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社会文化的核心景观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a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六中全会决定和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不仅对高等教育今后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也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文化传承、整合、引导和创新的使命。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大学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因为处于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大学凭借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为社会文化的核心景观。引领文化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更加责无旁贷地成为大学新的重要使命。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新使命
  人类对本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靠教育来实现和完成的,高等教育一直肩负着传承文明和创新文化的重要任务。对当今的中国大学来讲,文化传承创新又是一个崭新的使命,是时代发展对大学提出的新要求。从全球背景来看,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发展,大学将越来越成为人们思想和文化的中心。大学通过文化传承以及倡导、交流和推动新思想、新文化,在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引导日趋多元的社会文化的价值选择,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等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我国历史方位来看,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一些历史原因,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没有得到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和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就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文化不仅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文化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和在综合国力中不断凸显的地位对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赋予了大学新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应更加自觉、更加自信地将文化传承与创新始终作为大学的神圣使命。
  二、大学通过育人不断进行文化传承
  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首先体现在育人这个核心职能上。从广义上讲,大学传播、研究和创新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人才的过程。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文化传承创新最根本的是要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通过人才培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大学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能够营造出一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的精神氛围,对师生的价值判断、思维习惯、学术氛围、情感陶冶和行为养成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大学文化润物无声的熏陶下,学生们学习知识,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并培养起创造能力、批判视野和人文情怀。这既是大学育人功能的实现,也是对人类优秀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大学的育人功能既体现在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又体现在隐形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中。因此,大学要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课堂教学,渗透到课程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和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其次,大学还应结合历史传统和未来发展,凸显自身办学理念和特色,营造丰富多彩同时富有教育性的文化环境,使优秀文化和主流价值积极融入有形的校园物质环境和无形的人文环境中。同时,大学还应根据时代和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开展各种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在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使他们不只将优秀文化保留和传承下去,还能够在未来更广阔的空间里将优秀文化的影响辐射开来,发扬光大,成为引领社会文化的中坚力量。
  三、大学通过创新推动文化的生产和传播
  大学是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中心,文化的创新也正是大学的生命力所在。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是基础研究的重要阵地。大学通过开展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不仅为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则更为直接而突出,很多大学不断向党和各级政府提供政策参考、决策咨询服务,成为社会发展的智库和咨询服务基地。
  特别在当前我国正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大学的创新使命更加明确、更为凸显。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是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使命。要实现这一使命,首先,从广义的文化意义来说,大学必须大力提升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能力。要发挥优势,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集中兵力,重点突破。要以学科和创新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构建高校的创新平台体系。要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加速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拔尖创新人才。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紧跟时代步伐,回应重大现实问题,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其次,从狭义的文化意义来说,我国各类高校均应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主动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富于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智慧,至今仍焕发出勃勃生机。各类高校都要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加强民族优秀传统的总结与积累,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文化遗产,并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精神,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综合创新。特别是在全球化浪潮对文化多样性的冲击过程中,只有牢固地立足本民族的文化传承,才不会在文化交融中迷失自我。   四、大学的文化特色丰富并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
  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不仅翻开了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画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也不断地传承下来,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而且这种精神传统至今仍在激励一代代青年人以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己任,为国家强盛而努力奋斗。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对引领整个社会文化创新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充满变革与竞争的现代社会,大学作为思想和价值的孕育和批判中心,不仅有能力、而且有责任发展人们的理性思考和批判能力。特别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学,更要作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者的主阵地。要始终站在社会发展与历史前进的思想制高点上,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师生员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类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引领大学生和社会公民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精神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大学还是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的组织,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大学文化的基本特性。