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本视角论高校体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n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0-040-02
  摘 要 体育是人类自己创设的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自身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在体育运动中,强调彰显人的个性精神、体能体魄、自由意识及身心健康,在体育运动中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怀、人文精神。高校学生展开体育课程学习就是在充分个人的人文观念及人文修养。
  关键词:人本视角;高校体育;建构理论体系
  高校是培养社会需要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教育界对高校的教育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将人文精神渗透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之中,尽快改变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是教育界对高校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本文分析了高校体育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探讨了当代高校中缺失人本化的表现及原因,依据原因提出构建人本化体育理论体系的策略。
  一、我国高校体育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人本化体育理论体系的萌芽阶段
  民国初期,我国的体育事业比较落后,社会的不稳定导致高校的体育理论研究体系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积极引用了苏联的体育理论,并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形成了苏联式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与完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体育学家开始编写体育理论教材,主要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教材,在教材编写中还注重划分教育阶段,尊重教学差异。体育理论体系具有较多的类别,本文主要讲述的是体育理论系别中的人本化体育理论体系。体育理论体系形成于建新国后的的15年内,这个时期的体育理论开始注重个体的身体差异,依据学生的学龄及身体素质来安排与之相适应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时,体育理论研究也在探讨人民大众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人本化的高校体育理论事业处于发展的初期,没有完整的发展体系,也没有较为科学的体育训练方式,虽然初期的人本化体育理论存在太多的谬误,实践性也较差,但总的来说,人本化的体育理论体系为我国体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人本化体育理论体系的缺失阶段
  随着20世纪60年代,国家工业经济的发展与建设,人文观念开始走向弱化。作为刚刚发展起来的人本化体育理论体系,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其发展和进步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政治、文化领域的混乱,导致这时期出版的体育教材中携带着较为浓重的政治韵味。在体育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政治色彩,对发展学生人本化的观念没有太大的作用,体育教材中的人本化思想减少了许多使得高校体育迷失了体育教育的本质。这段时期的政治体制对高校体育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人本化的体育理论以政治性与抑制性为主要特征,人本思想服务于国家政治,使得人本体育理论体系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反而失去了发展的土壤。
  (三)人本化体育理论体系的改进阶段
  1978年之后,国家的政治、文化、教育体系开始逐步走向正常,纠正了文革期间的错误,将经济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目标,人本化的思想观念也逐步恢复。体育教材的编写也得到了一定发展,体育学者在教材发展和恢复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延伸和修订,丰富了我国体育理论体系。在80年代初期,体育学校所使用的体育教材出现了分科的趋势,教材中注重了人体差异,还阐述了体育兴趣、意识等内容。体育理论体系逐步开始走向完善和发展,体育医疗、体育心理、体育护理的理论研究也逐步得到了发展。在新时期教育理念的倡导下,高校体育事业中的人本化观念开始不断向前发展,逐步走向系统化、完整化、科学化。高校的体育理论研究也出现多元化现象,体育教材、体育成果不断地发展和丰富。
  二、高校体育人本化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一)高校体育人本化缺失的表现
  首先表现在体育教学思想中人本化观念的缺失。20世纪体育事业的发展观念是加强国民体育锻炼,强化民众的身体素质,以便其能更好的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在体育发展观念中掺杂着政治性、军事性,高校的体育事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体育事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都未能将人本化思想充分地融入在体育教学中,严重缺乏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20世纪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对国家、社会的服务,忽视了体育自身的价值意义。过于推崇体育运动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导致其缺失人本化意识,高校的体育事业逐步偏离了发展轨道。
  其次,高校的体育项目在设计的时候没有结合学生的发展特征,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没有有效地将体育教学意义展现出来。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比较模糊,学生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使得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知识严重脱节。高校学生的体育学习没能得到有效的扩张,学生个人的学习目标与高校的培育目标不相符。
  (二)高校体育人本化缺失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主义理性发展观念制约了人本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在60年代具有很大的影响,人们的思维集中在促进国家发展、改善生活水平上,造成人文精神、人文观念走向沦陷。高校将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最大的教育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尽量要贴近社会主义发展观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其次是高校体育理论体系发展不够完善。建国之后,我国体育事业沿用苏联的教育模式,没有创新属于自己的体育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事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人们的功利观念阻碍了体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使得体育事业始终没能发展人本化思想。
  三、构建高校体育人本化理论体系的策略
  (一)高校要积极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将人本体育观作为教学目标
