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语文教学实践探究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d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理念之下,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度学习概念的提出,源于对学习的深入理解与探索,出自Marton和Saljo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学习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究过程,由此提出了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概念。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相互渗透,构成了前后连贯的不同学习阶段。通常,学习者根据学习任务采取不同的学习形式或方式。那么,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呢?笔者尝试以课本教材为例,结合深度学习的理念,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直面教材学习,还原文学本真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且重要环节,脱离了教材的教学无异于隔靴搔痒。现今选用的人教版教材经过专家的无数次论证,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使用便是语文教师应当严肃认真谨慎思考的。以笔者目前执教的高一年级为例,第一学期的教学任务是完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语文教学,两册必修书共有八个教学单元,教学文本种类繁多、内容繁杂、教学任务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执教者往往有意识地省去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第四单元,即新闻单元和科普类文本单元。而将教学的重心都摆在文言文单元和诗歌单元。
   教材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和关键,在教学实践中,确立教材的中心地位、基础地位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教学环节与众不同,执教者往往会模糊语文教师的本职,将教学教材进行漫无边际的扩充,塞入大量的图片信息、拓展资料,将语文教材变成图片展示,将文学阅读变成资料讲授。必修一教材中有《小狗包弟》一文,巴金先生借对包弟的怀念来拷问时代的良心。一些教师在授课时,将文革岁月大肆渲染,将包弟做漫画塑造,将巴金所受的灾难一一呈现。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文学文本被忽略,没有深入的文本阅读,更无从准确、深入地挖掘教材的内涵,充分学习、领悟、吸收和内化教材的智慧,只做教材的表面文章,只能将认知停留在简单的记忆和理解。
   经典文学的力量在于美的熏陶,经典文学的传承在涵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重视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文本内在的语言逻辑,体会文本孕育在语言背后的民族心理,感悟文本情境下的民族情感。直面教材,以教材为本,多角度多层次,将文本阅读做到有深度。
   二、创设任务群学习,驱动教学提升
   带着任务去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任务观的培育,更适合00后的孩子,他们在游戏的世界里,做任务是最为贴切他们日常学习的方式。培育学习的任务观,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他们得到完成任务之后的人生愉悦,进而推动其进步。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不只在界定学习任务群时提出了“整合”的要求,其他部分也多次提到整合。在语文教学上,可以通过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的方式,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多种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围绕核心素养,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
   在执教《鸿门宴》一课时,笔者进行了这样的任务群学习创建尝试。在初步解答了关于文言字词的疑惑之后,我给班级的学习小组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1.文中提到“约为婚姻”,为什么沛公会这么做?2.文中有一句“项伯即入见沛公”,如何理解其中的“即”?3.樊哙在斥责沛公时,说到“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这个语境中暗含了怎样的主次关系?4.对于鸿门宴的座位,自己画图,探究其中的奥秘。
   这四个问题的提出,既有统摄全文情节的细节刻画,也有关注文本语句细节的语言交锋,还有对于潜台词的艺术探究。把这四个问题以任务群的形式布置下去,交由学生进行小组的合作探究,从中窥探《鸿门宴》文本的艺术张力,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进行思考,因为有了任務群的限定,思考是有根据的思维活动,是以事实、数据和已经得到证实的知识作为依据进行的推论和思维。同时,学生能依据事物联系、发展、变化的秩序探求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严密的思考。通过分析问题、试图解决问题,实现师生合作,推进教学的提升,从而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三、聚焦深度环节阅读,提升核心素养
   教学需要有深度,需要能够超越表层结构而进入深层结构。要能够在教学环节的引导之下,探求蕴含在知识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发觉知识背后的智慧意义、文化意义和价值观念,从中寻求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
   对语文学科来说,文本中的博大精深的哲学层面、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展开对生存世界的理解就是深度教学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仍以笔者执教的必修教材为例,在讲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时候,不少学生在研习文本时,能理解文本中蕴含的人文情怀,能产生对罪恶世界的痛恨之情。但是,如果做深层次的阅读研究,我们发现,文本的标题“没有什么新闻”,是真的没有新闻吗?如果没有新闻,为什么又诞生了这一篇名作呢?事过多年,奥斯维辛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研习文本,从中探求这种矛盾所体现的情感。
   在追寻了文本的细节,研读了文本的语言之后,学生发掘了蕴藏在文中的哲思。正是因为人类的渺小和无知摧毁了人类的美好,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没有战争的萦绕,却也是危机四伏。饱有人文主义的情怀,与世界温柔相处。这正是在深度阅读之后学生对世界的理解,也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这样才能培育有“大情怀”的人。
   深度学习更强调学习的高投入性,利于促进学习主体的主动性,锻炼学习者高强度的情感投入与认知投入以及学习的自我约束。更注重知识的理解与整合利用,学习者对接触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联系,学习个体对所学内容追本溯源,深入探究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对知识的取舍做出合理的判断与把握,从而生成知识与意义。更促进学习结果发生质变,实现学习迁移,学习者既要理解学习内容的结构化知识,更要对学习内容做出批判性吸收,从而掌握复杂的概念与情景结合的非结构化知识或技能,并将这种深加工的知识或技能用于新的情境,使学习结果发生质变或迁移,实现“触类旁通”的学习预期。
   “核心素养”是最终目标,“深度学习”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理解和总结知识内容的过程。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作者通联:安徽黄山市歙县中学]
其他文献
我的童年王小帅我出生后4个月,就随着父母从上海迁到了贵阳郊区。那个地方叫乌当区,新添寨,四面环山。工厂从山里沿着家门前的小河修了一条路,这条路就通往寨子。记忆中寨子
文课程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理顺教与学关系,从而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促使每位学生在思考、讨论、探究、实践过程中高效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一、课内学生自主解读,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武汉一大学教授开"补习班"教小学生种地据《湖北日报》消息,不教奥数、不教英语,湖北大学资源环境系某副教授近半年来每周六在沙
目的 建立离子色谱法/电导检测器同时测定总膳食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方法。方法 通过优化前处理步骤和分离条件,采用离子色谱法/电导检测器同时测定总膳食中的硝酸盐和亚硝
对城乡粘合机制进行文献梳理发现:学界关于城乡粘合机制的论点主要有六点,分别是社区粘合说、中间地带粘合说、产业粘合说、生态粘合说、交通交流粘合说、文化教育粘合说;媒体
美国林恩埃·里克森和洛伊斯·兰宁在《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中指出,注重知识和技能二维模式的传统课程设计导致课程设计中的“一英寸的深度,一英里的宽度”现象。老师教给学生各种各样的知识碎片,造成了“一英里的宽度”,而实际上,这些知识并未成为他们理解学科、提高运用能力的沃土。   笔者以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采用一定的编码方式掌握知识的结构。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
一、散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中学散文阅读教学中,笔者以为主要存在以下弊端:一是教学模式陈旧。在不同类型的散文教学中,教师仍采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无论是什么样的散文作品,教师都千篇一律地采用字——词——段——层次——中心思想的教学步骤,对作品进行分析讲解,或者是感知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品味经典语句的三段论式的教学,这些一成不变的教学套路,使得散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完全沦为知识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