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业余学弹钢琴的目的是为了丰富生活,扩大眼界,掌握钢琴技能及有关知识,开发智力,接受音乐艺术的熏陶。经过较长时期的认真教育,他们可成为有文化教养,会欣赏,能弹奏,并具有高尚情操的文明一代。业余学琴不适宜赶超时间,急忙勉强去考级,或争跳级别档次,因为这有可能“吃夹生饭”或“拔苗助长”。隐患可能一时没有暴露,实质上还是贻误了孩子的求学之路。
音乐的书面表达形式是乐谱,以乐谱为依据,通过实际演奏转化成音乐,这里面有一个学习乐谱和表现音乐关系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学习要认真学习识谱,正确识谱是表现音乐、表现旋律的必要条件。但是不能将识谱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识谱是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培养孩子的音乐欣赏能力必须从旋律、节奏与和声入手。识谱不熟练,甚至不识谱的人喜欢唱歌、会唱歌的人大有人在。所以说,音乐的表现是综合的问题,不能片面地追求过分专业。我们希望琴童在理解钢琴音乐并掌握弹奏技术的基础上,逐步达到会欣赏、有鉴赏力、能弹奏。这一较高水平的获得,来自琴童本身的天赋、兴趣爱好以及努力程度,来自家长的配合、关心支持,来自教师长期耐心、创造性地教学。
音乐是一门技艺性较强的学科,音乐的表现是要通过一定演奏技能去完成。音乐又是一门艺术,通过音乐的艺术魅力去感染人,教育人。因此,要学习一定的技巧和演奏技能是必要的,但是只有技能的训练而忽视音乐在艺术上的讲究,也是不对的。技能是手段,表现艺术是目的。枯燥机械的技能训练并不能解决艺术表现问题,而有些复杂的技术问题通过以情代声就能迎刃而解。启发学生准确地理解作品,有理解、有表情、有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才是最根本的。
音乐的声音形象在作用于人的听觉时,往往是先通过局部的声音的感受使人们产生联想和想象,进而在感受者头脑中形成整体的富有情感的音乐意象。音乐所赖以表现的声音是有组织的乐音,虽然在某些个别的成分上有模拟现实声音的可能,但在整体上它总是表现某种特定的音乐意向。虽然它不像绘画艺术那样,直接地反映和表现生活中的情景,以整体的形式一次性进入人的视觉,形成整体意向,但是音乐艺术最善于在其声音流动的进程中,表现一个有起伏、有始有终的从局部到整体的音乐形象,它的最终要素就是旋律、节奏与和声。所以,学音乐最重要的是要从以上几个要素做起。
音乐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项活动,缺一不可。教师要认真地研究教材悉心备课,精心设计教案,满腔热情地进入课堂,积极准备教学。但只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还应该重视和引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学生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研究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过程,更多重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使音乐教学落在实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孩子一开始学琴,就接触了do、re、mi 等几个乐音。儿歌“玛丽有只小羊羔”虽然只由do、re、mi 三个音组成,但是可称为一支令人感到平和亲切,容易被人接受的旋律,这就与始终在同度音无变化的重复不大一样。在此前后,教师会让孩子知道,旋律是有高低的。这支儿歌如果加上老师简洁平稳的伴奏,伴奏和声虽仅采用主、属、下属三个和弦,听起来也颇具色彩。通过教师启发性的解释或问答式的谈话,与学生边弹边唱,边练习边体会,这首小曲有关旋律、和声的初步印象,便犹如初春的雨滴注入了孩子的心灵。
通过多节课、多种不同教材的练习,琴童的节奏感逐渐被培养起来。首先教会他们数拍,懂得强弱规律。他们懂得旋律中的音不仅要有高低,同时还有长短、强弱,他们被作曲家巧妙地组织在一起,规律有序地进行着。他们已经能够正确、生动地、有韵律地弹出一些乐曲,甚至投入到自我欣赏的境界中。
在多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经常是把训练手与训练听并重的。在后者,包括怎样听每个音的质量?怎么样听一支旋律弹的优劣?怎样听一个和弦是否均匀?这句跳音是否合乎要求?这里双手互相合作的怎样?全曲速度掌握得如何?等等。
钢琴是音域宽广,最善表现和声功能的乐器。钢琴谱里总有大量的和声关系表现出来(不排除复调乐曲)。这就要求学生经过训练,认得准(谱里各式各样的和弦)、找得到(键盘)、弹得出(用正确的指法和方法)、听得见(包括一支乐曲的整体和细节)。优美动人的乐曲真是太多了,数不胜数。在边练边欣赏的过程中,大家不禁要赞叹,这里或那里丰富多彩的和声音乐正是钢琴这种乐器所独具的魅力!有些人不掌握钢琴的技巧,但是也有很好的欣赏水平,这可能是由于长期坚持听赏实践并认真积累有关知识所致。
音乐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学科,它能给予学生以审美的知识和美的享受。通过音乐的感染,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深化着认知,陶冶着情操,平衡着感情;它能使学生在品德、智慧、性情、情趣等方面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正在学琴的孩子则更具备条件,将更能听赏入微。他们从一个个音开始实践,学了不少弹奏技能,懂得旋律、节奏、和声、节奏方面的知识,能运用到弹奏中去,会听、能欣赏,思想情操日益得到净化与美化。知识、弹奏、听赏与情操的陶冶都是一点一点积累,一步一步深化和升华的。
