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馆舍天地\走进大千世界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gga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位于祖国西部边陲,地处亚欧腹地、丝绸之路要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接壤。特定的地理位置使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迁徙和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亚欧大陆的交通枢纽和重要通道。由于干旱、炎热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大量的丝、棉、毛、麻织物和纸质、干尸等有机质文物在新疆这个天然博物馆得以完好保存,尤其是出土了17种语言、24种文字的各类古代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以及遗留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不同时期罗马金币、波斯银币、中原汉钱币、新疆本地铸造的两种文字的古代钱币等等,这些文物既有中原文化的气息,又受中亚地区文化的影响,具有典型的西域地方特色。大量出土文物从不同角度充分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为了充分发挥新疆博物馆自身的文物资源优势、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于2010年6月推出了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历史文物陈列“永远和祖国在一起”,此展览成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截止年底参观人数达35万人次。
  在此基础上,2011年初新疆博物馆结合新疆地处偏远、各民族群众到博物馆参观受限的实际,经过认真调研,创新思路,策划举办了“永远和祖国在一起系列之二——血脉相连”流动博物馆,把民族团结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送到基层,送到农村、巴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中国文物报、香港大公网、中国文物信息网、新疆日报、新疆都市报、天山网等17家媒体刊载了27篇相关宣传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在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的评选中,荣获“最佳宣传推广”奖。
  
  积极策划办展,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多种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一体的地区。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在新形势下如何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凝聚社会成员增强国家认同,塑造共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科学理论、正确舆论、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是摆在新疆文博工作者面前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因此,从维护边疆文化安全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来看,强化“新疆自古以来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爱国主义及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现实的紧迫工作。
  为牢牢掌握社会教育主动权,充分发挥文物直接、客观和不可替代的历史实证作用,自治区博物馆借助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结合新疆地方史等文献资料,策划举办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大型历史文物主题展览“永远和祖国在一起”。在内容上,共分三大部分:一、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诞生;二、在中华多元文化的熔炉中成长;三、在丝绸之路的发展中繁荣。在形式设计理念上,展览针对青少年思想活跃的心理特点,强调以“体验式”为主旨,通过采用互动感应桌面系统、电子翻书、手掌投影、地面互动投影、等离子故事墙、电子抢答机等先进科技手段,放大与新疆历史发展有关民族团结历史片断,拉近展览与观众的距离。整个展览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将历史学、地理学、考古人类学、古文字学、民族学、宗教学知识贯穿始终,其中穿插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脉络向青少年、社会公众传达一种信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是繁荣昌盛的基础,和则两利,分则俱伤;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此展览作为“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的生动教材,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牵头,文化厅、教育厅等8个部门联合发文将参观“永远和祖国在一起”展览作为“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2010年9月,国家领导人李长春同志参观了“永远和祖国在一起”专题展览,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要求“博物馆要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发挥阵地作用,民族团结教育深入人心
  
  为贯彻落实李长春同志的指示,大力推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新疆博物馆针对偏远农村、牧区各族群众进博物馆难的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专门购置两台厢式货车,组建了“流动博物馆”,面向各地州,举办“永远和祖国在一起系列之二——血脉相连”巡回展览活动,希望能让全疆各民族农牧区群众和广大青少年,通过博物馆这个载体走进大千世界,从而实现文化育民、文化惠民和文化乐民。
  “永远和祖国在一起系列之二——血脉相连”,以“三史”教育为主线、以“四个认同”为落脚点,在内容上分为四大部分:1.新疆与祖国内地血脉相连;2.新疆各个民族之间血脉相连;3.新疆多元文化多种宗教血咏相连;4.中国共产党与新疆各族人民血脉相连。在形式上以丝绸之路出土文物为基础,着重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发展脉络选择了近百幅文物图片(从汉王朝颁发给西域羌人首领的“汉归义羌长印”、西域都护“李崇印”,到延续中原文化的伏羲女娲图等,还有反映古代新疆多元文化的“古于阗文书”“怯卢文木牍”“回鹘语佛经”等),40余幅宣传版面(均配汉、维、哈、蒙等多种语言文字说明),5部新疆考古新发现专题幻灯片,采取展板展示、播放文物宣传片、双语讲解和发放宣传折页相结合的方式,向广大农牧民群众全面展现新疆民族发展史、新疆的宗教演变史和新疆与祖国血脉相连的发展历程。
  
