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沉千船的虫虫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lml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看过沙漠下暴雨,看过大海亲吻鲨鱼,看过黄昏追逐黎明”,可你有没有看过这样一种虫虫,它们竟然可以在无尽大海里凿沉成千上万艘船?这种虫虫的名字有点恶心——船蛆。
  它们其实——看着也挺恶心的——因为长得确实太像蛆了。身体呈管状,头部有一对儿对称的白色石灰质硬壳,排列紧密,只遮住身体前端的一小部分,其余细长的部分柔软却又有力地蠕动着。小的几厘米,大的可长到1米多长,简直是“巨型蛆”。然而如果你以为它们真的是蛆,那你就太天真了!它们并非蛆,而是蛤蜊的近亲,一种贝类。
  船蛆(Shipworm)学名为船蛆蛤(Teredonavalis),又称凿船贝,海生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船蛆科。主要分布于欧亚沿海,常栖息在温带及热带,尤以温带数量最多。为了让大家读着舒服些,下文我们就美称船蛆为凿船贝。
  接下来就让我告诉你们凿船贝到底有多厉害,说它们“凿翻千船”可不是开玩笑的。3000多年前,人类就开始为它们困扰。直到现在,它们也没有让人类消停。
  千年的纠结
  凿船贝,在拉丁语中意为“凿船者”。公元前350年,古希腊哲学家描述凿船贝时唾骂它们为可恨的、难以解决的、麻烦的动物。由此凿船贝成功钻入人类记载。而历史学家说,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曾把铅、沥青和焦油涂在船体,就是为了抵制凿船贝的蚕食。同样,3000多年前的腓尼基人和埃及人也曾因凿船贝深感困扰,他们当时使用的则是沥青和蜡。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无论是雄心勃勃的航海家,还是凶残暴戾的海盗,对凿船贝都束手无策,人类与虫虫的战争旷日持久。
  历史上凿船贝间接成就了费迪南德·麦哲伦,使他率领的船队最终完成了人类的首次环球航行。事情要追溯到1509年,那时葡萄牙船队远赴马六甲,当时麦哲伦还只是个身份低微的水手。当他们返航时,许多船竟然烂掉了,只有一艘船能继续还乡之旅。谁走谁留?船长、军官、贵族们都自认享有这个特权,但这激怒了普通水手,一场激烈的争端蓄势待发。这时,麦哲伦挺身而出,说愿意带头留下来。这一“勇敢行为”平息了乱局。麦哲伦也因此被晋升为军官。这为他后来的环球航行事业打下了基础。
  葡萄牙人的船为什么会“烂”?你大概已经猜到,就是因为我们今天所说的这种虫虫。对于这种虫虫的危害,哥伦布传记中的描述更为凶险。
  150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开始了第四次航海,在那次航海的途中,他的船队受到严重损坏,肇事者凿船贝把船“弄得像蜂房一样……水手不停地用抽水机抽水,用水勺、水桶舀水,但无济于事”。
  “烂船事件”迫使哥伦布的最后一次远航无功而返,仓皇回到西班牙圣卢卡尔。一年半后,这位航海家精力耗尽,在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与世长辞。
  不止哥倫布最终败给了凿船贝,1588年,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击败了——也是因为凿船贝。当然,对于凿船贝来说,它们只是想就近吃点木头而已,并没有想过要帮谁、害谁。
  攻占海岸
  不仅是船只,凿船贝对海边的木质设施亦没有放过。在1731年,说荷兰的国民经济受凿船贝控制并不夸张。荷兰对海洋的依赖度非常高,而他们的拦海堤坝都是木头做的。凿船贝在木头上挖洞,破坏了荷兰超过48千米的堤防建筑,还威胁到了另外约19千米的堤防,导致当时的荷兰饱受洪水威胁。相关人员尝试使用热带硬木建造海堤,但效果并不显著。唯一的方式就是从别的国家进口石头建堤坝,却因此造成了一笔不小的财政花销。
  在金属船壳时代,“烂船事件”发生的几率有所降低,但只要海边有木头,就有虫虫来困扰。20世纪初,凿船贝攻陷了旧金山海湾的码头,换算成现在的货币,损失大概有上亿美元。1997年,纽约西南布鲁克林码头的几个泊位突然坍塌,6人掉进水里。而2000年夏天,美国缅因州几个码头莫名坍塌,支撑码头的橡木桩9米多长、25厘米多粗,全部被蛀空。