  构建高校体育理论体系的前提就是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将人本体育教学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心。高校要大力提倡人本精神和人文情怀,确定人文精神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提高对人本化思想的认识。高校的体育理论体系要注重纠正人们的体育思想观念,运用正确的思想解释体育教学中人本化的意义,构建科学的体育理论。体育教学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高校的体育理论体系要积极引导人们树立人文体育观,从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出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发展观,明确教学目标,促进高校体育理论体系得到有效发展。
  (二)在体育教学内容上要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
  高校在构建科学的人文体育观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体育教学要积极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在一起,探索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价值和生存意义。构建科学的高校体育理论体系就要将价值性与人文性有效的体现出来,如果只突出科学性就会造成人文性的缺失;如果只突出人文性就会造成高校体育事业得不到正常的发展。想要构建人本化的体育教学体系就要将人文性与科学性平等的结合在一起,有效的融合将会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高校体育理论体系要积极丰富体育理论知识,扩大体育研究领域,促使其可以将理论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
  四、结语
  体育中蕴含着对人文精神追求的价值,站在人本化的视角构建高校体育理论体系旨在突出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积极构建人本化的体育理论体系是对大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也是地生命本位的延伸。高校的体育工作者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天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开发与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2012(09).
  [2] 贾鹏.素质教育背景下构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体系之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12(04).
  [3] 赵克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普通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J].科技视界.2012(28).
  [4] 李雨樽.大众化后期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破”与“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01).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0-040-01  摘 要 武术是一种传统文化,其可以帮助习武者强身健体,锻炼习武者的意志,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近年来,武术教育已逐渐渗透部分高职院校,成为教育中的一部分,但部分高职院校仅将其作为一种体育项目,忽视了对武术教育文化性的思考,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对此,本文就关于武术教育文化性的思考进行一些探究
为探讨缩节胺(Dimethylpiperidinium choride,DPC)类调节剂对长江流域棉区麦(油)后直播棉株型结构的影响,于2011-2012年在安徽东至与湖北石首、荆州调查了“棉太金”处理下短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0-040-01  摘 要 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迅速开展。但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运动损伤则成为体育运动伤害。本课题旨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训练和比赛出现的运动损伤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有效的措施,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0-040-01  摘 要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视频、微博、论坛等越来越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网络传播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网络传播对体育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传播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如何利用网络传播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体育文化发展?文章通过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体育文化发展正面与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0-040-01  摘 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元素”顾名思义则代表本民族的发展特性。体育舞蹈表演舞融入“中国元素”,对体育舞蹈表演舞而言具有一定优势。具体细分,“中国元素”可以渗透到体育舞蹈表演舞的创作、编排之中,展现出启发、引导价值。笔者在此对“中国元素”融入到体育舞蹈表演舞之中,提出“中国元素”表现出的优势,提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0-040-02  摘 要 通过高职院校体育文化与企业体育文化的有效融合研究,不仅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同时让企业体育文化成为学生学习的而且能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条例》的贯彻实施。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体育文化 企业体育文化  一、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目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0-040-01  摘 要 本文就晚清民国时期(1840-1949)这段时期流行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影响进行梳理,以期对现代学校体育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 体育思想 学校体育 影响  体育思想是历史影响的产物,它是人们对于体育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对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晚清时期,由于内忧外患的影响,使得清政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0-040-01  摘 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当代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新时期,现代教育被赋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的时代之下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仍存在部分问题制约其发展,因此,相关研究人员要加强对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反思,并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