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教育法的法典化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n370181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法的法典化是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以编纂或者制定教育法典为直接目的的立法活动或立法过程。教育法的法典化是我国教育立法的必然趋势,旨在将我国现行的所有教育立法进行重新整合、修改和补充,从而合并为一部系统性的调整教育领域法律关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教育法法典化将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切实解决当前立法资源紧张与教育立法需求之间的矛盾,减少法律法规之间的竞合与冲突。推进我国教育法的法典化应采用统一立法的模式,总分结构的基本框架,分步推进的立法策略。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的新型高等教育始于延安时期陕北公学作为其中典型的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方针,以实际行动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就历史使命而言,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开展以解放思想、服务革命事业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是为建立统一战线、实现民族解放培养人才;就培养目标而言,注重培养造就以科学理论武装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革命者和以专业素质育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教育者;就基本途径而言,加强以军事理论和时事政策为引领的干部教育
拔尖人才培养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也将其提升到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高度。当前,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发展趋势体现在从注重天赋智商到成功智能,从注重天才儿童范式到天资发展范式和区分教学范式,从注重同质性培养课程向异质性课程转变,从注重外在设定目标转变到内外目标协同发展,从注重一元智能到多元智能、领域专属到领域通用与领域专属并存,从注重单因素研究到多维立体因素模型研究等方面。社会学理论及更具包容性的智能概念、文化多元定义和心理学理论的进展、教育学系列实证研究的结论及对多维天赋结构的理解、科学技术本身的快速推
在美国教育史上,康茨因为提出了"康茨问题"而闻名于世。然而,人们往往只是重视这个问题本身,却相对忽视了康茨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康茨主张美国应充分发挥文化传统的教育作用,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保存植根于希伯来—基督教传统的美国价值。康茨强调美国教育应守护和扩展美国的自由传统。由此可以看出,康茨是一个典型的保守主义者。然而,"康茨问题"给人留下了"激进"的印象。实际上,从深层看,康茨的"激进",是一种基于保守主义者的悲观和恐惧的壮胆和奋进。康茨曾提倡"计划经济",主张"民主的集体主义",这是一
自2009年上海学生参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以来,我国学生在历届"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成绩表现在国内外媒体以及教育研究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反响。通过对我国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高绩效国家学生表现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学生高水平人数多,数学、科学素养遥遥领先,但同时存在着知识记忆与应用高于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校内外学习时间长、课业负担重、幸福指数偏低、成长型思维水平偏低、职业准备不足、城乡校际不均等问题。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成绩为依据审视我国的教育改革发现,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治理校外
在充斥着竞速的全球化时代,自主、弹性的学术生活节奏受到很大影响,大学教师的情感焦虑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症候。研究从时间政治的视角对此现象进行剖析,结果发现,时间不仅仅是外在于教师的客观存在,或由教师有效管理的客观存在,更是与教师在事件中相遇、纠缠、共同作用的存在。它通过关联教师的过往经验与未来期望,为当下行为定位,从而重塑教师的专业身份。时间政治的本质是国内外学术环境中各种竞争性制度的相互传导,因此在国家明确破除"五唯"的政策背景下,教育界要回归教育本质、遵循规律办学、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发挥管理制度的发展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是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在带来"就业创造"的同时,也会形成"职业替代",对劳动力知识结构提出跨界融合的复合型要求。推进职业教育转型以适应和引领人工智能时代发展,须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为职业教育赋能,实现教育模式智能化;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建设,实现人才培养复合化;完善全生命周期智慧教育体系,实现学习终身化;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教一体化;构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治理法治化;深化职
基于高等学校学生发展调查数据,对贫困大学生学业成就和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机制,以及院校异质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校园服务与支持、辅导员交流和奖助制度等因素,既可以直接同时也可以通过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学术融入和社会融入等行为来间接影响他们的学业成就和道德发展。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些影响因素存在院校差异性,如校园服务与支持等对"985工程"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奖助制度等经济资助因素对"211工程"院校贫困大学生影响更大,而针对学生个体的心理疏导如辅导员交流等措施对一般院校贫困大学生影响更大。基于
基层社会构成了个人的生活世界来源,同时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基层社会的秩序生产问题,回应的是中央与地方、宏观与微观、国家与社会的连接问题。对于中国而言,基层自身具备生产出秩序的能力、持续生产出秩序,就能够有效降低国家的基层治理成本,成为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有序的基层秩序来自计划性秩序与自发性秩序的有机融合。基层社会的秩序生产能力就是促进自发性秩序与计划性秩序相融合并最终产出基层秩序样态的能力。从当下的实践来看,影响这种秩序生产能力的核心要素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构决定着秩序生产能力的整体格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各类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与日俱增,并呈现出阶段性爆发的特点。从个体发展的视角来看,心理健康问题的阶段性变化规律与学生本身人格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谋而合。从幼儿阶段到大学生时期,他们都会面临不同的心理社会困境,困境的解决使个体人格不断获得发展和完善,从而保证其心理健康。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整体规划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详细内容,形成横向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纵向符合人格发展规律,大中小幼各阶段有效衔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新格局。
育人是新时代的教育强音,教师育人能力是教师在教育场域适当行动以指向育人目标实现的主体性特质,体现教育的伦理关怀,是教师教育能力的核心与关键。基于"整全人"的理想追寻、存于"个性化"的教师品性、长于"交互式"的内外驱动和成于"流变式"的时代需求是其遵循的理论逻辑。新时代教师育人能力价值体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观照学生长远发展、丰实教师专业内涵与职业生涯体验等诸方面。对教师育人能力的探寻,有助于促成教师教育的人文转向,契合我国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符应师生生命成长的本真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