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诚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则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水平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问通常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学生学得有滋有味。那么,在课堂上怎样做到有效提问呢?
一、把握提问的尺度
1.提问要难易适度。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来设计问题,问题难度应比学生的实际水平略高一些,“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状态,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课文《揠苗助长》一文,教师可以根据课题提出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最易的——“是谁做了揠苗助长这件事?”较难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更难的——“学习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这三个问题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把桃子摘下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提问要把握教材,紧扣目标。在有限的课堂上,教师要考虑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有效果。问题的设计既不可离题太远,也不宜“旁敲侧击”,应集中、简洁,紧扣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教师的提问应依照教学目标理出明晰的思路。
3.提问要有创新延伸。创造力是素质教育中最高的能力目标,也是21世纪人才的最重要特征。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引导他们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
我曾经听过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执教的《临死的严监生》一课,当时学生品味完课文后,都被严监生的吝啬逗笑了。吉老师趁机问学生:“严监生这样吝啬,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有人要找他借钱,他会有怎样的表现?”这个问题比较新颖,既紧扣文本又有创新性,学生马上兴趣盎然,纷纷从严监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吉老师及时肯定了大家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述,不失时机地出示了原著中吴敬梓的描写,让学生又有了新的收获,明白人物描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将要结束本课教学的时候,吉老师告诉学生:虽然严监生非常吝啬,但在世界文坛上还排不到前四名。看到同学们都半信半疑,她接着问:“你们想知道世界文坛上的四大吝啬鬼是谁吗?希望大家能在课后去查找资料,然后给我们讲讲。”这个问题很好地将课堂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引导同学们进行课外拓展阅读。
教师的提问还应随时注意捕捉来自学生的信息,并进行适当追问;应注意多提鼓励性的问题,为学生营造出一个人文、宽松的语文课堂环境。
二、提问要注意技巧
教师的问题如果提得好,可以引导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行为。教师提问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既要注意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问题,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里的关键首先就是要有“科学的问题”。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对教学作出有效的调整,体现课堂重心由“教”向“学”的转移。
1.线索式提问。这种提问是从教材的思路、教学重点、学生难点出发,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关键。也就是说,通过提问,理出课文的“线索”,凸显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提醒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2.揭疑式提问。“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当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要采用揭疑式提问,促进学生思考。因为有疑问才会探究,才会刨根问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课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述谈一谈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分别是怎样的人?”这类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作出回答。这样的提问,对学生形成研读文本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分析归纳能力都非常有益。
3.转弯式提问,也叫曲问、迂回问。它问在此而意在彼,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经过一番思索才能回答。这种提问富有启发性,能吸引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教师可故意创设一个错误的问答,让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后得出正确的答案,此正是“投石击破水底天”。有一位老师执教一年级《四季》一课,在读到“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一节时,他提问:小朋友,谷穗为什么是弯弯的?学生:因为他在鞠躬啊!教师:可是,他不鞠躬时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风吹过来了。教师:可是风不吹过来时他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他成熟了。教师:对呀!谷穗弯弯是因为他成熟了。学生恍然大悟,教学顺利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4.创造式提问。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问,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如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教师问:如果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你会怎样做呢?这种提问,都是根据课文的内在因素设计的,因此必须在首先学好课文并认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切忌把教材学习丢在一边,如此就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
总之,课堂提问就是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每上一节新课,都应该给学生一个新思维的起点,一个崭新的思维方向,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于课堂,发展于课外,成熟于发现。只有当学生领悟到问题的价值时,才能自觉主动地从问题中挖掘智慧,获得发展。
(责 编 木 子)
诚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则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水平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问通常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学生学得有滋有味。那么,在课堂上怎样做到有效提问呢?
一、把握提问的尺度
1.提问要难易适度。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来设计问题,问题难度应比学生的实际水平略高一些,“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状态,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课文《揠苗助长》一文,教师可以根据课题提出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最易的——“是谁做了揠苗助长这件事?”较难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更难的——“学习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这三个问题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把桃子摘下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提问要把握教材,紧扣目标。在有限的课堂上,教师要考虑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有效果。问题的设计既不可离题太远,也不宜“旁敲侧击”,应集中、简洁,紧扣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教师的提问应依照教学目标理出明晰的思路。
3.提问要有创新延伸。创造力是素质教育中最高的能力目标,也是21世纪人才的最重要特征。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引导他们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
我曾经听过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执教的《临死的严监生》一课,当时学生品味完课文后,都被严监生的吝啬逗笑了。吉老师趁机问学生:“严监生这样吝啬,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有人要找他借钱,他会有怎样的表现?”这个问题比较新颖,既紧扣文本又有创新性,学生马上兴趣盎然,纷纷从严监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吉老师及时肯定了大家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述,不失时机地出示了原著中吴敬梓的描写,让学生又有了新的收获,明白人物描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将要结束本课教学的时候,吉老师告诉学生:虽然严监生非常吝啬,但在世界文坛上还排不到前四名。看到同学们都半信半疑,她接着问:“你们想知道世界文坛上的四大吝啬鬼是谁吗?希望大家能在课后去查找资料,然后给我们讲讲。”这个问题很好地将课堂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引导同学们进行课外拓展阅读。
教师的提问还应随时注意捕捉来自学生的信息,并进行适当追问;应注意多提鼓励性的问题,为学生营造出一个人文、宽松的语文课堂环境。
二、提问要注意技巧
教师的问题如果提得好,可以引导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行为。教师提问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既要注意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问题,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里的关键首先就是要有“科学的问题”。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对教学作出有效的调整,体现课堂重心由“教”向“学”的转移。
1.线索式提问。这种提问是从教材的思路、教学重点、学生难点出发,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关键。也就是说,通过提问,理出课文的“线索”,凸显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提醒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2.揭疑式提问。“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当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要采用揭疑式提问,促进学生思考。因为有疑问才会探究,才会刨根问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课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述谈一谈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分别是怎样的人?”这类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作出回答。这样的提问,对学生形成研读文本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分析归纳能力都非常有益。
3.转弯式提问,也叫曲问、迂回问。它问在此而意在彼,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经过一番思索才能回答。这种提问富有启发性,能吸引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教师可故意创设一个错误的问答,让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后得出正确的答案,此正是“投石击破水底天”。有一位老师执教一年级《四季》一课,在读到“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一节时,他提问:小朋友,谷穗为什么是弯弯的?学生:因为他在鞠躬啊!教师:可是,他不鞠躬时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风吹过来了。教师:可是风不吹过来时他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他成熟了。教师:对呀!谷穗弯弯是因为他成熟了。学生恍然大悟,教学顺利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4.创造式提问。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问,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如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教师问:如果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你会怎样做呢?这种提问,都是根据课文的内在因素设计的,因此必须在首先学好课文并认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切忌把教材学习丢在一边,如此就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
总之,课堂提问就是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每上一节新课,都应该给学生一个新思维的起点,一个崭新的思维方向,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于课堂,发展于课外,成熟于发现。只有当学生领悟到问题的价值时,才能自觉主动地从问题中挖掘智慧,获得发展。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