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阻隔贫富差距代际传递的效果与机制——基于“反事实”分解技术的实证分析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1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后,我国贫困的形式将转变为以收入差距为主要标志的相对贫困。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及2012年数据,运用"反事实"分解技术,检验教育对阻隔贫富差距代际传递的总体效果及具体路径与机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对我国居民贫富差距的代际传递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幅下降,并开始发挥阻隔男性贫富差距代际传递的作用;"70后"对父母一代贫富差距的继承主要受教育的需求侧效应影响,而需求侧效应的改善激发了教育对贫富差距代际传递的阻隔作用;教育的供给侧效应成为"80后"对父母贫富差距继承的主要原因;教育阻隔男性贫富差距代际传递的效果好于女性。为此,应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投入水平,并通过教育的供给侧效应和需求侧效应双重路径阻隔贫富差距的代际传递。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各类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与日俱增,并呈现出阶段性爆发的特点。从个体发展的视角来看,心理健康问题的阶段性变化规律与学生本身人格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谋而合。从幼儿阶段到大学生时期,他们都会面临不同的心理社会困境,困境的解决使个体人格不断获得发展和完善,从而保证其心理健康。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整体规划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详细内容,形成横向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纵向符合人格发展规律,大中小幼各阶段有效衔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新格局。
育人是新时代的教育强音,教师育人能力是教师在教育场域适当行动以指向育人目标实现的主体性特质,体现教育的伦理关怀,是教师教育能力的核心与关键。基于"整全人"的理想追寻、存于"个性化"的教师品性、长于"交互式"的内外驱动和成于"流变式"的时代需求是其遵循的理论逻辑。新时代教师育人能力价值体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观照学生长远发展、丰实教师专业内涵与职业生涯体验等诸方面。对教师育人能力的探寻,有助于促成教师教育的人文转向,契合我国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符应师生生命成长的本真样态。
教育法的法典化是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以编纂或者制定教育法典为直接目的的立法活动或立法过程。教育法的法典化是我国教育立法的必然趋势,旨在将我国现行的所有教育立法进行重新整合、修改和补充,从而合并为一部系统性的调整教育领域法律关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教育法法典化将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切实解决当前立法资源紧张与教育立法需求之间的矛盾,减少法律法规之间的竞合与冲突。推进我国教育法的法典化应采用统一立法的模式,总分结构的基本框架,分步推进的立法策略。
发现和证明是不同的逻辑系统,前者属于现象学,后者属于本体论。中华美学以古典现象学的方法发现美,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对美进行了道本体证明和情本体证明。中华美学对美的本质的发现和规定是乐道和兴情,具有二元论的性质。因此,它对于美的本质的证明也具有了二元性:一个是对于道之美的证明,一个对于情之美的证明。两者都进行了逻辑推理,但后者又更多地依据审美经验。总体上说,中华美学对于美的本质的证明相对薄弱,其发现的逻辑强于证明的逻辑。
教育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扶贫先后经历了政策酝酿、制度嵌入顶层设计、内涵深化转型和探索巩固扶贫成果等时期。在方案上,采取了实现贫困人口“有学上”、保障贫困人口“上得起”、满足贫困人口“上好学”和维护贫困人口“有收获”的中国行动。在实践中,形成了坚持制度优势与政治优势互相结合,坚持扶贫同扶智和扶志良性互动,坚持精准扶贫与教育公平双重作用,坚持制度创新与战略改革双向驱动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扶贫经验。中国教育扶贫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新力量、绽放了新魅力、提供了
多年来,中西方哲学和教育学的许多研究,由于未能摆脱近现代主体论哲学的人际关系主客体二元对立论的影响,存在“双主体”同为“双客体”、“主体间性”同为“客体间性”的明显逻辑悖论。马克思的人是“对象主体论”思想,为认识人际和师生关系的本质提供了根本依据。认识者和实践者的人及其对象的人都是对象性活动的主体,师生关系是没有客体的自我主体和对象主体之间的主体间关系,师生主体间的主体及其主体性与非主体间的主体及其主体性有根本区别,构建师生主体间性必须把科学的理念转化为现实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
教育学的性质与定位是教育研究的元问题,需要进行历史追溯的研究。夸美纽斯首提教育学属性问题,并在新旧思想激烈交战的17世纪,赋予教育“技艺”的身份,使其成为一门正式学科。技艺具有依靠后天学习、面对真实世界、运用身心、关乎理性、蕴含价值五个特征,它以自由技艺为主要形式,而自由技艺又发展为近代以前的主要教育内容。教育自身也是一门技艺,作为技艺的教育是一种神圣信念和内在驱迫,它以自然为基础,能够弥合知识带来的身心分裂,并成为凝聚社会共同体的力量。与技艺的概念始终交织在一起的科学的概念从古至今经历了重大变化,不宜片
在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需要遵循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双重价值逻辑,以此彰显职业教育的技术理性。面对新技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性"应然愿景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性"实然样态之间的冲突与博弈,需要以跨界思维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的技术逻辑,以培养具有超越职业能力、追求技术精神的技术型人才,体现其技术的"价值性"属性,凸显其技术的"现代性"逻辑。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表现出与技术演进的历史关联、技术迭代的实践助推、技术介入的理性融合,进而表征出职业教育技术理性在历史
近年来,伴随着中年危机说的流行,高等学校中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困顿问题成为一个值得关注与研究的现象,通过样本调查证实了该现象在我国学术界的存在。研究发现,无论是一般人群还是高等学校教师群体的中年危机,既有其纵向意义上生命历程制度化的成因,又有其所置身社会情境的特定文化归因。在学术界,尽管就学术产出而言,中年往往是学术活力的巅峰期,但基于倦怠测量观察它又表现为一个情绪状态的低落期。其中,与学术认可相关的制度设计、教学负担、家庭与工作冲突以及身体健康压力等是主要影响因素。高等学校中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困顿反映了当下学
专业合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路径和重要保障。基于近万名中小学教师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学校治理和理念共享作为组织层面因素对教师专业合作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作为个体层面的专业合作认知与专业合作行为之间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因此,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合作,关键在于从教师所在的组织层面入手,建立健全民主参与式学校治理模式,在权力共享中体验和践行专业合作,营造学校内部理念共享机制与文化,以共同目标驱动多个层面合作,同时通过多个环节加强中小学教师对专业合作的认知与认同,提升专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