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生:做宣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忠实传人

来源 :北京支部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w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冬生,男,江苏人,1950年3月出生,1968年3月入伍,197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军出版社原社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因工作成绩突出,曾被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先进个人。
  每天清晨,在海淀区一个军休所大院里,解放军出版社原社长朱冬生家的灯早早就亮了。早饭后,朱冬生开始了一天的写作。“宣传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辉历史、光荣传统是我的一个任务。”每周发表一篇宣传党史军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是他坚持多年的习惯。
  50年来,他参与《星火燎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历史的回顾》《洪学智回忆录》等图书编辑出版工作,编著出版《记忆中的星火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等150多本著作,总字数达3338万字。
  希望的田野就在眼前
  1971年,刚刚提干的朱冬生在战友家中看到一本《苏联名人录》。他爱不释手,读得津津有味。读着读着,他突然意识到,书中收录的苏联党政官员几乎都有教授、工程师学术头衔,这对中学毕业的他是一个深深的触动。“文化水平不高,就不能适应部队建设的需要。我必须想办法把这个短板补上。”朱冬生回忆道。
  朱冬生来到部队驻地附近的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请求老师允许自己到图书馆看书学习。看着这名态度诚恳的年轻军官,老师笑着说:“可以,只要你有时间,随时可以来看书。”
  在图书馆里,朱冬生一看就是8年,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他如饥似渴地在各种书籍中汲取着知识营养。有一天,他看到《〈资本论〉注释》这本书。“我是一个爱给自己出难题的人,当时就想到,应该出一部注释无产阶级导师著作的图书。”朱冬生说。
  从那以后,朱冬生开始系统学习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著作,列出书中的专有名词,搜集各种资料,撰写注释。他用了3年时间,按照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化等类别,编写了60万字的书稿,并用一块布粘在硬纸板上做成仿线装书的封面,用楷体字工工整整写好书名《马恩列斯毛著作名词注释》,寄给了解放军出版社。
  正是编著这部书,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朱冬生说:“只要你肯自觉学习,希望的田野就在你的眼前。”1979年,他被调入解放军出版社,成为《星火燎原》编辑部一名从事党史军史宣传和研究的专业编辑。
  最宝贵的人生经历
  当时,朱冬生是《星火燎原》编辑部里最年轻的编辑,其他编辑都是战争年代入伍的老革命。每逢有校对、采访、送稿的工作,他都抢着干。在编辑部,他参与了4万多篇革命回忆录书稿的整理、编辑和档案保管。这4万多篇革命回忆录,集中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党、全军、全国所有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写作的回忆录,包括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们撰写的全部回忆录。
  在完成编辑工作的同时,朱冬生还承担了为在京中将以上部队领导同志取送稿件的工作。他说:“参与编辑出版《星火燎原》,与这么多老一辈革命家有过密切的交往,成为我这个新中国成立后出生、从事党史军史宣传工作的年轻人最宝贵的人生经历。”
  1982年,《星火燎原》10集出版,600多篇文章,都是由朱冬生和老编辑们一篇一篇地编辑完成的。这段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党史军史知识,全面提高了他宣传党史军史、讲好中国革命故事的能力。
  为了誓言贡献毕生
  “进入解放军出版社的那一天,我就立下誓言,一定要为宣传党和人民军队的辉煌历史贡献一生。”朱冬生说。
  1979年到1988年,朱冬生编辑了徐向前元帅的回忆录《历史的回顾》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参与编辑了《星火燎原》丛书、《星火燎原》杂志。1999年到2006年,他参与编辑和领导编辑出版了《洪学智回忆录》《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以及各种版本的党史、红军史、八路军史、新四军史、各大野战军史、中国人民志愿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和烈士传等上千种党史军史书。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是一套超大型的党史军史丛书,平均每本100万字左右,全书有200多本。该书的创意来自解放军出版社。1979年,朱冬生等年轻编辑向社领导提出建议,出版一部反映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伟大发展历程的大型历史丛书。
  对于朱冬生等人的建议,社领导高度重视,后来中央军委决定将该书列为全军的出版工程。1988年至1998年,朱冬生任总政《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办公室副主任。1999年之后,朱冬生任解放軍出版社社长,领导了这套丛书全部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辈子从事党史军史宣传工作的朱冬生,觉得自己应该为建党100周年做点什么。早在4年前,他就组织58位党史军史研究专家,从数万篇革命回忆录中精选编著了《来时的路·亲历者讲述3000个红色故事》。本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大型的讲述中国革命故事的系列丛书。
