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一下教材《池上》导学案设计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al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兴趣,有意识地为孩子们设计丰富有趣的识字场景,让孩子在游戏中识字。
  【关键词】《池上》;导学案设计;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兴趣,有意识地为孩子们设计丰富有趣的识字场景,让孩子在游戏中识字,在了解字形、字理中识字,在朗读中识字,在语境中识字……不但让枯燥的识字变得直观形象,而且能让字形字义字音结合起来具有丰富的感情。这样既认识了汉字,又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预习字词,做字卡。鼓励有能力的孩子做词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等5个生字;会写“首、采”2个生字;2.能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浮萍、采、藏”等词语意思,初知古诗大意;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感受夏天蕴藏的乐趣。
  教学环节
  (一)趣味先导,了解学情
  A.教师指导
  1.师生合作猜测谜语:教师先出谜语,让学生比一比谁猜生字快。然后可以让学生说谜面,师或生猜。渗透识字方法。如:采(师可以出示一幅采的字理图让学生猜,然后让学生观察演示图,增加趣味,同时也渗透识字方法——手加木等)。
  2.同桌合作,互帮互学。一是引导孩子先左边的同学带读右边的同学,再交换。主要是听一听读准了吗。二是互相比一比,有没有都会认,读一读词卡。
  3.全班交流,了解识字难点。预设:“迹”。先让学生提出难认的或难读的字,师把字卡贴在黑板上。再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好办法,最后总结方法。
  B.学生活动
  1.学生能清楚地说出谜底,如果谜语猜起来有难度,可以稍作提示。猜出谜底后可以简单说说猜测的理由。
  2.一是互相当小老师,读准字音。二是互相考一考,识字生字。
  3.学生提出难认的字,拿出字卡,思考,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C.效果检测
  猜谜语:
  1.
  2.一脚踢飞屋内的灵台。3.乳汁居半。4.蒲花圃里报平安。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A.教师指导
  1.师引言:夏天杭州有一处著名的景点,你们知道吗?那就是曲苑风荷。我们一起欣赏:课件展示曲苑风荷图片。
  2.师:看了这张图,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生字“首”。 (1)了解班中有哪些孩子是认识的,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在交流识字方法中把“首”的字音读正确。(2)老师出示首的字理图让孩子猜猜是什么字,并了解“首”的本义并组词。(3)出示两首这个词让学生认,了解“首”的意思并扩词巩固,如儿歌两首等。(4)指导学生书写。第一,学生自主观察“首”,说说关键笔画是什么。第二,学生讨论交流关键笔画“长横”,并明确长横的位置和书写要点。第三,教师边范写边强调:长横长且直,在横中线的上面,不是压线笔。第四,学生书写,老师个别指导,抽中等生反馈,巩固关键笔画的书写要点。
  4.揭题:今天老师把诗人白居易也请到曲苑风荷来了,他看见了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把看到的故事写了下来。在两首前板书古诗二字,让课题完整。
  5.PPT出示白居易的生平简介。
  B.学生活动
  1.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曲苑风荷的美景,或自己最想做的事。
  2.学生自由交流,要说完整话。
  3.学生汇报“首”的识字方法。猜字谜:“自在前头称第一”或者“取之有道”。扩词:首先、首领、首页、首当其冲……数笔画写“首”:第一笔点,第二笔短撇……
  4.学生读诗《池上》。
  5.学生说自己对作者的了解,读师出示的作者简介。
  C.效果检测
  1.說一说。能结合生活所见说一说夏天荷塘的美景。
  2.比一比,看谁说出首字的词语最多。
  3.读一读下面的词语,并会写“首”。
  (三)读为主轴,继续识字
  A.教师指导
  1.认读古诗,字正腔圆。本首诗有两个新词:踪迹和浮萍,共四个新字,一个要写的字:采。(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想一想识字方法)(2)预设: 采:读准平舌音,结合字理了解字义。 踪:注意读准平舌音,结合形声字特点识记生字。 迹:分析结构,笔顺,通过扩词,了解“踪迹”的意思,强化识字。 萍:扩词,结合图片了解“浮萍”的意思加强记忆。(3)自由读古诗,在读中巩固识字。
  2.朗读古诗,抑扬顿挫。(1)关注停顿,读出节奏。师:大家已经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也能把诗读正确了,不过老师还想让你们读得更好听些,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吧?师(启发):用以前读诗歌的方法,读出诗的节奏来。(2)抽取个别同学试读: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在生读的过程中指导停顿。(3)齐读古诗练习读出节奏。(4)趣味诵读:拍手读、跺脚读、同桌合作读、开火车读、表演读……
  3.美读古诗,感染共鸣。(1)吟诗炼字,体会意境: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2)用心读古诗,想象画面: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想象画面,交流看到的画面。a.用“一问我一答”的游戏活动来说说有趣的内容。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小艇:船。b.引导孩子观察曲苑风荷的图片展开联想:一池的白莲会是什么样的美呢?c.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想象:如果你就是这个小娃,看到满池的荷花都在风中翩翩起舞,还飘来阵阵花香,你会怎么想,怎么做?(3)采访式指导朗读。   3.交流画面,引发童思。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思考: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字?(1)师引导:这么多的白莲是小娃瞒着荷塘的主人偷偷采的,你想想,如果你是小娃,这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2)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小娃的这种“偷”可恶吗? (3)你有过偷偷地做一些类似的恶作剧的经历吗?(4)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4.猜猜诗人的做法和想法,带着自己的情感朗读。(1)被谁发现了,你们猜出他是谁了吗?(2)他在岸边会做什么?(窥视、偷笑)(3)采访活动: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偷偷在这儿看,还这么开心? 为什么不上去提醒小娃不要摘呢……(4)去关键字指导背诵。