  此外,凿船贝仍然没有放过对船体进行破坏的机会。2014年5月,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西部华盛顿州海滩出现一艘外观破旧、布满触须生物的弃船,看起来颇为可怕。船上布满大量“神秘的不明触须状生物”,看起来就像电影中的“幽灵船”般,吓坏不少当地居民。后来经专家调查发现,这艘船是2011年日本海啸后漂流的日本船,在海上漂浮3年、穿越6400千米后在美国靠岸。这些不明生物正是我们的虫虫——凿船贝。
  凿船贝的现代研究
  按理说凿船贝的幼虫看上去和一般的贝类没有什么不同,但可怕的是一旦它们在木头上钻出一个小洞,就会释放一些酶来分解木头组织。挪威和瑞典有很多看起来完好厚实只是表面有些小孔的木头,当科学家切开这些木头,里面却已经空了。所以,可能直到船体完全毁掉,船员们才察觉到它们的存在。它们就像某种潜伏期很长的病毒,一旦发现,已是晚期。
  据研究,凿船贝头部的肉靠拢生长,藏在壳里,而尾部分叉极长的细管伸出洞口,从水中摄食和呼吸,并排出废物和生殖细胞。它们的鳃中有一种奇特的细菌,能分泌出这种在其他海洋动物中绝无仅有的、可以消化木材的纤维素酶,如此木材对它们便无异于美味的蛋糕。而它们的白色石灰质硬壳像钻头一样,因壳肌的伸缩每分钟约旋转8~12次,能将最坚硬的木材锉成木屑,大快朵颐。据说,现代挖掘地铁时使用的“盾构机”灵感就来自于凿船贝。
  更要命的是凿船贝繁殖力惊人,一年产卵3~4次,总数100万~500万粒,而它们的寿命为1~3年。它们孵出的幼虫肉眼几乎看不见,但一遇木材便开始附着,不久就无师自通地钻凿木材,随之身体也迅速长大。有一种凿船贝16天就可长大100倍;36天可长大1000倍,且一个月左右便开始产卵,繁育下一代。
  凿船贝的惊人好胃口和繁殖能力使全世界每年花在维修木船和木制海洋设施上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而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一种方法破坏凿船贝和它们鰓中细菌的共生关系,若成功,凿船贝便失去了纤维素酶,再也无法依靠木材生存,人们也不用为了杀虫而污染海洋环境了。但目前科学家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
  吃掉虫虫可好?
  然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永远不止一种。说到泰国料理,最为人所知的就是月亮虾饼、泰式酸辣香茅火锅等,而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道泰国料理原料你们可能已经猜到——凿船贝。
  凿船贝做成的泰国料理在泰国颇受欢迎,当地的摊商开发了油炸、快炒、汆烫等料理方式。其中有一种叫做“船蛆汤”,价格比较昂贵,而且一定要到当地才能吃得到。据说口感像蛤蛎,滋味鲜美。
  其实当地人更喜欢生吃,通常抓到凿船贝只简单用溪水清洗一下就直接生吞了。相信这种料理绝对非常富有蛋白质,说不定那种消化木头的神奇细菌也能为人体所用呢。
其他文献
除了内向的人更喜欢独处之外,有证据表明,生理层面上像噪音这样的刺激对性格内向的人的影响比对外向的人更大。这意味着社交更可能让他们疲惫。一些研究人员甚至认为,参加一次社交活动对于内向的人的生理来说相当于经历了一次宿醉,这被称为“内向后遗症”。你的耳朵会响,你的眼睛开始模糊,你觉得你變得有些狂躁。  英国心理学、神经科学作家  克里斯蒂安·杰瑞
期刊
蜘蛛以用蜘蛛丝織网捕猎而闻名,但蜘蛛丝的用途可不止这一种,从绑架异性到制作流星锤,蜘蛛们对蜘蛛丝的妙用,比我们知道的多得多。  绑架异性  如果要找到动物界中最“悲情”的动物,很多人会想到雄性蜘蛛。由于雌性蜘蛛体型更大、更具有侵略性,在进行完“美好的”交配活动后,雄性蜘蛛往往会沦为雌性蜘蛛的“饭后甜点”,变成孵育后代期间的食物来源。  不过,许多雄性蜘蛛可不甘心就这么被吃掉。一些蜘蛛会一直等到雌性
期刊
鼹鼠的单身公寓  《伊索寓言》里有一則关于鼹鼠的小故事。鼹鼠的眼睛是瞎的,可有只小鼹鼠却对妈妈说它能看见。为了验证它的话,妈妈便拿了香喷喷的谷粒放在它面前,问它是什么。小鼹鼠说:“是小石头。”妈妈惊呼:“啊,可怜的孩子,您不但眼睛看不见,连鼻子也没用了!”  现实中,鼹鼠的视觉的确退化了,但它可靠敏锐的嗅觉来辨别事物。这些改变其实是为了适应地下生活。  胖乎乎的鼹鼠又名地皮子、反耳瓜子和蛤蛤,统指
