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又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和发展能力。《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必须与课内阅读紧密结合,以课内阅读促进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让学生明晰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保持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基于此,教师可从四方面找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最终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
一、方法的结合
方法的结合,即充分发挥课内教材的范例作用,让学生把课内阅读掌握的方法、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最终独立解决问题,自主获取知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旨在以“阅读训练重点”为主要要求,通过运用课内阅读中学到的方法,开展课外阅读,以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阅读方法,最终具备较为全面的阅读能力。例如,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材安排了一个侧重阅读的训练项目,即理解词句。这是阅读的基本能力,需要扎实的训练。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字量,所以能开展相应的课外阅读。此时,教师应紧扣教材要求(理解词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体而言,可通过查字典和词典、寻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以及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开展课外阅读。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能基本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并具备理解词句的能力。
二、内容的结合
内容的结合,即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的课外阅读辐射到与课文相关的作品中。这样,通过一课带几篇(或一本),以扩散阅读,最终延伸课内阅读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深化语文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和小学生的阅读心理,可从四个层面进行内容的结合,以求课内阅读内容的延伸。
其一,由教学节选课文到阅读整篇(部)著作。例如:在教学了《少年闰土》一文后,可引导学生阅读《故乡》(鲁迅著);在教学了《燕子》一文后,可引导学生阅读《海燕》(郑振铎著)。其二,由教学系列作品中的一篇课文到阅读整个系列作品。例如,在教学了《再见了,亲人》一文后,可引导学生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著)。其三,由教学课文到阅读与课文题材、内容和写法等相关的文章。例如,在教学了小学课本中的诸多童话、寓言和古诗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格林童话》《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全集》和《唐诗三百首》等中外作品。其四,由教学课文到阅读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例如,在教学了《白杨》一文后,可引导学生阅读袁鹰的《丁丁游历北京城》和《篝火燃烧的时候》等。通过课外阅读延伸课内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都必须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拓展知识为目的。
三、练习的结合
课内阅读练习(诵读、背诵的段落或篇章)已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内容。由于课外读物无“课后练习”,所以学生的阅读缺乏目标导向,这就需要把课内阅读练习的要求融入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能积累语言。具体包括三点。其一,勤动笔。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好词佳句、名人名言和精彩片断等按照一定类别抄写在笔记本上。其二,多朗读。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熟读把课外读物中的好词佳句、名人名言和精彩片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其三,善思考。教师须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开动脑筋,边读边想,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四、习惯的结合
在课内阅读中,易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课外阅读中,难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应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具体包括三点:一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认真标注;二是规定学生依靠工具书,以扫清阅读障碍;三是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以理解文章内容。当然,教师还要认真检查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情况,以使习惯要求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学生只有对阅读感兴趣,明确阅读的目的,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获取知识,进入自由学习的天地,拥有自我发展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梁金)
一、方法的结合
方法的结合,即充分发挥课内教材的范例作用,让学生把课内阅读掌握的方法、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最终独立解决问题,自主获取知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旨在以“阅读训练重点”为主要要求,通过运用课内阅读中学到的方法,开展课外阅读,以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阅读方法,最终具备较为全面的阅读能力。例如,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材安排了一个侧重阅读的训练项目,即理解词句。这是阅读的基本能力,需要扎实的训练。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字量,所以能开展相应的课外阅读。此时,教师应紧扣教材要求(理解词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体而言,可通过查字典和词典、寻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以及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开展课外阅读。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能基本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并具备理解词句的能力。
二、内容的结合
内容的结合,即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的课外阅读辐射到与课文相关的作品中。这样,通过一课带几篇(或一本),以扩散阅读,最终延伸课内阅读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深化语文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和小学生的阅读心理,可从四个层面进行内容的结合,以求课内阅读内容的延伸。
其一,由教学节选课文到阅读整篇(部)著作。例如:在教学了《少年闰土》一文后,可引导学生阅读《故乡》(鲁迅著);在教学了《燕子》一文后,可引导学生阅读《海燕》(郑振铎著)。其二,由教学系列作品中的一篇课文到阅读整个系列作品。例如,在教学了《再见了,亲人》一文后,可引导学生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著)。其三,由教学课文到阅读与课文题材、内容和写法等相关的文章。例如,在教学了小学课本中的诸多童话、寓言和古诗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格林童话》《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全集》和《唐诗三百首》等中外作品。其四,由教学课文到阅读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例如,在教学了《白杨》一文后,可引导学生阅读袁鹰的《丁丁游历北京城》和《篝火燃烧的时候》等。通过课外阅读延伸课内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都必须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拓展知识为目的。
三、练习的结合
课内阅读练习(诵读、背诵的段落或篇章)已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内容。由于课外读物无“课后练习”,所以学生的阅读缺乏目标导向,这就需要把课内阅读练习的要求融入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能积累语言。具体包括三点。其一,勤动笔。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好词佳句、名人名言和精彩片断等按照一定类别抄写在笔记本上。其二,多朗读。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熟读把课外读物中的好词佳句、名人名言和精彩片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其三,善思考。教师须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开动脑筋,边读边想,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四、习惯的结合
在课内阅读中,易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课外阅读中,难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应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具体包括三点:一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认真标注;二是规定学生依靠工具书,以扫清阅读障碍;三是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以理解文章内容。当然,教师还要认真检查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情况,以使习惯要求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学生只有对阅读感兴趣,明确阅读的目的,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获取知识,进入自由学习的天地,拥有自我发展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