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隐逸文化的意义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c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可否认,隐逸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无论是哪一套中学语文教材都选入了一些隐逸诗文。隐逸诗文就是隐逸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主要呈现方式。比如苏轼的《方山子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篇目。
  中国的文化一直是以儒家入世思想为主,隐逸文化与此相比,是非主流的,甚至会显得有点消极避世的味道。不过,从当前各套教材都选入了一些隐逸诗文来看,隐逸文化到今天一直被颂扬,自然有它独特的意义。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隐逸文化分析
  接下来我们就以高中教材中选入的几篇隐逸诗文为例,分析隐逸文化。
  (一)《归园田居(其一)》:
  隐士形象:陶渊明——厌倦官场,喜爱田园的自由。
  隐居原因:爱自由的性情使然。开篇就点明“性本爱丘山”。这里的“丘山”,当然不只是指田园自然风光,更主要的是指自由随性的生活状态。
  隐居的意义:于他自己而言,摆脱羁绊,回归自我,使生活惬意,还生命自由。于他人及后世而言,陶渊明的归隐成为了某种象征生命自由、和谐、坚守自我等思想内涵的文化符号。
  (二)《赤壁赋》:
  隐士形象:苏轼——畅游美景的游人、感悟生命的哲学家。
  隐居原因:被贬谪,排遣苦闷。他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从人生的巅峰坠入低谷,甚至差点丢了性命。最后被贬谪到了写这篇散文时的地方——黄州。
  隐居的意义:发现自然的大美,参透人生得失,领悟生命的意义。
  他在这篇文章的开头从多个角度——风、月、水——生动地描绘出赤壁下月夜的清幽与静谧,突出了江面的苍茫与辽阔。在这篇文章中,他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思考生命意义上。他巧妙地利用“客”与“苏子”的对话,进行了一番深入地思考。其实,散文中的“客”也是苏轼自己,那么两人的对话就是苏轼两个自我的争论。出世与入世、功名与自由、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等这样的两难话题,都被抛到了这个失意的文人面前。而苏轼也没有辜负那个夜晚大自然的馈赠,他从明月与江水中参透了人生得失,领悟了生命意义。
  (三)《方山子传》:
  隐士形象:方山子——看破世俗,回归简朴。
  隐居原因:个人意志受阻。方山子始终未被重用。不过,他不被重用和一般人的仕途不顺略有不同。方山子对于仕途要求更高,不只是要有官可做,还要通过他自己认可的方式走上仕途。他文武兼备,心怀满腔热忱,立志为国分忧,宋统治者却不予理采,皆以“不遇”相待。他选择归隐,并非因为穷得无以为生或不得为官。恰恰相反,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且“园宅壮丽,与公侯等”。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完全摒弃了这些荣华富贵,捐弃功名利禄,决然远离尘嚣,走近山林,自愿过起艰苦的隐居生活。
  隐居意义:远离俗世纷扰,坚守自我。方山子隐居更令人敬佩。当很多人都看重仕途的结果时,唯独他在乎的是仕途的过程正义。而且这个“正义”还是他个人定义的,与他人和世俗无关。这需要何等的清醒与定力!
  (四)《山园小梅·其一》:
  隐士形象:林逋——幽独清高、自甘淡泊。
  隐居原因:天性孤高、恬淡。林逋终生不仕不娶,人称“梅妻鹤子”。林逋生性孤高,喜欢恬淡,不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之间,后来隐居杭州西湖。
  隐居意义:借梅花表达他高洁的品格,梅花成为他精神的寄托。此诗开篇就把梅花和“众芳”比较,高度肯定梅花具有独一无二的美,表达对其由衷地赞叹。接着用“疏影”和“横斜”两句具体写尽了梅花所特有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之美。第三联,诗人更是别出心裁,用“禽”与“蝶”对梅花的喜爱,衬托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之乐。由此可见,他笔下的梅花已经化为他人格的写照,也是他幽居时的精神寄托。
  二、隐逸文化的意义
  从以上几篇隐逸诗文中的隐逸文化的分析,不难看出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
  首先从隐逸文化在古代社会中的意义来看:
  (一)于那些选择隐居的人而言,隐逸文化是他们心靈的归宿。他们或者在这里可以疗伤,得以慰藉;或者坚守节操,保持自我。于他们而言,隐居是在困境中的一种优雅的转身,体面的退出。
  (二)于当时的思想价值观念而言,它冲击了中国几千年正统思想和官本位的价值观,修正了直到今天还笼罩住每一个人心中只有读书做官才能实现人生最高价值的观念。
  (四)于当时的社会风气而言,隐逸文化促使了人的觉醒,促进了独立特行、自我思考,不盲从的观念的盛行。
  那么隐逸文化放到今天,他的意义有没有失效呢?当然不是。
  (一)困境是人类的永恒的母题,今天的我们依然会面临种种困境。隐逸文化中的这种独处和平静的心绪依然是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一剂良药。隐逸文化强调以和为贵、不争不抢、淡泊名利。在当今社会,对人、对事,都需要有这样的一颗平常心。面对工作,有了这样的平常心,我们就会临危不乱。
  (二)当下生活方式的多元与物质的空前繁荣更需要我们具备独立思考、冷静平和的品质。这些品质也是隐逸文化的一大特点。隐逸文化倡导的物质的简约与精神的丰富,恰好可以治愈当下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之病。
  (三)面对如今的全球化现状,隐逸文化对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的塑造作用尤为重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讲究“以和为贵”,隐逸文化中的精神特质正好指向这一点。隐逸文化中“清谈”、“清辩”所传递的平等、自由交流的思想至今受用。
  可见,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今天,隐逸文化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也希望一线教师能重新认识隐逸文化的重要意义。同时能调动教学智慧,优化隐逸文学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的原点【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2.
