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资源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化的机制研究

来源 :当代经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p85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分析了本土文化资源产业化的重要意义,总结了辽宁文化资源产业化现状,提出了本土文化资源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化的机制,包括创新文化资源开发观念、创新本土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创新本土文化资源传播方式和完善本土文化资源产业化制度。
  关键词 本土文化资源;文化创意产业;转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5-0067-06
  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具有区域特色和特征的独特表现,区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也是该地区相比较其他地区的优势,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开发也日益成为地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特别是本土资源向创意产业转化,可以为对区域经济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文化附加值、强渗透性和辐射力,能够以强大的乘数效应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拥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打破传统产业链的组织方式,可以和任一产业产生横向融合。因此,针对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尚不合理的现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方面,优化文化产业内部结构,提高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其他产业的经济附加值,推动、带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提高综合竞争实力。
  一、本土文化资源向创意产业转化的意义
  区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也包括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名胜古迹、人文历史和特色工艺等。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包括神话故事、民间曲艺、传统技艺和民风民俗等。这些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和支撑,是文化产品构思和设计的灵感来源。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挖掘和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利用和发挥好区域文化资源优势,解决上述问题的路径就是实现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只有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才能实现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可持续性。
  1. 文化资源产业化是保护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
  区域文化资源保护可以通过立法途径进行强制性保护,也可以通过普查、建立数据库、复制等传统手段进行保护。然而对文化资源最好的保护方式莫过于文化资源产业化。通过文化资源产业化不仅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而目的可以使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得到保护和升华。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不是简单地为抢救而抢救、为保护而保护,而是为了更好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质上是一种动态的具有发展意义的保护。对有开发潜质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传统技艺、民间曲艺,要在保持这些项目本身特点和核心技艺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创意设计和开发利用,通过开发和生产,努力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最终进入销售环节,形成开发、生产和销售良性循环链条,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只有一个行业的产品成系列地生产,形成一个上下游的产品链条,它才具备了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例如,网游产业的“设计—生产—运营”三个环节构成了网游产业的链条化生产,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网游产业。目前,网游产业的产业链已经不断向下游继续延伸。扩大到了玩具、图书、文化用品等多个领域。
  2. 文化资源产业化是实现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式
  文化资源具有区域性的特点,由于自然条件、文化资源、经济基础、文化需求等要素的差异导致了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文化资源的区域性是区域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主要动力。在多样性文化的互补共荣中吸取营养,不断发展,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和文化互动的过程。不同区域的文化资源特质赋与其文化产品某种特别的文化内涵。文化产业化过程不仅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借助于文化产品的销售,使某种文化观念和价值理念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消费中,得到更为广泛、更为有效的传播。
  二、辽宁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现状
  辽宁历史文化悠久,辽河流城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样地之一。自周王朝到清王朝的建立,历朝各代都留下了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文物古迹。辽宁拥有辽金文化、前清文化、红山文化、查海文化、工业文化等众多独特文化资源。现有沈阳故宫、昭凌、福陵、九门口长城和五女山城等6处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较多的省份之一。张氏帅府、新乐遗址、兴城古城和虎山长城等,还有中外闻名的玉佛、木佛、石佛、铜佛、歪脖老母等,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辽宁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
  辽宁省通过将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用文化提升旅游业品质,依托辽宁省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初步形成了以沈阳“一宫二陵”、张氏帅府、抚顺清永陵、元帅林、锦州奉国寺为代表的清文化旅游热线;以朝阳牛河梁遗址、葫芦岛九门口长城、兴城古城,本溪五女山山城等集历史文化、教育观赏于一身的历史文化旅游热线;以沈阳棋盘山风景区、鞍山千山、本澳水洞和丹东凤凰山等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自然人文旅游热线,这几条文化旅游热线带动了辽宁省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这些品牌的打造使得辽宁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传播,也使得辽宁旅游业的发展在全国的竞争力日益增强。同时,在文化旅游业的刺激下,全省各地进一步加强了对当地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工作。民俗馆的修建使一些濒临绝迹的生产、生活用具得到保护和再现,地方特色文化节日的表演挖掘了当地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大量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开发,使当地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开发利用,于无形中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辽宁省作为一个工业大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辽宁是我国北方多民族聚集的重要地区,因而创造出拥有数量众多的、形式多样、具有鲜明民族民间特色和强烈时代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代表性的如民间文学就有谭振山民间故事、古渔雁民间故事和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等;传统音乐有辽宁鼓乐、阜新东蒙短调民歌、长海号子和丹东单鼓等;传统舞蹈有高跷秧歌和朝鲜族农乐舞等;传统戏剧有皮影戏、木偶戏、沈阳评剧和奉天落子等;曲艺有东北大鼓、评书和二人转等;传统美术有剪纸、岫岩玉雕、阜新玛瑙雕、抚顺煤精雕和满族民间刺绣等,以及诸多的传统技艺及古朴的民风民俗,数以千百计。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民间,具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依托辽宁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宁各地打造了一批传统文化品牌。如以清风满韵歌舞,饮食为代表的满族文化与清文化品牌;以二人转,小品为代表的东北文化品牌;社会文化方面的百馆千场主题系列讲座,文化市场方面的十大品牌歌厅,文物和博物馆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精品书画,辽河文明研究,辽宁文化符号酝酿,,以及文化产业方面的文化产业街区,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等。