  B.学生活动
  1.按师出示的要求自由读古诗。在语境中识记生字和理解词语。学生交流时要认真倾听同学方法,如果自己的方法比同学的好可以提出来。学生玩识字游戏。
  2.通过画停顿符号,老师示范,拍手、跺脚、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孩子们通过练习,不知不觉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3.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思考,然后交流:趣在哪儿;再边读边想象画面,仿佛看到了什么?汇报看出来的美景。感受“偷”的乐趣;在老师采访下体验式朗读:假如你就是那个小娃。
  4.感受诗人偷看的乐趣,愉快地背诵古诗。
  C.效果检测
  1.让学生选取一种喜欢的形式读古诗,感受古诗的童趣和诗人“偷看”的乐趣。
  2.孩子在语境中了解词语的意思,加深印象,能牢记生字新词。
  3.能够通过看书上的插图或用填空式等形式让学生背诵。
  (四)熟背古诗、指导写字
  A.教师指导
  1.四人小组比赛背诵。
  2.书写“采”字。(1)先让学生观察“采”上下两部分在田字格的位置,并了解上紧下松的结构规律。(2)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边写边强化上紧下松的书写规律。(3)学生自主练习。(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4)投影反馈,再次指导“采”字的書写规律。
  B.学生活动
  1.学生赛诗会。
  2.学生认真观察“采”的字形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同桌交流。部件组合:“爫”加“木”。
  4.自主书写,交流展示。
  C.效果检测
  比赛背诵,争做小诗人。
  (五)课后拓展,享受乐趣
  A.教师指导
  1.师引导:这节课你都学会什么了?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
  2.多媒体出示: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动画配乐朗读,让孩子欣赏跟读。
  B.学生活动
  1.学生汇报本课的学习收获。 2.学生欣赏,享受乐趣。
  C.效果检测
  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语文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由于当前唯成绩论的根深蒂固,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死板,老师只顾对教学内容进行填鸭式的讲授,而忽略了情感教育的渗透。因此,本文将从小学教学情感渗透的意义和可行措施进行简要论述,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由于我国当前社会下特殊的教育模式,很多学校的老师都对教育的目的极其功利。
【摘要】林语堂和龙应台作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大师,二者一生都著作丰厚,享誉中外,他们的作品在港台、大陆甚至整个华人世界都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学财富。然而,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的作品在风格上却各有千秋,本文在比较他们作品风格异同的基础上,就造成他们作品风格差异的原因作了分析。  【关键词】林语堂;龙应台;作品风格;比较;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语文作为基本的文化载体,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最能影响人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13年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基于此,语文教师应当
日语复合格助词“に対して”“にとって”“について”是中上级日语教育的必学语法,但对其习得进行的系统性研究还较少.本文首先分析了“に対して”“にとって”“について”
随着报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节目表、剧情已非电视报的全部,人们越来越希望看到的是一张容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报纸。因此,若想在报业中立足,必须从深层次探究办报的新路
【摘要】中国传统小说理论认为,小说以情节取胜,完整的情节是小说必备的。一般来说,小说可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但是不少中外优秀小说并不具备完整的四部分,有的小说没有高潮,有的没有结尾,情节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固定模式,读透文本,关键在于能够利用情节去探究文本潜在的内容。  【关键词】情节; 常规;情感错位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
简述了有色棉来源及类型,遗传变异特点,国内外育种、生产种植及加工利用现状,并指出了有色棉研究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The sources and types of colored cotton, the
【摘要】很多学者认为“子见夫子乎”(出自《论语·微子》)中的“夫子”指孔子,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本文根据事理  逻辑,认为“子见夫子乎”中的“夫子”指“可称‘夫子’(或属‘夫子’)的人”。  【关键词】论语;夫子;不定指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本文所讨论的“子见夫子乎”中的“夫子”,这句话出自《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章。该章经常被教材及各种著作引用。全文如下:  
【摘要】《马说》的思想意义,绝不仅仅是发泄韩愈个人的牢骚和怨恨。在封建社会里,压抑人才、埋没志士是普遍的现象。因此,它客观上为封建社会中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表达了愤懑和不平,是对整个封建社会“伯乐不常有”的黑暗的揭露和批判,是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的嘲讽和鞭挞。韩愈的《马说》除了艺术技巧的精湛以外,更有典型、深刻的思想意义:为英才不被埋没呐喊。  【关键词】《马说》;韩愈;思想意义
【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山东省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组编著,山东省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劝学》一文中虚词“而”使用频繁,多达十六处。准确掌握“而”字用法和含义,对于理解荀况在文中阐述的道理大有裨益。现将文中十六处“而”的用法和含义逐一释之,以助准确理解《劝学》之意。  【关键词】《劝学》;“而”;含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劝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