学生排除种种杂念,使心灵得以净化。民族音乐可以使人们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唤起人们对于大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的爱心。青年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发育期,情绪不稳定,而音乐则是一种调节心理情绪的有效手段。
  
  三、在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中,应强化“两个建设”
  
  1.加强教育工作者自身综合素质的建设。
  音乐教育的施教形式和执行效果完全取决于教育工作者本身。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在整个教学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应认识到音乐教育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作用,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兼顾两者,要注重研究,把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及时分析现行文化尤其是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影响,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尝试将德育的内容与音乐教育的形式充分结合,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
  一个校园的文化氛围是这个学校气质的体现,一个有良好的德育教育和音乐教育氛围的校园说明这里不仅存在大师,更存在艺术和高雅,更懂得品味和欣赏,这里的人也是一样。德育教育和音乐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校园文化环境的大背景,青年大学生更加的热爱表演,更加的热衷表现,追求艺术,追求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愿望已经非常迫切。因此,高校必须加速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的步伐,为德育教育和音乐教育的完美结合,创造一份适合其生长的热土。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让音乐这种“两课以外的”课程成为德育的主渠道,让学生在音乐教学环境下认识人生和世界,使学生汲取批判精神,成为有思想、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其他文献
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是现代教育的需求,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向40分钟要效益”,张志公先生也曾经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太低。现在,学生一上语文课就打不起精神,感觉语文学不学效果不大等现象普遍存在。教师从备课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后作业,知识点反复强调,可是学生掌握情况总是差强人意。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打造充满活力的高效语文课堂?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现总结如下: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快节奏,很多信息都以短小篇幅提供,以求快速传递、快速接受。最先产生影响的是小品,就是微型话剧,曾经统领综艺舞台,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接着是流行微型小说,现已风靡文坛,成为独领风骚的一种体裁;当今的流通领域中更是微型载体遍地开花,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评论等,由于短小精悍而平易近人。所以,也应与时俱进地多写微歌曲。  歌曲比起其他文艺已经属于“轻武器”了,至多只有四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