  三、辽宁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化优势转换的机制
  辽宁省不少地方虽然拥有相当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将区域文化资源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能力还不强。一是对于本土文化扶持政策力度不够,特别是融资政策;二是本土文化资源开发产业化的产业链不长,品牌延伸和产品延伸程度不足;三是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创意人才缺乏。文化创意开发人才数量少、专业化程度不高;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开拓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够强,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四是是文化产业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产业管理上存在交叉管理、多头管理现象;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性文化产业与公益性文化事业混为一谈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利于产业规模化发展和大市场运作。如古迹、文物被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失去了占迹、文物的原貌;一些民间舞蹈、仪式风俗习惯被简单化,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逐渐消失。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建立起我省本土文化资源保护和转变成文化创意产业优势的机制。
  产业化是将文化资源优势做强做大的重要途径。只有改革创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建立和完善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制度机制,培育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才能实现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的有效转换。辽宁省的各个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资源特点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以历史文化资源为核心,向其他非核心价值层不断拓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辽宁的本土文化资源要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机制。
  1. 创新文化资源开发观念
  对待本土文化,在观念上要有新的突破。唯物史观认为,文化观念与其他观念一样是特定历史时代文化现实的反映,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要发生变化,因而不存在永恒的和抽象的文化观念与文化理念。要突破和摆脱陈旧过时、不切实际的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出符合时代潮流和实践需要的新型文化观念。辽宁省要立足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保护和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在文化观念、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等方面积极创新,不断增强区域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辽宁要建设文化强省,应慎重对待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如我省大量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保护、传承、开发,就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更要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不能进行破坏性地开发,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资源的开发首先是建立在对文化遗产的保存和维护上,目的是为了永久性的可持续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观赏和探寻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的内涵,从中去认识历史和理解文化的意义。
  当前,辽宁省正处在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建设文化强省,更需要以区域传统文化为依托,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在全国很多省份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状况下,辽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要研究借鉴外来文化和重视对于本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要基于各地区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优势,而不能盲目发展,建立一些类似、趋同的文化产业项目。要竖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观念、做法,树立创新思维,推陈出新,兼容并蓄,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2. 创新本土文化资源开发模式
  文化资源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赋与新的时代内涵。文化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区域发展的需要,才能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目前,辽宁文化创新能力不强,与其他文化强省尚有较大差距,文化内容发展的滞后是制约我省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问题。因此,我省要积极推动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创新。
  利用文化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是很多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经验,但一些文化产业强国并不只是对文化资源的简单开发利用,而是注重通过一定的科技手段和媒介载体来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进行综合性地开发,这大大提高了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如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表现突出的韩国。韩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很相似,近些年,通过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创意产业迅速成为韩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韩国土地面积狭小,文化资源有限,因而不能简单地把文化资源开发成文化旅游产业,而是依靠先进的科技打造文化产业链,发展文化内容产业,韩剧就是在这样的开发手段下产出的文化产品的例证。通过巧妙地把自身的传统文化和现代传媒工具有机的相互结合,多方位多渠道的向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推广韩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有着世界范围内的较大影响。众多的韩剧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除了在电视剧出口的一次性收益外,其综合效应不断扩散,为韩国的服饰、旅游、饮食业培养了大批潜在消费者,以文化为引导的消费力量随着韩剧的热播迅速增长。
