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工程的历史价值及现代启示r——从其对成都平原农业的影响说起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lab_wal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江堰为成都平原的大规模稻作农业形态奠定了水利基础.都江堰工程所孕育的农业文化,在当时代表世界领先的生产力水平.都江堰采取无坝引水的技术路线,其所蕴含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今天强调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以及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之下,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援藏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全面展示了援藏工作的奋斗轨迹,集中体现了援藏人员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担当尽责、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将援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深入理解援藏精神的思想内涵,探究援藏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从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教育等层面推进援藏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对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在人类文明变迁的历史长河中,物质证据总是证明民族国家文明程度的第一材料.中华文明的智慧和基因从其造物对象和形式中显现其精神与信仰,并随“物质”和“精神”而显性和隐性地积淀为文化的原型存在,造物设计承担着显性的文化传播客体功能,造物同时也承载着造物主体的隐性意识形态传播作用.从华夏众多的历史遗址选址定位中可见,方国、邦国聚落传递其规划设计的能力;从祭祀器物形态中可知,“以器载道”化约出社会伦理关系.造型内涵、审美技术与精神指向三者之间的持续循环构成了华夏造物文化的完整体系.当“造物(设计)”与“物化”之间完
《山海经·中山经》所说的女几山,即《大荒北经》说的章山、章尾山,亦即《南山经》说的汸水所出的箕尾山,也是《玉篇》说的“汸水,出箕山”.山名虽异,但都是今之九顶山.
相比于ISDS和ADR,争端预防具有事前防御优势,更利于维护投资者与国家的长久关系.巴西通过签订《合作与便利化投资协定》为投资争端预防提供了双边层面的独特方案——围绕监察员和联合委员会对争端进行二级预防,同时不再规定投资者与国家间争端解决,只设置国家间仲裁以解决国家间的争端.该范式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维护国家规制权,但存在弱化私人投资者的独立地位、争端应对模式单一且实际效果未知等局限.我国与巴西在争端预防上存在需求共性,可借鉴巴西争端预防范式,在明确保留ISDS的基础上将争端预防作为前置程序,参考监察员设
我出生在南充顺庆区乡下,母亲是绵阳盐亭县人.在我还未发蒙之前,她就经常给我灌输一些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她虽然没读过书,可也从前辈那里学到了好些可贵的知识,转而用以督促下一代行端向好.其中谆谆训诫我的,就有《十蠢谣》.
期刊
与四川东北部的“渝水”有关者有三:流江、渠江、嘉陵江.发源于阆中的流江有“渝水”之名,注入渠江,再注入嘉陵江.从文献资料方面考查,流经阆中的嘉陵江不仅被称为“阆水”,也被称为“渝水”.就文献资料的先后论,从巴人的起源看,与“渝水”关系的密切程度,阆中远超渠县.因为有了嘉陵江,才有了阆中这座闻名于世的历史文化古城.重庆虽被称为“渝州”,但“渝”字与重庆的缘分还是浅了一些.到了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因渝人赵谂叛诛事,朝廷认为“渝”字的本义有“变”之意,遂改渝州为恭州.
《历史的天使》是黎巴嫩裔美国作家拉比·阿拉梅丁的最新小说,以其表现手法奇特和思想主题深刻而受到西方读者的欢迎.该小说叙述了少数族裔主人公从中东到美国的三段特殊文化“窄道”之旅——“妓院文化启蒙”,“同性恋文化体验”,“异教文化选择”.主人公的经历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文化霸权和美国白人文化霸权的统治性以及少数族裔文化身份与命运之路的边缘性.
近年来,全球金融科技蓬勃发展,金融科技企业并购热情持续高涨,金融科技领域并购市场尤为活跃.以2015-2017年我国金融科技上市企业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并购绩效进行测算,实证考察了并购的交易特征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金融企业为主并方开展并购活动对并购绩效有正向作用;多元化并购与并购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单一的股权支付类型与并购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历史时期成渝作为巴蜀乃至西南地区最为重要的双子城市互动不断.整体而言,宋末以前成渝互动以成都为中心,此后重庆逐渐崛起并成为成渝互动的中心,并在抗战时达到历史时期以来的最高地位;承平日久时成都是成渝互动的中心,而王朝更迭之际重庆则成为成渝互动的中心.历史时期成渝互动路径长期以水路为主、陆路为辅,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成渝铁路等陆路修建,成渝互动的路径开始扭转为陆路为主、水路为辅.历史时期成渝互动的中心、路径在不断变化,但长期以来未有专门研究对此进行系统探讨,因而有加强研究的必要.
曹操、刘备争夺汉中时,张鲁在面临可降曹亦可降刘时,断然弃刘而归曹,并且说出“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样的话.这是因为他认为降曹是降于朝廷;是因为他有善心,推行信义,对入蜀后行欺诈、放纵掠夺的刘备极为反感;是因为他雄据巴、汉三十年,有治绩,对起兵二十多年间四处败逃、寄人篱下的刘备瞧不起.可以说这是刘备一生中遭到的一次最严重的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