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腹腔途径腹腔镜下离断性肾盂成形术的并发症分析

来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ee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经腹腔途径腹腔镜下离断性肾盂成形术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54例(162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PJO)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24例(80.7%),女30例(19.3%)。年龄8个月~15岁,平均3.9岁。病变位于左侧114例(74.0%),右侧32例(21.0%),双侧8例(5.0%)。28例(18.2%)术前有泌尿系感染、腰腹痛症状。154例(162侧)患儿均为初次手术,均由同一手术组行经腹腔途径腹腔镜下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总结分析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本组154例(162侧)中,2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42~330 min,平均89 min。出血量2~50 ml,平均7.5 ml,无术中及术后输血病例。住院时间3~28 d,平均5.7 d。术后随访6~54个月,平均28个月。1例术后2个月拔除双J管后反复感染,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及静脉肾盂造影示梗阻较术前加重,再次行开放手术后治愈。总体手术成功率98%(151/154)。28例术前有症状患儿术后症状均消失。需要处理的术中并发症11例(7.1%),包括损伤迷走血管3例(1.9%),双J管置入困难需更换细管径双J管或改为外引流6例(3.8%),中转开腹2例(1.3%);术后并发症24例(15.6%):包括腹腔引流量多需延长引流管留置时间10例(6.5%),留置双J管期间感染需抗感染治疗7例(4.5%),拔除双J管后发热、腰痛、呕吐需对症治疗4例(2.6%),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吻合口瘘及UPJO复发各1例(0.6%),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再次开腹探查及二次手术治疗。

结论

经腹腔途径腹腔镜下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是治疗UPJO安全、可靠的术式,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高。最常见的术中并发症是双J管置入困难,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是尿外渗。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总结包皮系带延长阴茎整形术在小儿隐匿阴茎治疗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采用包皮系带延长阴茎整形术治疗的233例隐匿阴茎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1岁7个月~12岁,平均年龄3.7岁。73例伴尿线细、排尿困难或伴排尿时包皮膨起,41例有包皮反复感染病史,9例有尿路感染病史。查体表现为阴茎隐匿于皮下,阴茎外观短小,指压后推阴茎根部皮肤可显露发育正常的阴茎体,包皮口狭窄,似
目的探讨基于术后2 h内血白细胞计数的即刻综合干预是否可以逆转腔内碎石术致感染性休克的发病过程。方法2015年5-7月选取新西兰雌兔24只,月龄2~3个月,体重2.0~2.5kg。构建尿源性感染性休克动物模型。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每组8只。第1组不用抗生素和液体复苏。第2组术后2 h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5 mg/kg抗感染和生理盐水5 ml/kg液体复苏;第3组术后6 h予敏感抗生素和液体复苏,
目的探讨家族性低镁血症高钙尿症与肾钙质沉着症(familial hypomagnesaemia with hypercalciuria and nephrocalcinosis,FHHNC)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基因特征。方法2016年2月收治1例女性患者,年龄24岁。入院前1个月外院腹部X线片(KUB)检查示左肾结石,双肾钙质沉着。患者于外院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清除大部分左肾结石。本次入院后实验室检查
目的探讨膀胱水压扩张联合碱化利多卡因、肝素、地塞米松膀胱灌注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长期随访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22例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3例。年龄19~38岁,平均(26±5)岁。在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下行膀胱镜检+膀胱水压扩张术。扩张后留置硅胶三腔导尿管,用2%碳酸利多卡因20 ml+5%碳酸氢钠10 ml,同时加入地塞米松1
期刊
目的总结115例肾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的外科处理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15例肾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4例,女41例。年龄22~77岁,平均52岁。肾肿瘤位于右侧77例,左侧38例。瘤栓分型:肾静脉型15例(13.0%),肝下型38例(33.1%),低位肝后型29例(25.2%),高位肝后型20例(17.4%),膈上/心房型13例(11.
期刊
期刊
目的研究内纵外螺旋双层结构的管状尿道支架复合体血管化的方法,探讨采用其修复长段尿道缺损的可能性。方法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选取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附睾旁脂肪,分离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及经过转化的平滑肌细胞为种子细胞,并采用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