  创新工作思路,“流动博物馆”进万家
  
  “流动博物馆”配合自治区2011年3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正式启动四个月以来,先后在昌吉州的昌吉市、木垒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呼图壁县,和田地区的和田县、策勒县、民丰县以及阿克苏市、阿拉尔市、乌什县、阿瓦提县、库车县等地的乡镇共开展了百余场巡回展出,行程共计15000余公里,接待观众4万人左右,发放宣传册页6万余份。
  “流动博物馆”巡回展览以生动的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受到各地州有关单位和观众的热情欢迎。5月12日~20日,巡回展走进和田地区时,和田地委宣传部高度重视,专门下发文件要求一市三县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小学校组织人员参观“永远和祖国在一起系列之二——血脉相连”。许多地、州教育部门纷纷热情邀约,希望这种生动活泼的送展进校园的形式能促进馆校双方合作,共同搭建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进一步打牢青少年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基础。
  为了使自治区博物馆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服务特色得到充分体现,流动宣传展示车不仅来到了各县市的文化广场,还开进了集市巴扎里。生动的文物图片、亲切的讲解互动不仅引发了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中小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吸引了个体商贩、农牧民等各层次群众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
  自治区博物馆“永远和祖国在一起”系列展览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工作方式,不仅拉近了博物馆与广大农牧民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使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这种形式新颖的主题教育活动有力地扩大了民族团结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仅进一步打牢了各族群众团结和睦的思想感情基础,让“四个认同”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而且为维护新疆地区文化安全、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其他文献
坎儿井概况    坎儿井,维吾尔语“坎儿孜”,有地下水道之意,是干旱地区一种独特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一种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具有防渗、防蒸发、无污染的优势。据史籍记载,坎儿井已有2000多年的开凿历史,在中亚、西亚以及里海沿岸地区都有坎儿井的普遍使用。中国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其中吐鲁番地区坎儿井分布最为集中,且大部分为清代以来陆续掏挖的,这是由于
期刊
新疆地处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通道“丝绸之路”的要冲地段,地上和地下文物的资源极为丰富,大遗址的分布范围广泛,且有古代城址、古墓葬、石窟和古建筑等多种遗存形式。新中國成立以来,國家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自治区境内多处濒临损毁的大遗址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救维修。2005年,在党中央和國务院的重视关怀下,在國家发改委、國家文物局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丝绸之路新疆段大遗址抢救保护项目正
期刊
乌鲁木齐,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东南与吐鲁番地区相接,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邻,西北与昌吉回族自治州接壤。乌鲁木齐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88处,其中古遗址37处、古墓葬161处、古建筑10处、石窟寺及石刻1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5处。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主要分布于达坂城区、乌鲁木齐县和米东
期刊
二道井子遗址坐落在赤峰市红山区二道井子村东北的一个当地人称“大灰包”的山坡之上,距离赤峰市约12公里。遗址所在坡地东高西低,南北两侧为天然冲沟,西部坡体向下直至一条无名的干涸河道,河道在遗址南、西、北部呈“几”字形拐弯,使得此处的地理位置显得尤为突出。遗址为高出周围坡地的一个椭圆形的高台,是由人类在反复的修建、改建、扩建、重建房屋活动过程中不断堆积,加高而成。此类遗址在赤峰市分布较多,从当地较多的
期刊
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是古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有四千年文字记载,曾经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吐鲁番地区共有文物遗址1519处,已出土从史前到近代的数万件文物,出土文献仅文字种类就达24种之多。大量的文物和史实说明,吐鲁番是东西方文化,中国、印度、伊斯兰、希腊罗马四大文明体系的交汇点。  吐鲁番地区共登记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51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期刊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缘,东北与塔城地区相邻,南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北部和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博州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枢纽,312国道横贯全境,第二亚欧大陆桥的贯通和国内西桥头堡——阿拉山口口岸的兴起,使博州成为我国连接中亚和欧洲及向西开放的国际贸易大通道的前沿基地。  博州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资源。现有馆藏文物280
期刊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端,地处亚洲阿尔泰山中断南麓、准噶尔盆地北面、额尔齐斯河上游一带。阿勒泰地区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从事狩猎和渔猎活动。历史上,这里属漠北草原向西延展的部分,处亚洲东部与中部草原带之间,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西迁东往的孔道和繁衍生息之地。先后生存着丁零、塞人、匈奴、鲜卑、柔然、突厥、蒙古、哈萨克族等游牧民族。数千年来,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缔造
期刊
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北部,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  “塔城”系“塔尔巴哈台城”的简称,因塔尔巴哈台山而得名。“塔尔巴哈台”系蒙古语,意为“旱獭出没的地方”。  塔城在西汉时期为匈奴右地,唐代为北庭都护府所属阴山都督府,宋代分别属于西州回鹘和西辽王朝所辖,元代属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领地。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在塔城置塔尔巴哈台,设参赞大臣,在雅尔(今哈萨克斯坦乌尔扎尔
期刊
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天山北麓,是古代“丝绸之路”新北道所经之地,为东联内地、西接中亚、欧洲市场的黄金通道。重点历史遗存有木垒县四道沟原始村落遗址,奇台县疏勒城(石城子)汉代城址、唐朝墩唐代古城遗址,吉木萨尔县北庭都护府遗址,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原始岩画等等。  至2010年,昌吉州共发现不可移动文物64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北庭故城),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另有馆藏文物8000多件
期刊
大多数东方陶瓷学会的成员都非常熟悉安阳这个名字,而且也深知安阳发现的重要意义。但是为其中的一些来宾着想,也许我还需要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安阳是一个带有四面城垣的城市,约8万居民,位于河南省的北部边缘。它是一个县城,表面上看与人口稠密的华北平原其他众多地区无大差别。但是,在安阳城西北4公里处有一个小半岛,由洹河湾和附近的数平方公里土地组成,该区域早已被认为是一个古代文明的中心。事实上,今天的这个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