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更深处探析

来源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ajxha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郑振铎的《猫》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学术界关于它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本文借鉴以往的学术研究,从文体属性、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三个角度对《猫》进行文本解读,以期从文本的更深处挖掘这篇文章的核心教学价值。
  关键词:郑振铎;猫;文本解读
  郑振铎的《猫》是一篇非常经典的课文,不论是在思想感情,还是在内容、写作手法上,这篇课文都是非常值得教学的好范文。本文将从文章的文体属性、主题思想以及艺术特色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这篇文章。
  一、文体属性
  对于“《猫》的文体是什么”这一问题,历来都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散文,有人则认为是小说。从文章的出处来看,《猫》收录在郑振铎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中,且被放在了第一篇的位置。作者在书的《自序》中谈到:“他们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决不是旧事的纪实。”郑振铎的儿子郑尔康在《石榴又红了——回忆我的父亲郑振铎》中也提到,他们自家养的猫也遇到过灾难:有一只被人打死了,有一只被邻居从三楼扔了下去,摔断了腿。这两件事情发生之后不久,郑振铎先生就在《家庭的故事》中写了《猫》这篇文章。这表明,这篇文章所描述的事件并不是作者的真实经历,而是在“旧事”的基础上进行了些许虚构和加工,借以传达作者的某种思想内涵。这样的话,我们就要从小说的文体去思考《猫》的教学了。
  黄厚江先生认为,《猫》这篇课文,文体的定位是如果是小说的话,文中的猫就不是作者家养的三只猫,而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文中发生的事件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作者的感情的线索串联在三只猫的事件中,在这之中表达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自我的反思。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分析三只猫不同的形象特征,体会文中的“我”对三只猫各有怎样的态度,思考作者通过构造这样的文学形象向读者传达了怎样的深刻寓意,将文章的深刻内涵简洁、有效地传达给学生。
  二、艺术特色
  (一)结构特点
  《猫》这篇文章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文章精心布局,结构完整,围绕三次养猫的经历展开,这三次经历以“猫”作为主线,以“我”的心理情感变化作为暗线。
  文章开头便总领了全文,简洁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中间的过渡句“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承上启下,“自此”承接上文,指发生了那件事以后;“好久不养猫”为下文好久之后我家再次养猫的经历做铺垫,自然地过渡到第三次养猫的情节;第三次养猫的经历过后,文章结尾“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是对开头的呼应,也总结了全文,为三次养猫的经历画上了句号。同时,作者在讲诉三只猫的故事时,用了很多带有时间标志的过渡词来串连文章前后的内容,比如“隔了几天”“有一次”“冬天的早晨”等。文章双线推进,精心布局,层次分明,过渡自然,首尾呼应,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除此之外,文章在表述中,也是详略得当的:在描写第一只猫时,作者所倾注的笔墨并不多;第二只猫则稍稍多了一些;而对于第三只猫,不管是猫的外形还是“我”和家人对其的情感态度的描述,作者倾注的笔墨都是最多的,作者的情感也是逐渐增强的:第一只猫离开时“我”的内心是有一些酸辛的感觉,;第二只猫离开时,“我”表现出了怅然、愤恨,诅骂那个偷猫的人,并且从这以后,“我”家好久都没有养过猫,说明“我们”对第二只猫的感情更深厚一点,第二只猫的遗失给“我”一家也造成了更加深刻的影响;第三只猫离开后,“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更难过的多,这个“更难过的多”表明“我”对这三只猫的感情是逐渐递进的,并在第三只猫离开时达到顶峰。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找出段落之间的过渡语句,分析文章的总体布局,逐渐过渡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语言特色
  《猫》全文语言朴素自然,但对三只猫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抓住猫的特征,用了很多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将第一只猫比作白雪球,写出它毛色像雪一样纯白,十分生动形象。写第二只猫的活泼,“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这个描写让人读上去有很强的画面感,就像一幅画。写第三只猫的外观,“毛被烧脱好几块”,性格忧郁,不爱游玩,因而不怎么讨人喜欢。这些描写都能够让我们想象出第三只猫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一个读过的人都能把三只猫的不同特征牢记在心。
