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壮族色彩的审美及在新设计时代中的运用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o5512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中国社会已进入现代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文化日趋多元的新阶段。这标志着新设计时代的来临。一个国家、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保留和弘扬本民族的精神与气息,是离不开设计对民族文化的诠释。民族色彩作为民族文化最醒目的部分之一,在设计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将有效地结合时代特征对民族文化进行新的诠释,而又不失民族文化的意境。
  关键词:新设计时代;民族文化;民族色彩;意境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99-02
  
  一、引言
  西安美术学院的郭线庐副院长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今日中国的设计之路已走到了重要的十字路口。而其中主要部分——设计文化正处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手工艺与高科技信息网各技术等对其进行剧烈碰撞和震荡的发展阶段。”显而易见,随着国际经济的日益融合,传播空间的巨大变化,艺术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人们越来越需求精神世界的多元感性满足。人们多元满足的需求必定促进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自身发展,同时也促使设计文化的不断更新。文化是形成设计理念的源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设计到了每个特定的地区,如果文化上有很大的特殊性,设计作品要结合这个地区人们特定的文化心理进行设计,做到设计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民族色彩作为民族文化体系中不容忽视的成分,对当代设计的影响是普遍存在而意义深远的,是民族走向现代和未来的文化之根和创造源泉。本文将主要通过对壮族色彩的学习研究,继承和摄取壮族色彩的营养,把握壮族色彩的审美规律和创造性的运用,使其传统之美融入到新设计时代中,进而从中体会民族色彩在新设计时代中的运用美感。
  二、壮族色彩的审美
  (一)壮族色彩的心理特征
  在人们的心目中,色彩是人类生活中的美神,也是绘画艺术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更是壮族审美最普遍、最大众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壮族传统艺术中普遍使用红、蓝、黄等三色,还使用黑色、绿色、白色等色彩,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其余是补色,对比鲜明强烈:如以红为背景,充满热烈、活跃、欢腾的气氛;如以黄绿配置,则艳丽动人。总的来说是以少见多,纯朴中见丰富,素雅中见多彩,对比鲜明强烈,显示壮族人民热情、爽朗、勇敢、朴素的性格。以下罗列出了在壮族传统艺术中主要的色彩所蕴涵的心理特征。
  1、红色:红色是壮族传统艺术中普遍使用的一种主色调。在色调性状的类型上,红色属于暖色调,它会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火焰、鲜血和生命,使人感到温暖,激起人们精神的振奋。因此,红色除了具有烘托画面的热烈气氛和显示色彩的反差等作用外,还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和审美情感反应。壮族以红色为美,火红的太阳、灿烂的阳光,不仅给人世间带来光明与温暖,而且也给大地万物带来勃勃生机。自古以来,壮族及其先民对红色有着深切的审美偏爱,一直把红色视为生命、活力、光明与希望的象征,并将红色奉为神圣、吉祥与幸福之色。
  2、蓝色:蓝色包括青色和绿色类,也是壮族传统艺术中的一种主要色调。在色调性状的类型上,蓝色和绿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以冷静、平和、自然和深沉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联想,激发青春的活力与蓬勃的朝气。由于壮族对蓝色有着亲切的审美随感,故而除了在绘画中使用蓝色和绿色来表现青山碧水、蓝天绿树之外,在服饰上也喜爱使用蓝色(包括青色、深蓝色),如穿着蓝布服装,披戴蓝布头巾,吊蓝布肚兜或围裙等。
  3、黄色:黄色属于暖色调,也是壮族传统艺术中流行使用的一种重要色彩。在壮族生活的自然环境里,金黄色的稻谷、果实或彩霞,给他们以深切的经验与感受,使他们对黄色有着浓厚的审美偏爱。在他们的审美观念里,黄色是成熟、丰收、幸福与吉祥乃至神圣的象征。在壮族的日常生活中,黄色亦是庄重与神圣之色,不能随意使用,如巫师或道公用于驱鬼辟邪所画写的符策方使用黄纸,巫师或道公用于祛病除灾的剪纸亦用黄纸,祭神送鬼时亦须焚烧黄色纸钱,其它礼仪则忌用黄色;黄色布料只有道公僧人才能穿戴,普通百姓不能穿着黄布衣。所有这些,表明壮民族对于黄色的审美观念也已超出其自然属性,赋予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审美情感。
  (二)壮族色彩与其他民族色彩的异同
  乡村生活中的色彩传统依附于民间生存的生命信仰,依附于地域性民俗生活的文化形态,色彩成为民众实现生存信仰的一种手段和文化方式,成为每个人心灵慰籍和情感沟通凝聚的重要象征。由于地域性、生活方式等原因,各民族在色彩方面的审美大同小异。
  在黔东南雷山的苗族,把黑、白、黄、兰、绿、紫、红、橙多种色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苗族盛装高纯度、强对比的配色风格。这与壮族色彩的配色特点极为相象。苗族盛装,喜用青黑色为底,然后在上面配以强对比的纯艳之色。青黑之底彰显着古老苗族神人杂糅时代的古朴和神秘,艳丽对比的纯色不仅使盛装上史书般多彩的纹样造型赋有了生命光彩,纯色对比的使用还造就了另一番颇具现代抽象艺术魅力的风格境地。
  在西部内蒙草原空旷的牧区乡村生活中,色彩的象征以草原文化的信仰和习俗生活形成了又一种地域鲜明的特征。崇尚苍狼白鹿的草原游牧文化,实际蕴含着东、西方文明更宽广的历史底蕴,草原上那些祭敖包身着彩色蒙古族民族服饰的人群和蓝天、绿草原构成了最和谐的色彩调式。
  三、壮族色彩在新设计时代中的运用
  (一)壮族色彩运用的原则
  壮族色彩心理,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变迁,形成了自己极具特色的体系。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时,壮族色彩的运用主要遵循以下四点原则。
  1、理论上讲求感性概括和理性感悟相统一
  感性概括即所谓的“随类赋色”,理性感悟即所谓“意象追求”。“随类赋色”和“意象追求”两词常用于中国画的绘画中。过去人们把“随类赋色”解释为根据画面上的物象种类设色。但以现在的颜色理论来看,似乎“随类赋色”词句就显得不全面了,故而现在常说“科学设色”。所谓“意象”,和中国人常说的“神思”、“灵感”很相近。按照美国学者阿瑞特的说法,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对于设计师来说,这种体验主要是以视觉的形式来表现。而色彩是最活跃、最醒目、最敏感的一种要素,刺激人们的视觉细胞。