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包容精神是大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也决定了大学在推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当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多元文化的并存与发展,各国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也将为我们提供文化创新的动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更是提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契机。大学应以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积极推动文化的交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大学还应积极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办好孔子学院,加强各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在主动融人世界的同时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特色与魅力。
  此外,大学文化本身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的文化特色是内在理念和精神在历史的发展中沉淀下来的独特的文化魅力。大学自身的个性化和多样性构成了一种百家争鸣、包容宽松的文化环境,这种文化本身丰富了社会的文化氛围。大学文化的创新发展潜力在于建设有自己特色的个性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充分地体现在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校园建设中,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中立足自身的优势,明确发展的方向,凸显自己的个性化特色。从不同学校之间来看,个性化的大学文化在社会中兼容并包,合作共生,共同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这种多样性的文化也极大地丰富了整个社会的文化,适应了社会对大学的不同需求。
  文化是一个稳定、长期影响人们生活的要素。大学文化建设应在保守性和创新性的平衡中稳步向前推进。大学文化因其积淀和传承文化的天然使命,具有保守性的特征。保守性既体现在纵向的历史发展中,大学文化需要代代相传,锤炼凝结,保持特色;又表现在横向的社会关系中,大学与社会若即若离,是社会中相对独立的象牙塔,保持着自身特有的清醒和视野。同时大学又是面向社会和未来的,21世纪的大学已成为社会最前沿的机构,对国家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回应时代变化的挑战和国家社会的要求,超越现在、引领未来,大学必须站在社会和时代的前沿,保持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不断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因此,大学文化建设要兼顾保守性和创新性,不骄不躁,循序渐进。大学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色绝非一日之功,要在长期的积累中平稳地形成,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推动我国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提供了坚实的指导思想,也对中国大学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同时,大学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来自文化概念和体制、学校自身和国内外形势等各方面的挑战。大学应积极应对,在继承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交流、引领先进文化、培育文化人才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完成时代赋予大学的新使命。
  (本文摘自《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探索与实践》一书。)
其他文献
一  “石斋语痕”至今已连载五年了。犹记得朋友告诉我吴福辉老师将在《汉语言文学研究》刊物上开辟专栏“石斋语痕”的消息,那是2010年下半年的事,仿佛就在昨天。自那以后,吴老师每年春夏秋各来河南大学博士点一次,被邀讲课并趁机了解研究生看书心得或论文写作的进展情况,并针对我们的疑惑一一作答。那也像是学术答问,给我们一一留下了痕迹。  毕竟,读他的文章要比听课多得多,而他如今收录在新著《石斋语痕》集子里
1  2013年溽暑,北京郊区顺义。少有的清凉中,诗刊社常务副主编商震和我说到明年正好是“青春诗会”举办整整三十届。他说诗刊社要做出一些大举动,其中包括编一部诗选。两个白羊座的男人在夜色微曛中走过正在盛开的荷花池塘。我知道,这是重新进入和叙述诗歌史的一个开始。  被称为“诗坛黄埔军校”的“青春诗会”,最初的名称是“青年诗作者创作学习会”,1982、1983、1984年三届诗会改名为“青年诗作者改稿
在当今的英语世界出版的众多讨论现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批评的著作中,《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美国文学批评》无疑是最具权威性和最全面的史书之一,同时也是文森特·里奇教授的一部重要的学术理论著作。这部著作以史的叙述为纵轴,亦史亦论,史论结合,充分体现了里奇作为一位文学理论家的著述风格。就该书所含的信息量而言,确实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作者虽然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描述和讨论,但上限却涉及了一些战前的文学和
/一/  近几年来,随着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作家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国际各类主流文学奖项,中国文学越来越得到世界的高度认可与广泛赞誉。应该看到,中国作家的世界声誉的极大提高,是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崛起密不可分的,中国文学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代表日益显示其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但这也同时给中国的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我们的作家而言,这一“历史使命和责任”就是要写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
在外敌侵略面前,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抵抗,就是还击,这样才显得血性,才显得爱国。但是,读了《蒋廷黻文存》之后,你就会同情、理解并支持蒋廷黻当年提出的抗日主张,就会认识到,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计后果地逞一时的血性之勇、匹夫之勇完全可能无济于事,唱爱国高调也完全可能误国害民,唯有以理性、智慧做出的冷静决策才更有利于民族长远的发展,战胜民族的敌人,取得最后的胜利。  蒋廷黻这个名字,曾经由于政治的原因,被遗
要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就不能不谈到胡风事件。要谈胡风事件,必定会谈到舒芜。舒芜在胡风事件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许多人都是根据当年《人民日报》连续刊出的三批“材料”来立论,对他不乏道义的谴责,称之为出卖耶稣的犹大,称之为“始作俑者”,似乎是舒芜促成了胡风事件的发生,假如没有他写那篇《关于胡风小集团的一些材料》,就不会有后来“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这一大冤狱了。事情是不是真的如此简单呢?至于“事件”发生
按理说,一个大学英文系的老学究是个再平常不过的人,学校的生活是非常规律的,终日与枯燥晦涩的各种古代语言打交道的工作更不会发生什么故事。然而这样一个平常的人,他的生活中拥有很多的不幸和幸运。  《斯通纳》的作者约翰·威廉斯是美国作家、诗人、学者,除了学术著作和小说,还出版过诗集。他辍过学,当过电台播音,从过军。退役后入大学就读并获博士学位,此后留校任教于英文系。这本书是他任教20年的时候出版的,难免
历史是什么?有人说,历史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录往事,它与按照时间顺序来编写时事的新闻报纸的功能,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一大堆人名、日期和事件的集合。有人说,历史是一个解释框架,史学家们通过这个解释框架来组织、解释人类的经验。而且,这个解释框架常常依据那些由史学家们所关心的问题来建构的。因此,研究历史不仅仅是简单地寻找历史事实,“更是一个在对历史事实进行追溯和叙述的过程中发现意义,并将人物、事件和解释
《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文弱的书生皇帝朱允炆卷》马渭源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35.00元  明代第二个皇帝惠帝朱允炆是个值得人们同情的皇帝,如果不是他的四叔朱棣篡夺了他的帝位,他也许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唐太宗”。可是他毕竟是一位文弱的书生皇帝,又没有从政经验,加之心地善良,哪能斗得过如狼似虎野心勃勃嗜杀逞勇的叔父朱棣呢?  朱棣的军队攻破南京后,皇宫一片火海,朱允炆下落不明。尽管朱棣
吾窃以为,一本内容有趣或题材新颖的书尚且称得上可看之书,一本传授知识阐明道理的书可以称之为可读之书,一本引人思考启迪心智的书方可被誉为可品之书,《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一书,就是这样一本值得探索和品味的上好之书。  这本书由第35届美国总统肯尼迪写于其刚刚踏入美国参议院不久的日子,此书仅仅讲述了包括肯尼迪自己在内的九位参议员坚持信仰的故事,更是作者在踏入政坛以后的深入思考和信仰探索,它给我们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