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地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修缮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cher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北部,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
  “塔城”系“塔尔巴哈台城”的简称,因塔尔巴哈台山而得名。“塔尔巴哈台”系蒙古语,意为“旱獭出没的地方”。
  塔城在西汉时期为匈奴右地,唐代为北庭都护府所属阴山都督府,宋代分别属于西州回鹘和西辽王朝所辖,元代属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领地。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在塔城置塔尔巴哈台,设参赞大臣,在雅尔(今哈萨克斯坦乌尔扎尔)设塔尔巴合台军台。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设置塔城直隶厅,隶属伊塔道。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成立塔城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塔城地区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524处,其中古遗址35处,古墓葬398处,古建筑5处,石窟石刻5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2处,其他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塔城红楼;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塔尔巴哈古城遗址、夏尔苏满遗址、道尔本厄鲁特森木古遗址、古尔图古墓群、萨孜土墩墓、结托巴土墩墓群、加林塔然石棺墓、东达沟东岩墓群、巴什拜麻扎、哈纳喀清真寺、伊山赛提清真寺、巴音沟承化寺、王府旧址、巴尔达库尔岩画、赛提喀玛勒清真寺;另有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处。近年文物“四有工作”逐步完善,“五纳入”工作稳步推进。2009年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伊山赛提清真寺进行了修缮保护,2010年顺利通过验收。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哈纳喀及塞提喀玛勒清真寺宣礼塔、塔尔巴哈台古城遗址、道尔本厄鲁特森木古城遗址修缮方案文本已编制完成。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档案管理也已健全并规范。
  2011年,“十二五”规划启动之际,塔城地区文物局委托相关机构完成《塔城地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工作计划及大纲;启动30处野外文物保护单位设施建设项目方案;并开始实施人口较少民族不可移动文物抢救保护项目如红楼、伊山赛提清真寺、莫洛托夫学校旧址、塔城师范学校俄式建筑、额敏县塔塔尔族豪宅等等。
  塔城地区从2007年起积极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大力宣传、广泛动员。目前田野调查工作基本告一段落,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塔城地区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状态、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共计普查文物点531处,其中复查文物点140处,新发现文物点391处。2010年6月,顺利通过验收。且经实地调查,塔城地区有424个行政村未发现不可移动文物遗址点,受到验收专家组的认可。
  在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中,塔城文物部门对项目涉及的文物点进行了调查。2010年9~10月,对白杨河水库建设范围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51座石堆墓及石围墓;对白杨河两岸的岩画也进行了异地搬迁保护,其中部分岩画被放置在博物馆院内对公众开放;在裕民县阿勒腾也木勒水库、沙湾县宁家河水库建设项目中完成100座古墓葬的清理;完成克(州)一塔(城)高速公路沿线的文物调查,共计调查古墓葬90座。
  近年来,文物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了解掌握文物被破坏情况,及时与当地公安机关沟通,做好协查工作。如2011年,塔城地区文物局联合地方文物管理部门对托里县、乌苏市、额敏县、和丰县定居兴牧水利工程,对玛依塔斯风力发电选址、塔城市民航局导航塔选址事宜进行了文物核查工作。通过文物执法工作,文物破坏案件有所下降。
  2008年3月,塔城地区红楼博物馆落成开馆,开创了塔城地区没有博物馆的局面。博物馆积极推行免费开放工作,着力完善管理措施,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塔城地区馆藏一、二、三级文物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除了向社会公开招聘义务讲解员,2011年5月,塔城地区博物馆还启动了“我是小小讲解员”招聘活动,经过与塔城市二小、三小、五小的密切配合,现已有近250名小学生报名应聘;塔城博物馆于6月30日联合塔城电视台、塔城日报社对“小小讲解员”面试环节进行全程报道。在历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塔城博物馆均开展了“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场活动。2011年的“流动博物馆”分别走进了塔城市四中、五中,商业路社区、公园路社区和阿不都拉乡。
  为丰富和增加博物馆文物数量,我们不断加强文物征集工作,目前馆藏文物数量已增至7883件(套)。为改善文物的保管条件,对文物库房进行了改造。额敏县博物馆于2009年5月落成开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裕民县展览馆正常对外开放,托里县博物馆正在建设中。
  “十二五”期间,塔城地区的工作重点将放在文物保护规划编制、较少民族代表性建筑文物保护、草原文化专题考古研究、建立健全自治区级、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野外看护设施;加强博物馆建设、藏品保护、文物征集、提升展览水平、加强硬件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才培训等工作。