其他文献
苗晓红,女,山东人,1937年4月出生,1956年6月入伍,195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空军原第34师正团职飞行员。曾任空军原第13师飞行员、原第34师作训科参谋、原第34师100团三大队副队长、大队长。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2020年被评为“北京军休榜样”。  2019年5月28日,北京市平谷区石佛寺机场,一位82岁的老奶奶驾驶的飞机开始滑行。起飞、爬升、转弯、降落……在长达40分钟
期刊
顾宝华,男,上海人,1947年11月出生,1965年9月参加工作,197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原副主任。曾任北京市委组织部副局级组织员、北京市委党群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助理巡视员等职务。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聘为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评审委员会专家。  “当我站在亚洲开发银行的讲台上,给2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当我站在大西洋沿
期刊
要讯  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开展“四史”宣传教育作出安排部署。  《通知》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期刊
张占林,男,北京人,1936年1月出生,1949年1月参加工作,196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留民营村原党支部书记,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环保先进工作者,参与的科研课题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天不打粮”“春熬硝,夏打草,冬天还是破棉袄”“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
期刊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北京市人社局”)党组以党建为引领,在全局发起“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举措——“局处长走流程”。近60位局处级党员干部以企业和群众的身份,线上、线下全程体验人社局业务办事流程,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工作成效。  记者到北京市人社局采访,正碰到局劳动关系处副处长王林到机关党委缴纳特殊党费:“一共41元,这是我送外卖的全部收入。”王林就是
期刊
武翠英,女,北京人,1941年4月出生,1961年9月参加工作,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退休干部。曾被评为北京市农林系统劳动模范、密云水库管理处优秀共产党员。  碧波荡漾,绿树成荫,当我们置身于密云水库的绿水青山环抱的壮美景色时,就领略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义所在。  一代代密云水库人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无价之宝”的密云水库,已经退休
期刊
潘际銮,男,江西人,1927年12月出生,1948年8月参加工作,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及机械系主任、南昌大学校长。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作为我国焊接科学奠基人之一,潘际銮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便立下救国之志。从任教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时的开拓创新,到攻克一个个
期刊
“多亏了驻企专员,忙前忙后帮我们成功申报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专项资金,让我们更坚定地在创新之路上走下去。”纳什空间政府事务部负责人王巍感激地说。  王巍赞不绝口的驻企专员就是来自北京市东城区科技和信息化局的张帆。从申报提出到材料的准备,张帆积极协助企业和相关部门对接,依照政策规定按时申报,最终获得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让企业感受到东城惠企的温度。  政务服务下沉,激发企业活力。2020年10
期刊
“我不懂财务,也不清楚办税流程,以为要跑几次才能办好清税证明。没想到这里的工作人员手把手带着我办理,不到两个小时就办好了。”2021年3月22日,一家公司的法人代表陈女士在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海淀区税务局第三税务所(以下简称“第三税务所”)办好公司清税注销手续后,由衷地感慨道。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第三税务所党支部(以下简称“三所党支部”)按照市局、区局党委要求,把提升纳税人缴费人满意度、获得感
期刊
人物简介  刘可钦,女,1961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20年11月24日,刘可钦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21年5月18日,我们在中关村第三小学(以下简称“三小”)的会议室采访了刘可钦。和以往采访不同的是,这一次还有来自四川的一个教师团队同时进行采访。新闻记者的深入采访和教师团队的专业提问相互交错,让我们对刘可钦的教育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