  另外,在作者的这些描写中,我们能够很轻易地看出,第一只猫“白雪球似的”,第二只猫“浑身黄色”,都写出了前两只猫毛色的干净、美丽,而第三只猫却是“毛被烧脱好几块”,这一对比,更加突出了第三只猫的长相难看。同時,从“三妹”和“我”的情感来看,“我们”对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的态度都是喜爱、关注,而对第三只猫呢?是冷落、是漠视,甚至错怪,这前后的态度变化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第三只猫的可怜和不受待见。文章的语言虽然简朴,但是又很灵动,将作者真切细腻的感情展现在我们面前,深深吸引着读者。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从修辞方面来分析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描写猫的手法。同时,还要挖掘字词句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王荣生先生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中提到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与理解、感受是同步进行的,不能把它当成一个独立的阅读过程。品味文章的语言是基础,从对文章语言的品味逐渐过渡到对主题的解读才是阅读的重点。
  (三)写作手法
  文章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写作手法:
  首先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正面描写体现在作者是从神态、动作和细节来正面突出三只猫的特点,侧面描写体现在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来侧面反应出三只猫在家庭中的地位。
  其次是对比烘托,巧用伏笔的写作方法,在文章中体现在:第三只猫是一只伏在“我”家门口的可怜的流浪猫,“我们”看它“伏着不去”,不得已留养了它,而前两只猫却是“我”和家人因为喜爱从其他地方主动要来的,这之中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在猫的兴情上,第三只猫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爱游玩,与前两只猫的毛色美丽,活泼可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等。   在伏笔方面,写第一只猫的时候,以“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为下文它的得病与死亡埋下伏笔;第三只猫对鸟笼的凝视,为下文作者认定第三只猫是凶手以及第三只猫的冤死巧妙地埋下了伏笔。这些潜在的伏笔,能够让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情节联系更为紧密,也更有逻辑性。
  最后是详略得当,疏密有致。在文章中,作者对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都是略写,而对第三只猫,则倾入了更细致的描写,更长的篇幅,更多表达情感的语句。文章总体由略到详,由简到繁,写前两只猫是为了引出第三只猫的悲剧,这种写法层层深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主题思想
  《猫》的主题思想与文体属性一样,不同的学者也存在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与批判人性有关,这是一篇关于“人性批判反思”的文章。教师可以从小说文体的角度,在教学中通过重点把握文本中人物的形象,提炼出文章的主题。
  三妹在文中是“最喜欢猫”的形象出现的,但真的是这样吗?当第一只猫消瘦了,不肯吃东西后,三妹并没有表现出担心、心急,也没有带猫去看病,查明猫突然消瘦的原因,反而是期望着猫再陪她玩。由此可见在三妹的心中,猫只不过是供她娱乐的玩具罢了,不存在关心,这根本不是喜欢猫的表现。因此,三妹并不是真正的喜欢猫,她对猫的喜欢是有条件的,喜欢的是猫的漂亮、乖巧和活泼。
  文章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读完全文,我们知道,文章在后半部分达到高潮。有很多人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更难过得多”?我们可以从“我”忏悔、自责的原因入手解决这个问题。“我”忏悔的原因是“我”没有查明真相,妄下定论把第三只猫当成凶手,对它进行了残忍的棒喝,导致它最终含着冤在邻居家的屋头死去。而“更难过得多”的原因是“我”深刻认识到: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我”要负主要责任。“我”因为第三只猫样貌丑陋,性格忧郁而对它产生偏见,不查明真相,妄下定论把第三只猫当成咬死鸟凶手,拿起木棒就朝它挥过去,没多久,它便死在了邻居家的屋脊上。这是“我”的过失,并且这个过失永远也无法弥补了。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带着个人偏见、主观臆断对待第三只猫这是多么的不公平,因此我良心上过不去,感到忏悔、自责,这一点和文章的主旨有着密切的联系。
  再来看三只猫的命运:第一只猫本来生活得很欢乐,但不久大概是染上了什么疾病,最终死去;第二只猫失踪了,也许就是“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它以后的生活是怎样的,谁都无法预料;第三只猫便是被“我”冤枉驱逐,最终死在了邻居家的屋脊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三只猫尽管遭遇不同,但结局都是不幸的。作者设计这样的结局是想表达猫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非常弱小的存在,根本无法抵抗外部对它们的伤害。
  文章中的“我们”对猫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呢?三妹最爱猫,可第三只猫样貌难看,三妹对它也不怎么感兴趣。“我”对第三只猫的棒打,“妻子”对第三只猫的怒骂,陌生人顺手抱走第二只猫等等行为,都表明了人性中的自私和冷漠的一面,认为自己强大,就肆意伤害弱小者。这就是作者要批判的人性。作品中“我”对第三只猫难过、忏悔,实际上是作者对自我的反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品味郑振铎先生的语言,以及语言中透露出细腻的情感,从中去感受知识分子尊重生命的宽厚情怀,对自身不得当的行为反思。
  四、结语
  《猫》是一篇寓意深刻,深藏作者思考的文章,对《猫》的解读从文体、结构、语言、主题方面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发掘其中的关联,分析字里行间的深刻寓意,感悟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便能够对这篇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黄厚江.散文:指向心灵的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8(1).
