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得性无助心理会让双差生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做为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双差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克服习得性无助心理,并培养数学情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美,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中学双差生;习得性无助;数学情感;对策
基金项目: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资助(YC2011—S095)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对自认为难以克服的困难所表现出来的缺乏信心、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1967年做了一个实验,他先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因无法逃脱,而多次遭到痛苦的电击,几次试验后发现,即使改变实验条件,狗可以轻松躲开电击,逃出笼子,却发现狗不但不逃,反而蜂音器一响,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放弃了逃避痛苦的努力,毫不反抗地忍受电击。后来的实验证明,这种习得性无助感也会在人身上发生,成绩差、思想纪律差的中学生很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把研究学生的心理反映,运用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提高教学效率,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1]。
一、中学双差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成因
(一)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手段
由于中学数学课堂评价还没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数学课堂评价的方式方法也没有形成一定的模式。数学教师仅仅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尝试该如何进行课堂评价。这些未经论证的经验和方法由于零散、不系统而显得缺乏科学性。特别是目前很多学校的只注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评价,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忽视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评价。而教师的忽视无疑会给本来就自卑的双差生带来挫折心理体验,加上高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引导,双差生很容易因为一次或几次失败的考试而对数学产生消极的情感,认为自己天生就学不好数学,从而自暴自弃,导致习得性无助。
(二)师生间缺乏情感的交流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包括课上的沟通交流及课后的情感交流。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是教师上课,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方式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课后中学生都忙于学习,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老师,而下班辅导的时候数学老师是一对多的方式,所以双差生很难有机会和数学老师有情感上的交流。而双差生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鼓励,有时候甚至采用一些偏激的方式来引起老师的注意。
(三)双差生对失败不合理的归因
归因不同会引起一个人不同的心理变化,进而会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对数学产生习得性无助,很多时候是因为双差生的不合理归因造成的,一但遭遇失败,双差生有可能会将原因归结于自己的能力问题,这将增加他们的羞愧感,并觉得自己以后仍将失败,如果他们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为测验太难,则会减少羞愧感,但期望下次还将是失败的结果,久而久之,他们会缺乏动力。
二、中学双差生数学情感培养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材是教学之本,高中新教材的突出优点是课本里有大量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充分展示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魅力,挖掘知识本身的情感因素,是形成学生积极稳定情感的关键。教材不仅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依据,也是学生情感活动的依据,新教材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二)在数学教学中抓住双差生的特点,培养数学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双差生对直观性的知识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和热情,利用这一认识特点,抓住知识的规律,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样,但同样值得数学老师重视。重视双差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情感,才能使他们热爱数学。数学情感能改变他们对数学错误的认识,建立新的认知。
案例1:学生A,男,高一学生。对数学很反感,很少听讲,上课喜欢讲话,几乎每次考试都倒数。有一次上课老师提了个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找一下你所见过的异面直线”,他能很快的回答,并且找到了很有代表性的答案,老师及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课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笑着对他说:“A同学,你今天的表现真好,你今天走出了第一步,很多人因为不敢走出第一步而失败,你做得很好,明天你还会回答我的问题吗?老师期待你明天的回答。”他笑着离开了办公室。第二天,老师特意提了一个简单的内容,他小声的回答了,此时老师大声地说:“A同学,你的想法很好,麻烦你再给我们讲一下,好吗?”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三)赋予课堂情感,让双差生敢于表现自我