  不管是民族色彩还是现代色彩,每种色彩都具有相同的构成原理。色彩是理性的,同时又是感性的。对于民族色彩,我们应该理性地感悟后才能用准确的感性进行概括及运用。
  2、观念上重色彩的性质、功能、作用和关系
  色彩本身是没有灵魂的,它只是一种物理现象,但人们却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例如壮锦是象征壮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愿望的物象。壮锦在壮族人民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丰富而精彩的纹样,呈现出绚烂缤纷的色彩,强烈地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崇敬,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向往,表达出真诚的情感,在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把物质的实用功能与精神需求紧密结合,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如图①、②所示,壮锦色彩运用和特点是:“少见多,纯朴中见丰富,素雅中见多彩,对比鲜明强烈,显示壮族人民热情、爽朗、勇敢、朴素的性格。”人民未必学过专业的色彩知识,但在壮锦的色彩运用上却完全符合色彩的构成原理,色彩关系和谐,其中所包涵的思想感情就轻而易举地表达了出来。
  3、表现手法上追求单纯、明快、和谐
  壮族色彩在表现手法上所追求的感觉,主要体现在服饰色彩的运用上。壮族服饰目前仍相对保留传统特色的,色彩语言虽然不多,但通过单纯明快的色彩效果,恰到好处的明度、彩度对比,洋溢出富有生气的清新感。如桂西南的龙州、金龙一带布代男女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调,妇女穿衣、裤、外套黑色长裙,头戴黑巾,穿黑布鞋,从头到脚,均为黑色,加之人的肤色洁白纯净,形成黑白对比,相辅成统一的服饰美学整体(见图③)。又如桂西有隆林、西林、那坡、靖西等县,壮族服饰特点较浓,以蓝、黑两色为主色,在平稳中透出青春热力的服装,显示出壮家姑娘的纯朴美(见图③)。
  图① 壮族织锦被面1 图② 壮族织锦被面
  图③ 黑衣壮服饰图④ 桂西一带服饰
  4、效果上要求“艳而不俗”、“重而不滞”、“淡而不薄”、“深而不脏”,在适时适度中追求圆满的审美观。
  壮族色彩在之前举例过的壮锦与服饰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就是“艳而不俗”、“重而不滞”、“淡而不薄”、“深而不脏”。
  (二)壮族色彩的再创造
  这里所说的色彩再创造,确切地说是对色彩进行解构再重构。解构色彩的思路是对所选定色彩对象的原色格局进行打散重组,增减整合后再创作,对原图的色调、面积、形状重新加以调整和分配,抓住原作中典型色彩的个体或部件的特征并抽取出来,按设计者的意图在新的画面上进行有形式美感的概括、归纳和重构,将原有的视觉样式纳入预想的设计轨道,重新组合出带有明显设计倾向的崭新形式。“色彩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色彩解构,另一个是色彩重构。”初始阶段的解构是一个采集、过滤和选择的过程,后续阶段的重构则是将原来物象中的色彩元素注入到新的组织结构中,重组产生新的色彩形象,但仍不失原图的意境。
  例如:艺术界享有名誉的风格派代表人物─蒙德里安,受过正规的艺术学院训练,但没有走正统的绘画创作老路,而是创出了自己的风格。蒙德里安的作品本身已经具备当代色彩构成原理中所包含的对比和调和理念,其作品特征在于简洁和抽象,且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他用色彩三原色和直线作为最基本的元素创作,画作就是采用当时最为时髦的名词“构成”来缀名。如图⑤所示的《红黄蓝构成1》是用纵横黑线以坐标形式交叉分布,其中红色占据了最大的比例约为全图的2/3,蓝色在面积上处于弱势与红色形成犄角之态势,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突,而位于整幅画左边的黄色则是在不动声色中产生了平衡的作用。同理,图⑥所示的《红黄蓝构成2》采用了图⑤的色彩,但色彩的比例与位置发生了变化,其画面效果相对于原图就变得细腻。两幅画面在构图上都应用水平线和垂直线的结构布置,在分割的块面上只是简单的原色平涂,让人充分感受到有比例的分割色彩之美,使画面独具表现力。
  同样地,壮族色彩也可以进行再创造,将壮族本身特有的色彩与西方色彩构成理念融合起来,以提升壮族色彩在新设计时代中的精神内涵,从而继承传统为当代设计服务。
  图⑤蒙德里安《红黄蓝构成1》 图⑥蒙德里安《红黄蓝构成2》
  色彩解构是一个再创造过程,设计者在重新组织色彩形象时注入自己的表现意念,构成新的色彩形式和意象。在各民族文化之花竞相开放的今天,壮族色彩是需要进行再创造的,以一种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却又不失壮族风情的视觉感受呈现于世人面前。
  四、结语
  通过对壮族色彩审美以及在新设计时代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出民族色彩在新设计时代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民间艺术的色彩史,是一部关联着人性情感的艺术史,也是教科文所倡导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史,不仅鲜明充分地显示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显示着不同民族文化积淀的深厚和独特,是民族文化走向现代和未来的创造源泉。同时,民族色彩对于新时代的设计来说具有“无限生命力”,它是一种内在的持续不断的生命力,它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而消亡,就是千百年之后,每个民族仍然会保留他们自己特有的风格。
  参考文献:
  [1]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M].2007年1月总第111期.
  [2]赵永纪.审美感悟与理性把握的融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瓦西里·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
  [4]吴伟峰.略论广西壮族织锦的兴衰[M[.学术论坛杂志社,1999.
  [5]陈小清:《新构成艺术》,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6]郑超雄:《壮族审美意识探源》,广西人民出版社,1956.
  [7]余武章:《广西少数民族图案选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8]张玉祥:《色彩构成》,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是以建构和践履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人文之道为核心内容的,是以达致“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价值取向为其本质特征的,它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不仅在古代社会曾经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历史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作用。儒家“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本质是自我管理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儒家“修己安人”管理思想中更强调的是自我管理。儒家既认识到了管理的自然