期刊
清洁的空气、水源以及充足的食物,是保证一个人能健康生活的三大基本要素,如果水源不清洁,至少要保证无毒。然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人们喝着毒水,吃着有毒的食物,竟然还能安然无恙地活下来。  能喝毒的人  在智利北部,绵延着一个世界上最为干燥的沙漠——阿塔卡马沙漠。虽然阿塔卡马沙漠西部濒临太平洋,距离大西洋也并不远,但由于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东部的安第斯山脉又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湿
期刊
2013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研究者们将恐音症视作一个独立的精神疾病,并且初步列出了一些诊断标准:  ■ 患者会因为一些人为制造的声音产生负面的生理和行为反应;  ■ 听到这些声音时,患者先是感到烦躁和厌恶,随后便很快升级为愤怒,有时还会出现失控的攻击性行为;  ■ 患者能意识到自己的反应是不理智的;  ■ 患者倾向于主动回避会出现这些声音的場合;  ■ 患者会因自己的反应而感到焦虑和自责,甚至影响
期刊
极端环境下的手术  2015年伦敦的国际世界极端医学会议上,英国著名探险家雷诺夫·费恩斯爵士生动地描述了他的同伴在北极探险时冻伤了脚的情景。他详细介绍了如何割掉朋友的脚部溃烂皮肤组织,并展示已经暴露神经末梢的脚部照片。照片之“残忍”甚至令观众中的一些医护人员都不得不将目光移开。  费恩斯爵士曾前往过地球上很多极端地区。若要在这些地方生存的话,都要应对寒冷和其他高度危险的状况。有几次他都差点死掉——
期刊
萌萌的动物总是让人喜爱,但面对它们的叫声,人类总是一头雾水。由于动物语言信息频率、发音规则跟人类的非常不一样,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能完全弄懂哪怕一种动物的语言。  然而,语言不只是口头语言,还有肢体语言。一些动物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动物不只有情感,还有思想,它们也会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传达复杂的信息。下面就是动物学家们观察动物行为数年后,总结的一些常见的肢体语言表达的意思。  狗狗在说什么? 
期刊
谈起外星怪物,绝对不能不提1979年上映的科幻电影《异形》。《异形》虽然不是最早描述外星怪物的电影,但它绝对是最为知名的。该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还衍生出了三部官方续集,以及两部前传。这些电影都为我们描述了一种噩梦般的生物——异形。  异形的外形,是瑞士超现实主义艺术家H·R·吉格尔为电影所设计的。借此,吉格尔还捧回了第52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不过,与许多其他科幻作品中的外星生物不同的是,
期刊
1859年,当英国探险家们到达加拿大的威廉王岛时,他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到了。废弃的小艇上散落着人体遗骸,小岛上遍布罐头盒、长筒靴、钟表,一个石头窝篷遗址的四周堆积着几十块人体骨骼。最让人震惊的是,从威廉王岛到加拿大大陆,一直延伸到离英国殖民地数百千里开外的北部海岸,探险家们不断地发现死去的水手尸骸和遗物。  他们是谁?为何会死于这个偏离大陆的小岛上?  悲壮的北极勘探  事情还得从19世纪的北极探险
期刊
生活中,有一些声音让人忍无可忍,比如指甲刮过黑板发出的声响,叉子划过玻璃、餐刀刮瓶子发出的噪音,之所以听者难受,是因为它们的频率在2000~5000赫兹之间,是人类耳朵最敏感的频率范围,会引发大脑中的听觉皮层(处理声音反应)和杏仁核(掌控消极情绪)之间产生交互作用。  然而,另外一些人讨厌噪声的方式则让人费解,他人吃饭发出的咀嚼声也可以让他们暴跳如雷。  听声似受刑  美国人詹姆斯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