其他文献
八面厅原名振声堂,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2908平方米。由当时富甲义乌的著名火腿商陈子案与其孙陈正道建造,清嘉庆元年(1 796年)始建,历时1 8年,于嘉庆十八年(1 81 3年)建成。八面厅整体平面近长方“回”字形,为宗祠与住宅相结合的浙中典型的清中后期民居建筑。现存建筑三路六院,共64间,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  八面厅规模宏大,布局结构独特,以一条中轴线和两条横轴线相交构成主体建筑和附属
期刊
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五大主题馆之一,城市足迹馆的核心理念是探究城市历史的足迹,揭示人类文明的智慧。展馆以文物和实物为主要展示内容,辅以多媒体展示手段,运用虚实结合的方式,为观众营造“人在史中游,人在城中走”的展示氛围,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为服务展示主题,城市足迹馆向海内外文物博物馆机构借展珍贵文物200余件。    序厅:理想幻城    进入展馆,序厅部分以“东方理想幻城”和“西方理
期刊
海南省博物馆是海南省目前唯一的一座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它位于海口市国兴大道南侧的南渡江西岸,是海南省文化公园的重要设施之一,与海南省省委、省人大、省政协隔道相望,与海南省体育训练中心、海南省图书馆为邻。馆区内绿荫掩映,芳草如茵,曲径蜿蜒,环境优美,景色迷人。海南省博物馆占地面积60余亩,一期工程建设面积约1.8万平方米,2008年11月15日正式开馆向社会开放。正在设计阶段的二期工程规划为南海博物
期刊
坎儿井概况    坎儿井,维吾尔语“坎儿孜”,有地下水道之意,是干旱地区一种独特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一种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具有防渗、防蒸发、无污染的优势。据史籍记载,坎儿井已有2000多年的开凿历史,在中亚、西亚以及里海沿岸地区都有坎儿井的普遍使用。中国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其中吐鲁番地区坎儿井分布最为集中,且大部分为清代以来陆续掏挖的,这是由于
期刊
新疆地处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通道“丝绸之路”的要冲地段,地上和地下文物的资源极为丰富,大遗址的分布范围广泛,且有古代城址、古墓葬、石窟和古建筑等多种遗存形式。新中國成立以来,國家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自治区境内多处濒临损毁的大遗址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救维修。2005年,在党中央和國务院的重视关怀下,在國家发改委、國家文物局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丝绸之路新疆段大遗址抢救保护项目正
期刊
乌鲁木齐,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东南与吐鲁番地区相接,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邻,西北与昌吉回族自治州接壤。乌鲁木齐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88处,其中古遗址37处、古墓葬161处、古建筑10处、石窟寺及石刻1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5处。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主要分布于达坂城区、乌鲁木齐县和米东
期刊
二道井子遗址坐落在赤峰市红山区二道井子村东北的一个当地人称“大灰包”的山坡之上,距离赤峰市约12公里。遗址所在坡地东高西低,南北两侧为天然冲沟,西部坡体向下直至一条无名的干涸河道,河道在遗址南、西、北部呈“几”字形拐弯,使得此处的地理位置显得尤为突出。遗址为高出周围坡地的一个椭圆形的高台,是由人类在反复的修建、改建、扩建、重建房屋活动过程中不断堆积,加高而成。此类遗址在赤峰市分布较多,从当地较多的
期刊
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是古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有四千年文字记载,曾经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吐鲁番地区共有文物遗址1519处,已出土从史前到近代的数万件文物,出土文献仅文字种类就达24种之多。大量的文物和史实说明,吐鲁番是东西方文化,中国、印度、伊斯兰、希腊罗马四大文明体系的交汇点。  吐鲁番地区共登记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51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期刊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缘,东北与塔城地区相邻,南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北部和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博州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枢纽,312国道横贯全境,第二亚欧大陆桥的贯通和国内西桥头堡——阿拉山口口岸的兴起,使博州成为我国连接中亚和欧洲及向西开放的国际贸易大通道的前沿基地。  博州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资源。现有馆藏文物280
期刊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端,地处亚洲阿尔泰山中断南麓、准噶尔盆地北面、额尔齐斯河上游一带。阿勒泰地区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从事狩猎和渔猎活动。历史上,这里属漠北草原向西延展的部分,处亚洲东部与中部草原带之间,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西迁东往的孔道和繁衍生息之地。先后生存着丁零、塞人、匈奴、鲜卑、柔然、突厥、蒙古、哈萨克族等游牧民族。数千年来,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缔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