期刊
摘 要: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要适应时代要求,从更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进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
期刊
摘 要:马莉博士的《现代性视阈下民国政府宗教政策研究》一书于2010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本对民国政府宗教政策进行系统回顾和研究的专著,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领域系统研究的空白。应该说,宗教自其出现以来,就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是任何政治势力所不能忽视的。所以,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宗教政策的制定、执行。而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任何话题或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和“现代性”有着这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综述的形式,从中西方两个方面,探讨了组织行为学这门学科的形成及发展,并且就近年来出现的新领域、新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组织行为学在中国仍然有很大的不足和研究空间。  关键词:管理学;组织行为学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151-01    组织行为学的名称在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是一门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们的行为规律的综合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在新形势下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成了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深入分析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更新观念,从办学的体制、模式、方向以及管理机制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关键词:发展现状;体制;创新;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157-02    目前,
期刊
摘 要:在当前我国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日益增多和复杂化,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的人民内部的主要矛盾问题。能否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处理好现阶段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要遵循正确的原则即坚持发展的原则、坚持公平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坚持统筹兼顾原则。  关键词: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期刊
摘 要: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是以自然时间为基础的社会时间,自由时间的获取具有历史性;自由时间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自由时间的增加与资本主义的解体具有一致性;自由时间理论对现实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由时间;全面发展;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131-02    马克思对自由时间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且揭示了自由时间对人的
期刊
摘 要:新生研讨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多所研究型大学已有不同程度的开设,但在在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却鲜有尝试,黄河科技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走改革、创新之路,率先引进新生研讨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有益的经验,也提出了实施推广的建议,供广大兄弟院校借鉴。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开设模式;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154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已经普遍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8年不到10%到目前的超24%,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发展的背后也有诸多隐患,学风下滑、教学质量下降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现阶段的学风问题现状及其根源进行一定的分析,重新审视学风问题,探讨高校学风建设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问问题;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本研究主要围绕当前大学生党员成长的现状而展开,发现当前部分大学生党员政治信念不坚定、高校党建工作模式相对单一、和大学生党建工作制度存在不足之处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试图通过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党务工作者、在职和离退休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作用,进一步健全针对学生党员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等措施促进大学生党员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党建工作;党员素质;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