一节用心备好但没赋之情感的课犹如平静的湖面,不能激起任何涟漪,而一节富有激情,情感非富的课会吸引双差生的注意力,听课成为他们很享受的一顿大餐。数学教师可以采用设计数学问题注重分层次、动用现代化教学工具、运用各种教学语言等方式组织双差生对问题开展讨论,让他们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质疑。及时肯定学生点滴进步和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就能有效地让双差生表现自我。
案例2:B同学、C同学,两人关系很铁,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一起出去上网打游戏,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在讲话就是在睡觉,班主任屡次找他们谈话都没有效果。有次上奇偶函数图象时,老师让他们俩上台操作电脑,各取一组偶函数的例子,利用几何画把这些偶函数的图象画出来,由于这两位同学电脑水平不错,虽然在画的过程当中有些吃力,但经过老师的启发,他们还是顺利完成了任务,他们露出了自豪的表情。
(四)数学教师增加情感投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数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所以密切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的情感投入主要是指对学生的爱,具体的表现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鼓励、信任和希望,充分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要求,使他们尽可能地展示自己学习数学的聪明才智,在数学知识的天地里驰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交流、合作的基础,教学注重教与学,其中教与学产生的基础是教给学很深的感染力,学就会给教带来很大的动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做学生生活上的朋友,学习中的伙伴。
案例3:D同学,C班里的双差生,刚开学几天,他主动来找老师,他说:“老师,你说希望我们能主动来找你聊聊天,我以前数学不好,可不可以学好呢?我很想跟你学好数学。”老师为他这种精神感动,老师坚定的说道:“你一定行的,我们一起努力。”从那以后,老师每次上完课都会跟他交流,晚自修的时候,老师经常和他商讨当天的数学问题,并且关心他最近的生活情况。在这位同学的带动下,同学们都很积极跟老师聊天,谈谈想法,说说生活。全班的数学热情很高,数学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提高,同学们的热情带给老师带来很大的动力。
双差生这个概念并不令人陌生,他们存在于每个学校,许多课堂,他们是一直在被老师忽视的角落。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师关注这些角落,这样,学校才会成为双差生学习的乐园,而不是玩耍的乐园。相信只有双差生的学习成绩好起来,遵守学校纪律,提高学校学习的氛围,才能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秀芹 曹国梅.基于学生心理的数学学习情感探究.教学与管理.2007.
[2]徐全开 俞剑波.情感教育原理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
作者简介:
吴四德(1986-),男,广东韶关人,中学二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数学教育研究。
关键词:中学双差生;习得性无助;数学情感;对策
基金项目: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资助(YC2011—S095)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对自认为难以克服的困难所表现出来的缺乏信心、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1967年做了一个实验,他先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因无法逃脱,而多次遭到痛苦的电击,几次试验后发现,即使改变实验条件,狗可以轻松躲开电击,逃出笼子,却发现狗不但不逃,反而蜂音器一响,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放弃了逃避痛苦的努力,毫不反抗地忍受电击。后来的实验证明,这种习得性无助感也会在人身上发生,成绩差、思想纪律差的中学生很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把研究学生的心理反映,运用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提高教学效率,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1]。
一、中学双差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成因
(一)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手段
由于中学数学课堂评价还没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数学课堂评价的方式方法也没有形成一定的模式。数学教师仅仅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尝试该如何进行课堂评价。这些未经论证的经验和方法由于零散、不系统而显得缺乏科学性。特别是目前很多学校的只注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评价,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忽视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评价。而教师的忽视无疑会给本来就自卑的双差生带来挫折心理体验,加上高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引导,双差生很容易因为一次或几次失败的考试而对数学产生消极的情感,认为自己天生就学不好数学,从而自暴自弃,导致习得性无助。
(二)师生间缺乏情感的交流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包括课上的沟通交流及课后的情感交流。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是教师上课,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方式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课后中学生都忙于学习,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老师,而下班辅导的时候数学老师是一对多的方式,所以双差生很难有机会和数学老师有情感上的交流。而双差生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鼓励,有时候甚至采用一些偏激的方式来引起老师的注意。