音乐的书面表达形式是乐谱,以乐谱为依据,通过实际演奏转化成音乐,这里面有一个学习乐谱和表现音乐关系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学习要认真学习识谱,正确识谱是表现音乐、表现旋律的必要条件。但是不能将识谱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识谱是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培养孩子的音乐欣赏能力必须从旋律、节奏与和声入手。识谱不熟练,甚至不识谱的人喜欢唱歌、会唱歌的人大有人在。所以说,音乐的表现是综合的问题,不能片面地追求过分专业。我们希望琴童在理解钢琴音乐并掌握弹奏技术的基础上,逐步达到会欣赏、有鉴赏力、能弹奏。这一较高水平的获得,来自琴童本身的天赋、兴趣爱好以及努力程度,来自家长的配合、关心支持,来自教师长期耐心、创造性地教学。
音乐是一门技艺性较强的学科,音乐的表现是要通过一定演奏技能去完成。音乐又是一门艺术,通过音乐的艺术魅力去感染人,教育人。因此,要学习一定的技巧和演奏技能是必要的,但是只有技能的训练而忽视音乐在艺术上的讲究,也是不对的。技能是手段,表现艺术是目的。枯燥机械的技能训练并不能解决艺术表现问题,而有些复杂的技术问题通过以情代声就能迎刃而解。启发学生准确地理解作品,有理解、有表情、有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才是最根本的。
音乐的声音形象在作用于人的听觉时,往往是先通过局部的声音的感受使人们产生联想和想象,进而在感受者头脑中形成整体的富有情感的音乐意象。音乐所赖以表现的声音是有组织的乐音,虽然在某些个别的成分上有模拟现实声音的可能,但在整体上它总是表现某种特定的音乐意向。虽然它不像绘画艺术那样,直接地反映和表现生活中的情景,以整体的形式一次性进入人的视觉,形成整体意向,但是音乐艺术最善于在其声音流动的进程中,表现一个有起伏、有始有终的从局部到整体的音乐形象,它的最终要素就是旋律、节奏与和声。所以,学音乐最重要的是要从以上几个要素做起。
音乐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项活动,缺一不可。教师要认真地研究教材悉心备课,精心设计教案,满腔热情地进入课堂,积极准备教学。但只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还应该重视和引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学生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研究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过程,更多重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使音乐教学落在实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孩子一开始学琴,就接触了do、re、mi 等几个乐音。儿歌“玛丽有只小羊羔”虽然只由do、re、mi 三个音组成,但是可称为一支令人感到平和亲切,容易被人接受的旋律,这就与始终在同度音无变化的重复不大一样。在此前后,教师会让孩子知道,旋律是有高低的。这支儿歌如果加上老师简洁平稳的伴奏,伴奏和声虽仅采用主、属、下属三个和弦,听起来也颇具色彩。通过教师启发性的解释或问答式的谈话,与学生边弹边唱,边练习边体会,这首小曲有关旋律、和声的初步印象,便犹如初春的雨滴注入了孩子的心灵。
通过多节课、多种不同教材的练习,琴童的节奏感逐渐被培养起来。首先教会他们数拍,懂得强弱规律。他们懂得旋律中的音不仅要有高低,同时还有长短、强弱,他们被作曲家巧妙地组织在一起,规律有序地进行着。他们已经能够正确、生动地、有韵律地弹出一些乐曲,甚至投入到自我欣赏的境界中。
在多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经常是把训练手与训练听并重的。在后者,包括怎样听每个音的质量?怎么样听一支旋律弹的优劣?怎样听一个和弦是否均匀?这句跳音是否合乎要求?这里双手互相合作的怎样?全曲速度掌握得如何?等等。
钢琴是音域宽广,最善表现和声功能的乐器。钢琴谱里总有大量的和声关系表现出来(不排除复调乐曲)。这就要求学生经过训练,认得准(谱里各式各样的和弦)、找得到(键盘)、弹得出(用正确的指法和方法)、听得见(包括一支乐曲的整体和细节)。优美动人的乐曲真是太多了,数不胜数。在边练边欣赏的过程中,大家不禁要赞叹,这里或那里丰富多彩的和声音乐正是钢琴这种乐器所独具的魅力!有些人不掌握钢琴的技巧,但是也有很好的欣赏水平,这可能是由于长期坚持听赏实践并认真积累有关知识所致。
音乐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学科,它能给予学生以审美的知识和美的享受。通过音乐的感染,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深化着认知,陶冶着情操,平衡着感情;它能使学生在品德、智慧、性情、情趣等方面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正在学琴的孩子则更具备条件,将更能听赏入微。他们从一个个音开始实践,学了不少弹奏技能,懂得旋律、节奏、和声、节奏方面的知识,能运用到弹奏中去,会听、能欣赏,思想情操日益得到净化与美化。知识、弹奏、听赏与情操的陶冶都是一点一点积累,一步一步深化和升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