  【2】孙适民.中国隐逸文化【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5.
  作者简介:白凤英(1980-),女,蒙古族, 辽宁人,文学学士,任职于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属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
其他文献
摘要:《后浪》这则广告尽管是在“五四”青年节前夕发布,但是宣称“献给新一代的演讲”最后却成了献给“新一代中的一类人”的演讲,随即引起较大争议。察看该视频一组组符号性的镜头,争议原因渐趋明了,视频“同化”了大多数的“非后浪”,他们一方面和“后浪”有着显著的阶级差异,另一方面又同“后浪”一样,和以视频演讲者为代表的老一代人之间有着明显的代际冲突。  关键词:后浪;自由选择;代际冲突;阶级差异  一《后
期刊
摘要:长沙走马楼吴简中的名刺简中的私学在学术界争议颇多,名刺中的私学性质定义也是争议的重点之一,私学弟子应该与魏晋的察举制度联系起来考察,私学弟子是举荐为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走马楼;名刺;私学弟子  在走马楼三国吴简公布的第一批材料中,有一批私学的材料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与讨论,关于私学的性质是众说纷纭,至今尚无统一意见。胡平生先生认为私学即私学生,享受着复除官役或减免租税的优待,私学可以通
期刊
摘要:群文阅读和读写结合都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也是在课程改革下不断被应用的新兴教学方法。群文阅读主要是将具有某种相同特征的多篇阅读材料汇总进行统一阅读的教学方法,读写结合主要是将阅读和写作二者进行统一教学,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学习到更多的写作技巧,也通过写作来促进对阅读的深度理解。将读写结合运用到群文阅读教学中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群文阅读的小学
期刊
摘要:《姜子牙》的热映又掀起了一股国漫热潮,作为专注于传统文化的国漫,《姜子牙》在立意方面输入了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兼容道家,儒家与墨家思想,将古朴传统的哲学融于环环相扣的情节之中。利用传统中国符号为外显,内埋中国传统的普世价值观,在光与影的变化之间,唤起观影者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姜子牙;道学符号;阴阳:大同;侠义;  中国的哲学体系绵延千年,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以强有力的姿态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思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戏剧影视创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下,戏剧影视的发展方向正向着创新化和多样化前进。要想更加适应我国现在的市场经济需求,就要对戏剧影视的创作方式进行改革,通过对新媒体发展的研究,充分的提升戏剧影视创作的创新性,提高戏剧影视创作的水平和质量,推动戏剧影视行业的发展。新媒体时代观众的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消费者,现在的
期刊
摘要:教师应在高中体育课堂中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是我国教育领域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具体表现。在该理念的引领下,教师要能够充分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理念,通过创新多种教学策略,坚持生本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还可借助信息技术呈现体育动作;优化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养成锻炼习惯;组织体育竞赛,培育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  关键词:核心素养视角;高中体育;有效课堂;构建研究  1高中体育科目的核心素养要素分析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新时代的不断发展,影视文学作品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为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然,人民观看影视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而且更能够从其中形成对社会、国家以及他人的认知观念。因此,影视文学作品具有构建国家形象的作用,那么如何依赖这些影视文学作品,提升国家形象,促进人民的民族荣誉感、自豪感,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内容。基于此,本文首先概述了新时代影视文学作品的发展情况,接着
期刊
摘要: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四史知识,推动四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要鼓励创作四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精心组织四史主题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发挥互联网在四史宣传中的重要作用。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人才培养的标准的不断提高,加强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开发和培养,成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立足点。舞蹈作为展示身体艺术的方式,以其优雅的舞蹈姿态、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群众性,受到了高校大学生的青睐。。舞蹈教育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核心素养作为优秀大学生的标杆来发展,从价值观、意识形态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系统素质综合发展过程,是促进身心发展
期刊
摘要: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本文旨在更进一步地认识习作单元。在此基础上,探讨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习作单元 教学策略  一、特殊单元,特别之处  部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专门的习作单元,强化习作能力的培养,丰富了语文教材单元组元的形式,是教科書编撰史上的一个创举。  部编版教材中习作内容的编排程序列化,旨在使学生的习作能力螺旋上升。就第二学段“记事”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