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穿孔致脾脓肿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nuo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性,39岁,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间断发热,体温最高达39 ℃,伴寒战、头痛,曾就诊于当地医院,症状无好转,以"败血症"于2009年5月17日入院。体检:体温36.7 ℃,心率7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90/60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清楚,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其他文献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引发老年男性排尿困难的最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膀胱出口梗阻。BPH如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可影响双肾功能。目前治疗BPH的手术方法虽然不少,比如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TVP)、耻骨后前列腺切除术(TRCP)、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经尿道前列腺气化术(TUVP)、经尿道前列腺激光治疗(TULP)等,但尚无哪种前列腺手术能绝对避免尿失禁、尿道狭窄的发生。其中真性尿失禁的发
目的评价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SIL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2年公开发表的SILC和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中文和英文文献,对SILC组和LC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术中情况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11项共859例患者,SILC组449例,LC组410例。与LC组相比,SILC组术后美容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V=0.
目的评价基于代谢影像的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在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至12月32例患者接受基于PET、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等代谢影像的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和术中磁共振(iMRI)引导下颅内病变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活检术。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7~62岁,平均45岁。根据PET和1H-MRS确定活检靶点,记录诊断阳性率、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
腹腔镜技术具有创伤小、视野清晰、有助于辨别精细解剖结构、失血少及术后康复快等优势,自1991年Clayman等[1]首次应用腹腔镜行肾切除术以来,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领域得到飞速的发展。目前,从单纯器官切除术到复杂的保留和重建手术,从上尿路手术到位于盆腔深部的下尿路手术均可用腹腔镜技术完成,并基本取代传统的开放手术,成为现代泌尿外科微创手术的标准。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完成的6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20例,开腹组47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2例,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5例)。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胃排空延迟、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的影响,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排空延迟的危险因素。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 )是55岁以上人群最常见的导致脊髓功能进行性损害的退变性疾病,也是成人痉挛性截瘫的最常见致病因素,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递增[1-3]。CSM起病隐匿,容易漏诊或误诊,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疾病中晚期,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即使予以有效减压手术治疗,脊髓功能恢复非常有限,甚至脊髓发生不可逆损伤导致严重残疾。因此对C
患者1男性,35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2年"于2011年7月27日入院。超声提示胆囊结石,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意外发现胆囊位于肝S3段脏面(图1)。使患者右倾位以显示胆囊三角。于左锁中线与剑突连线中点肋缘处置入10 mm trocar,右侧腋前线与肋缘交点置入5 mm trocar,逆行切除胆囊。解剖至胆囊三角时,发现胆囊动脉的位置和胆囊管的汇入方式与右位胆囊相同(图2)。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胆石症的治疗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经取代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约有10%~18%的胆囊结石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1],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传统的方法是开腹切除胆囊的同时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如今,腹腔镜技术日益成熟,纤维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广泛使用,"三镜"的有机组合已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十分有效
【按语】微创是当今外科学发展的理念。腹腔镜手术具有局部创伤小、全身反应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自1991年美国妇产科Reich教授最先报道腹腔镜下肝良性肿瘤切除术以来,腹腔镜技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日渐广泛。2009年,Kevin等统计文献报道的2804例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其病种包括肝脏良、恶性肿瘤,肝切除范围亦由局部切除、楔形切除逐步扩大至半肝切除,甚至有中心报道用腹腔镜来进行供肝的切取。目前,我国
髋部骨折为任何发生在股骨头关节面和小转子以下5 cm之间的骨折,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是在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大多数髋部骨折患者为50岁以上女性并且首次发生的平均年龄接近80岁[1-2]。在2006年Johnell和Kanis统计全世界50岁以上发生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为160万人,其中70%(114万)是女性[3]。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到2025年全球老年髋部骨折的病例预计将达到260万,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