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际銮:让我们的焊接机器人走向世界

来源 :北京支部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ml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际銮,男,江西人,1927年12月出生,1948年8月参加工作,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及机械系主任、南昌大学校长。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作为我国焊接科学奠基人之一,潘际銮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便立下救国之志。从任教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时的开拓创新,到攻克一个个国家重大工程难题,有着65年党龄的潘际銮,始终把初心与使命扛在肩上:“我们每个人都奋发而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就有希望!”
  少年立下救国志
  1927年,潘际銮出生在江西九江一个普通的铁路职工家庭。虽然家境清贫,但一家人和和睦睦、无忧无虑。这一切美好因日寇的侵略画上了句号。“我10岁的时候,父亲带着我们一家逃出了江西,先到湖南,又跑到广西、贵州,最后到了云南。”回忆起这段颠沛流离的岁月,潘际銮依旧难掩伤感。
  随着父亲在云南找到工作,潘际銮一家也扎下了根。“虽然家里穷,但我们家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氛围。”潘际銮说,勤奋好学是潘家孩子共同的品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抗日、救国、回家的志向悄悄在潘际銮心里生根发芽。
  1944年,不满17岁的潘际銮以云南省第一名的成绩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录取,就读机械工程系。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是老师引进门、学习在自身,而且要学深、学精,从“自学”向“治学”转变。这让潘际銮养成了融会贯通、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
  让重大工程天衣无缝
  1946年,潘际銮转入清华大学机械系继续学习,194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0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深造。在哈工大,潘际銮的导师、苏联教授普罗霍洛夫是著名焊接专家,在焊接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高造诣。潘际銮了解到焊接专业对于国家工业发展的重要性,选择了焊接专业作为终身事业。
  此后,潘际銮分别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牵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第二个焊接专业。哈工大和清华大学也由此培养出了大批焊接专门人才和师资,为我国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焊接技术对建核电站来说太重要了,这不仅是中国的事,也是全世界的事。一旦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我们怎么交代?”1987年,为解决法国专家报告的焊接问题,潘际銮接受国务院委托,担任秦山核电站工程的焊接技术顾问。
  “来到当地,我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建议修改完善焊接方案。”潘际銮要求每项焊接都要做工艺评定,不合格的焊工不准到作业现场工作。同时,从通过考试的100多名焊工中选拔24名优秀员工集中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分组开展焊接工作。“这就保证了焊接质量。秦山核电站发电至今,从来没有出过焊接问题。”
  2005年,我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工建设。铁道部邀请潘际銮担任焊接顾问,解决钢轨的焊接问题。
  这条高铁轨道一共有3800个焊接接头。“因为高铁时速快,要求焊接口非常光、非常平,这样列车运行才会安全。”潘际銮带领团队制定焊接规范、开展实验、提供依据,为中国高铁技术的迅速崛起、发展并走向世界奠定了重要基础。“到目前为止,包括京津城际铁路在内,全国高铁轨道的超百万个焊接接头都没出过问题。”潘际銮骄傲地说。
  老骥伏枥新征程
  自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潘际銮始终坚守党员初心。“成为党员后,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实事求是,按真理办事,始终听党话、忠于党。”他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独立的国家、自由的人民和富足的生活,这是我这一辈子的切身感受。”循着这样的人生感悟,步入老年的潘际銮依旧战斗在科研前线。
  70多岁时,潘际銮看着焊工们被强光伤眼睛,被烟尘伤肺,他又开始思考:能不能做一个焊接机器人,让焊接实现自动化?1992年任南昌大学校长后,潘际銮建立了焊接机器人实验室,他决定通过实验室解决这个问题。
  为推进这个跨学科科研项目,潘际銮自学了自动控制、计算机等专业技术,2003年带领团队研制出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并申请了专利。“这项技术属于世界领先,更让我高兴的是,我的一位博士生把它产业化了,已经应用到了很多工程上。”“我还有更大的科研目标,就是让我们的焊接机器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說起自己的科研工作,94岁的潘际銮斗志满满。
  “国家需要,坚决上马;知难而进,勇于攀登;团结友好,共同战斗;只求贡献,淡泊名利”,这是潘际銮的人生信条。潘际銮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国家,这个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希望崛起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奋发而为,为国家、为人民做事,错不了!”
  (责任编辑:曹晓晨)
其他文献
《礼记·大学》中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委原常委、原副市長禤甲军把纵容、溺爱当成关爱,想方设法用职权帮弟弟敛财,双双跌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家风败坏,兄弟同腐。不重视家风建设,对身边人疏于管教、放任纵容,必然导致养痈成患,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家人。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因忽视家风建设,被“枕边风”吹乱心智,被身边人“拉下水”,
期刊
位于通州文化旅游区的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及度假区项目,有着太多闪光的“名片”和“标签”:全球目前最大的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北京最大的服务业外资项目,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功能的重要支撑……  “历经数年高质量建设,项目核心工程已全面完工。中美双方团队在工程、设计、技术等层面通力合作,致力于将北京环球度假区打造成富有文化底蕴的北京文化新名片,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北京国际度假区有
期刊
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习近平  为群众办实事,关键在一个“实”字上,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只求实效,方得汩汩涓流沁润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细胞”。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看似事小,实则事大。“小问题”连着“
期刊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入,大多数党支部严格落实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制度,“做没做”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当前,更重要的是解决抓得好不好、实不实的问题。  提高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既要增强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也要提升吸引力、感染力。调研中发现,部分基层党
期刊
苗晓红,女,山东人,1937年4月出生,1956年6月入伍,195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空军原第34师正团职飞行员。曾任空军原第13师飞行员、原第34师作训科参谋、原第34师100团三大队副队长、大队长。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2020年被评为“北京军休榜样”。  2019年5月28日,北京市平谷区石佛寺机场,一位82岁的老奶奶驾驶的飞机开始滑行。起飞、爬升、转弯、降落……在长达40分钟
期刊
顾宝华,男,上海人,1947年11月出生,1965年9月参加工作,197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原副主任。曾任北京市委组织部副局级组织员、北京市委党群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助理巡视员等职务。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聘为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评审委员会专家。  “当我站在亚洲开发银行的讲台上,给2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当我站在大西洋沿
期刊
要讯  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开展“四史”宣传教育作出安排部署。  《通知》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期刊
张占林,男,北京人,1936年1月出生,1949年1月参加工作,196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留民营村原党支部书记,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环保先进工作者,参与的科研课题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天不打粮”“春熬硝,夏打草,冬天还是破棉袄”“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
期刊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北京市人社局”)党组以党建为引领,在全局发起“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举措——“局处长走流程”。近60位局处级党员干部以企业和群众的身份,线上、线下全程体验人社局业务办事流程,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工作成效。  记者到北京市人社局采访,正碰到局劳动关系处副处长王林到机关党委缴纳特殊党费:“一共41元,这是我送外卖的全部收入。”王林就是
期刊
武翠英,女,北京人,1941年4月出生,1961年9月参加工作,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退休干部。曾被评为北京市农林系统劳动模范、密云水库管理处优秀共产党员。  碧波荡漾,绿树成荫,当我们置身于密云水库的绿水青山环抱的壮美景色时,就领略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义所在。  一代代密云水库人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无价之宝”的密云水库,已经退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