  辽宁的文化资源开发不能只停留在“文化+旅游”这样的模式上,这样的开发模式获得的经济效益是有限的,并且,这种开发模式很容易加剧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甚至滥开发,导致大量虚假文化的泛滥,这也是目前辽宁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有一种开放的目光和创新的意识,不能墨守成规,要创新文化产品的内容,善于把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资源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探索最适合自身资源类型和特点的开发利用模式,绝不能简单地模仿和套用固定统一的开发模式,要各地的文化资源进行调研、整理和评价,确定各地区的文化优势资源,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优化组合。 此外,文化内容是文化软实力资源的核心层,文化内容创新必须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结合当前时代的特点,在我省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新发展。要科学认识本土资源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并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发掘、利用,在继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内容创新。充分挖掘和整理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原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等原创文化产品研发为突破口,彰显区域文化特色,促进文化产品快速走向全国和世界。对于“走出去”的文化产品还要兼顾中西文化的差异,找准中西文化的契合点。最后,要重视文化内容生产。要借鉴日本和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依托高科技的发展,促使文化资源向文化内容转化,提升产业的附加值,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辽宁应该加大核心层文化产业的发展,缩小外围层和相关层在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这就要求政府要转变文化产业发展观,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指标。以高科技文化产品的研发推动辽宁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从而为辽宁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其他文献
[摘 要]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一体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赤峰市作为国家级医疗保障改革试点城市,自2008年开启了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序幕,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面临诸多困境,如保障水平差异大、医疗保险流动性差和医疗保障可持续性不足等等。为此,应从进一步健全保障体系、统一机构管理、完善现存保障体制入手,为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障;城乡一体化;困境;
期刊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小微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也日益严峻,法律风险已成为制约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为了了解小微企业法律风险文化建设状况,对广东省小微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表明,小微企业法律风险文化建设状况堪忧,存在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文化建设不足。针对此情况,文章提出了小微企业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融入法律风险元素,采取强化法律风险文化建设的信念和意识、建立健全法律风险制度体系
期刊
[摘 要]在公共政策领域长期存在着一个终结的难题,人们更多的关注公共政策的制定,对政策的终结却缺乏热情。然而现实的公共政策实践中,大量过时的、多余的、无效的政策已发挥不了作用,却耗费着政策资源,必须对其进行终结以节省资源、优化政策和提高政策绩效。政策终结需要多方力量的推动,文章以多源流理论为视角,以食品质量免检政策为例来分析公共政策的终结中政策之窗开启的契机,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的正耦合,
期刊
[摘 要]随着近几年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凸现以及部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企业上市后业绩变脸 ,使得人们质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参与是否有利于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改善。文章以92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企业为样本,研究了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结果显示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对政府的责任、供应商的责任正相关,而与债权人的责任、社会的责任负相关。  [关键词]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基于MIT的14种商业模式原型,从商业模式角度,对中美上市公司的总量分布, 4种资产类型的商业模式对比分析,发现各不相同,其原因是中美企业一个是追求企业现金流,一个是追求企业价值;作为创新主体一个是标准的“工业时代”的企业家群体,一个是标准的“信息时代”的企业家队伍。产业所处的周期也有所不同。基于中美之间的对比明晰了中国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从一般的制造商到创新型制造商、从单一的商业模式
期刊
[摘 要]我国近年来流动人口增长迅速,其内部结构也出现新的变化,为应对以上趋势,各地政府均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新模式,这为学者们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问题的研究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众多的素材。文章按照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概念、相关理论、发展阶段、典型模式、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等内容对已有文献成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流动人口;管理与服
期刊
[摘 要]基于知识接收方(即中外合资企业)的视角,探讨了影响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实现程度的因素,深入剖析了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的实现机理,并给出了基于竞争价值方法的知识接收方的效能的测量指标体系,对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过程“黑箱”问题的探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最后,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实现机理;效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 要 对转型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西方转型国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东欧四国为例,基于面板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本国货币贬值与国民购买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转型国家的FDI流入具有正面影响。这说明东道国的FDI流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本身的经济表现。因此,致力于本身投资环境的健全,并维持稳定的政治经济局势是转型国家应持续努力的目标。  关
期刊
[摘要]通过构建VAR模型对我国农业能源利用效率及能源价格、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分析,运用协整理论、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分析了农业能源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能源效率;能源价格;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9-0007-04  一、 引言  能源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
期刊
摘 要 演通过山东临沂10个村的农村劳动力问卷调查所取的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人力资本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距离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健康、年龄、性别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距离具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就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演人力资本;空间距离;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引 言  我国不仅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很大,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