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美盐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fu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间有些基本的事物,我们再熟悉不过,却也因为太熟悉了,常视而不见,甚至忘了它的存在。好比说,盐。
  盐并不起眼,却是厨房中少不了的调料。
  盐更是维系人类命脉的功臣,人体要是缺盐,生理状况会失衡,甚至引发休克。
  盐对于人类文明进展亦有贡献:盐可以杀菌,并抑制腐化,在既无冰箱、罐头制造技术亦尚未发明的时代,倘若没有盐,人哪有办法在物产丰收时腌渍食品,储存起来,供四时食用?
  有关人类文明与盐之间的关系,我还读过一个理论:吃盐是随着文明而产生的饮食习惯。因为在茹毛饮血的史前时代,原始人很可能并不特意找盐来吃,因他们喝的动物血液中就有盐分。等到人类开始生火炊食,进入农耕社会,一顿饭变得既有主食又有配菜,慢慢就需要在餐食中另外加盐了。
  人类的饮食固然不能没有盐,可是到目前为止,盐在各国饮食中仍居于陪衬地位,简单地讲,盐并不能当菜吃,因为它虽能“提味”,本身却并不算美味可口,所以盐永远只能是配角,难登大雅之堂。
  我原本也这么以为,直到我吃到“盐花”(Fleur de Sel)。
  第一次吃盐花,是在法国朋友家里,适逢新鲜小土豆上市季节,那天的淀粉主食就是土豆,连皮蒸熟了,热腾腾上桌,什么调料都没加。朋友继而端上小瓷盅,打开一看,是白花花的粗盐。“这是用来蘸土豆的,”朋友说,“这不是普通的盐,是我老家不列塔尼来的盐花。”
  盐花之名我听闻已久,知道它是顶级海盐,产量极少,朋友的故乡正是最有名的产地,听说就连在那儿,一公斤的售价也要人民币三百块左右,真不便宜。那会儿,我终于有机会吃到,倒要好好尝尝它凭什么这么贵。
  朋友示范食法,有样学样,把土豆切对半,在剖面上轻轻洒了几粒盐花,一股似有若无、说不上来是什么的香气自盘中冉冉浮起(后来才晓得,那叫紫罗兰香,据说是不列塔尼盐之花的特色),我把土豆块叉进嘴里,哇,那盐的滋味难以形容,绝不像一般细盐就只有咸味,复杂多了,也丰富多了,甚至有点……“甘美”。听来很怪,但这却是当时浮现我心头的两个字。
  回家以后,努力翻书查资料方得知,盐花是盐池内的海水经日晒与东风吹拂后,自动浮起的第一道半透明天然结晶,其中氯化钠的纯度并不高,反而含有较多其他矿物质,这使得盐花不致独沽“咸”味,而结合了甘、苦、辛、酸等味,形成多重而美妙的味觉享受。
  那天在朋友家,我们还吃到了烤牛排佐清蒸意大利青瓜,通通是简单烹调,上桌后才洒盐花,说实话,每道菜都不需要多么高明的厨艺,可是盐花之美却让家常朴实的菜色,化为人间美味。比起一般的盐,盐花是贵了点,但我觉得它贵得有理,贵得值得。
  吃过那一顿“盐花大餐”后,我也爱上了盐花。从前我并不特别爱吃白煮蛋,老觉得味道太单调,如今每周日早午餐却最爱吃煮蛋佐盐花,不,应该说是盐花佐鸡蛋,因为盐在这道菜里是主角,蛋不过是烘托盐花美味的配角而己。
  要注意的是,盐花一如大牌女伶,娇贵脆弱。它仅适合洒在已上桌的温热菜肴表面,却不宜在烹调阶段就加进锅中,高温只会让盐花失去香气和美味,从凤凰变回麻雀。
  韩良忆
  住在欧洲的台湾美食旅游作家,著有《在欧洲,逛市集》。
其他文献
士兵和情郎,两者都要守夜,都要以硬硬的地板作床,都有值守的任务,只是地点略有不同:一个在情妇的门口,另一个在将军的帐外.rn士兵不得不走的行军之路是多么使人疲乏啊!情郎也
做印度飞饼的厨师要有足够的游戏精神.我见过最有趣的厨师就是这样的:微胖,唇上留有浓密的胡子,手背上的汗毛清晰可见.捏面团时,一边哼着恒河边的家乡小调,一边颤动全身的肌
朋友从美国回来,我径直带着她来到北京赫赫有名的清真老字号,落座之后,叫上服务生,说:“先来两碗羊肉汤.”rn朋友惊得一愣,夏天还要喝羊肉汤,不上火么?rn多数人以为夏季吃羊
去亲朋家做客,若见一道菜大众家常,多半是小姑娘自己初学羹汤的试验品;如果满桌菜风骨倜傥、风味豪爽,那多半是手艺好的爸爸或妈妈露了一手.色调温润、味道最淡、成色最厚的,
期刊
我最喜欢的一种西瓜吃法,也是最具有食补功效的,就是西瓜盅.其做法如下:rn将西瓜顶部大约六分之一的部分切下,挖去红瓤.把童子鸡洗净切块,放进西瓜盅里.再加入拍扁的老姜一块
外国人见到元宵又软又粘,中间有液态的馅,还以为馅是用注射器打进去的.当然也不能因此就嘲笑外国人,我们同样也不明白甜甜圈是怎么做出来的.rn做炸苹果圈需要选择外形好看的
多年以前,有营养专家提出不要空腹喝牛奶.那是因为当时国人很少有喝牛奶的机会,一旦断了母乳,一般就很少再有机会摄入奶制品,偶尔喝了牛奶,肚子会咕咕作响,又痛又胀,还伴有腹
中国的语言艺术丰富,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烹小鲜如治大国”的说法.且不言“治大国”的道理,以“烹小鲜”而论,一是要取材得当,二是要运用自如,三是要调味和谐,浓淡相宜,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