  [2]郑振铎.家庭的故事[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1.
  [3]郑尔康.石榴又红了——回忆我的父亲郑振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朱宏艳(1996-),女,汉族,江西省赣州市人,硕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语文专业,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的瑰宝,古诗词教学,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提升审美能力,培养人文情怀;发展思辨能力,增进语言表达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都有重大意义。将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运用于古诗词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减轻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时空隔阂;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创设情境,对于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期刊
摘要:薄弱高中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高中教学起步较晚,高中教育教学的底蕴与氛围以及学生的生源质量与同一区域内的重点高中比较有一定差距的高中学校。笔者所在学校就是一所比较典型的薄弱高中。这类高中如何开展有效的教与学,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成为当前各薄弱高中都在积极思考和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本人从事中学教育三十多年,其中经历薄弱高中教学二十多年,经历了由失败到成功再到硕果累累的过程,在这些历程中思考总
期刊
摘要:民间游戏,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历经了时代的洗礼,传承至今,它已经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潜藏着人们生活态度的生活方式。本研究通过对幼儿园民间游戏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尝试性的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希望能提高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展质量,为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民间游戏;幼儿园;问题;策略  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童年的消逝》中指出,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职音乐教学的发展越来越快。音乐教育的历史很长,中职也是一个学生形成艺术修养的关键时期,让中职学生真正的接触到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音乐内涵,培育孩子健全的人格。中职很多因素妨碍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艺术教育在中职课堂上的应用,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中职;音乐;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学校里的音乐学习活动中的主要活动之一,
期刊
摘要:在高中生物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能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还能够尝试将知识灵活应用。在教学改革实行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添加相应的社会价值标准和目标等,以期实现学生的生命教育实践的完成、生命教育理念的传递,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增强其生命体验,了解生物学科价值。因此,本文从高中生物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总结了在教学中渗进生命教育的实践过程和经验,以期为其他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教学
期刊
摘要:新时期,课程改革不断进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设置核心问题,可有效引导教学,提升教学的质量。教师利用核心问题引导,让小学生能够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文章对此进行探讨,提出合理的见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问题;引领学习;思维发展  一、教师引导学生,给学生呈现出核心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一个问题的萌芽到一个问题的生成和展开的过程便是落实教学目标
期刊
摘要:汉字书法是中国独特的传统表现艺术,被誉为人们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在小学阶段抓好写字教学工作不但是对中国国粹的继承与发扬,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上都会有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学习观;姿势;方法;氛围  一 、转变观念,打牢基础  (一)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是重点  首先,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明白一件事——写字的重要性,写字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将来我们生活和工作的
期刊
摘要: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最基础性的教学,是对学生将来发展、学习影响最深的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保障。而如何开展拼音教学,提升教学效率成为了教师重点思考的话题。基于此,本文针对将趣味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希望能够达到预期的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效果,为将来语文课程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趣味教学法;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运用策略  一、利用趣味教具,开
期刊
摘要:口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是检测小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的标准之一。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升口语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努力让英语课堂上的每个孩子“说”。  关键词:口语;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水平  小学生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部分教师在口语教学时,没有将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考虑在内,不能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
期刊
摘要:高职学校开设语文教学课程,要在增强学生语感素养和表达交流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上,融入就业元素。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与其他学段的大不相同。在高职教育不断深入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深入分析高职学生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高职学生语文学习特点,坚持就业导向,增强语文教学知识的实用性。本文主要围绕目前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采取创造性、针对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