(三)双差生对失败不合理的归因
归因不同会引起一个人不同的心理变化,进而会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对数学产生习得性无助,很多时候是因为双差生的不合理归因造成的,一但遭遇失败,双差生有可能会将原因归结于自己的能力问题,这将增加他们的羞愧感,并觉得自己以后仍将失败,如果他们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为测验太难,则会减少羞愧感,但期望下次还将是失败的结果,久而久之,他们会缺乏动力。
二、中学双差生数学情感培养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材是教学之本,高中新教材的突出优点是课本里有大量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充分展示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魅力,挖掘知识本身的情感因素,是形成学生积极稳定情感的关键。教材不仅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依据,也是学生情感活动的依据,新教材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二)在数学教学中抓住双差生的特点,培养数学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双差生对直观性的知识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和热情,利用这一认识特点,抓住知识的规律,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样,但同样值得数学老师重视。重视双差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情感,才能使他们热爱数学。数学情感能改变他们对数学错误的认识,建立新的认知。
案例1:学生A,男,高一学生。对数学很反感,很少听讲,上课喜欢讲话,几乎每次考试都倒数。有一次上课老师提了个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找一下你所见过的异面直线”,他能很快的回答,并且找到了很有代表性的答案,老师及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课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笑着对他说:“A同学,你今天的表现真好,你今天走出了第一步,很多人因为不敢走出第一步而失败,你做得很好,明天你还会回答我的问题吗?老师期待你明天的回答。”他笑着离开了办公室。第二天,老师特意提了一个简单的内容,他小声的回答了,此时老师大声地说:“A同学,你的想法很好,麻烦你再给我们讲一下,好吗?”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三)赋予课堂情感,让双差生敢于表现自我
一节用心备好但没赋之情感的课犹如平静的湖面,不能激起任何涟漪,而一节富有激情,情感非富的课会吸引双差生的注意力,听课成为他们很享受的一顿大餐。数学教师可以采用设计数学问题注重分层次、动用现代化教学工具、运用各种教学语言等方式组织双差生对问题开展讨论,让他们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质疑。及时肯定学生点滴进步和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就能有效地让双差生表现自我。
案例2:B同学、C同学,两人关系很铁,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一起出去上网打游戏,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在讲话就是在睡觉,班主任屡次找他们谈话都没有效果。有次上奇偶函数图象时,老师让他们俩上台操作电脑,各取一组偶函数的例子,利用几何画把这些偶函数的图象画出来,由于这两位同学电脑水平不错,虽然在画的过程当中有些吃力,但经过老师的启发,他们还是顺利完成了任务,他们露出了自豪的表情。
(四)数学教师增加情感投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数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所以密切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的情感投入主要是指对学生的爱,具体的表现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鼓励、信任和希望,充分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要求,使他们尽可能地展示自己学习数学的聪明才智,在数学知识的天地里驰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交流、合作的基础,教学注重教与学,其中教与学产生的基础是教给学很深的感染力,学就会给教带来很大的动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做学生生活上的朋友,学习中的伙伴。
案例3:D同学,C班里的双差生,刚开学几天,他主动来找老师,他说:“老师,你说希望我们能主动来找你聊聊天,我以前数学不好,可不可以学好呢?我很想跟你学好数学。”老师为他这种精神感动,老师坚定的说道:“你一定行的,我们一起努力。”从那以后,老师每次上完课都会跟他交流,晚自修的时候,老师经常和他商讨当天的数学问题,并且关心他最近的生活情况。在这位同学的带动下,同学们都很积极跟老师聊天,谈谈想法,说说生活。全班的数学热情很高,数学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提高,同学们的热情带给老师带来很大的动力。
双差生这个概念并不令人陌生,他们存在于每个学校,许多课堂,他们是一直在被老师忽视的角落。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师关注这些角落,这样,学校才会成为双差生学习的乐园,而不是玩耍的乐园。相信只有双差生的学习成绩好起来,遵守学校纪律,提高学校学习的氛围,才能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秀芹 曹国梅.基于学生心理的数学学习情感探究.教学与管理.2007.
[2]徐全开 俞剑波.情感教育原理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
作者简介:
吴四德(1986-),男,广东韶关人,中学二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数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