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城市化研究》一书介绍

来源 :经济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ochow_d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昌兵研究员的专著《我国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城市化研究》是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研究的理论与经验的有建设性的探索。该书对城市化率“S型”曲线、投资与城市化的“倒U”型曲线、城市分布实证、产业竞争力与城市化成本的计量分析、土地财政贴现与公共支出讨论、房地产对GDP拉动贡献分析及知识创新与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等非常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性命题进行了探索,特别是通过实证得到城市化率转折、投资率变化转折、消费率变化转折、服务业增长转变等方面重要的计量拐点,对我国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政策决策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期刊
二十世纪以来的曲学研究是在文学史、音乐史、政治史、社会史等西学东渐之后的学科分类体系下渐次展开的,相关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但在总体把握中国传统以经学为核心的学术分类体系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关于传统曲学的兴盛异变剩义犹多。可以说,曲学的兴起,正是曲学得以脱离经学(乐学)与诗学而独立的过程,曲学的独立,遂成为元明以来文学暨以四部分类为基础的传统学术格局发生剧变的显著特征之一。
从二十一世纪这一视角回顾后现代主义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已能厘清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内在断裂与间断及承继。本文试图描述后现代时期的三个内在阶段:首先是始于欧美六十年代中的初期阶段,其次是七、八十年代的后现代主义高峰期这一主要阶段,最后是九十年代的晚期后现代主义或者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普遍显现为一种停顿或间歇,似乎是后现代之后的一个空档期,之后会发展出什么仍不可知。学界的共识是后现代主义在“漫长的六十年代”始于工业化的西方,从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而本文则试图将1966年论证为后现代主义的起始年份。1973年也常常
2017年5月27日,中国收入分配论坛(2017)暨中国收入分配50人论坛筹备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召开,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和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共同主办,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近30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分别围绕收入分配政策、国民收入分配、贫困问题、工资差距、机会不平等、财产分配、人口与收入等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第十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于2016年10月29-3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大会由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CAPE)理事单位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承办。来自全国6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和媒体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年会。与会专家围绕七个主题进行交流,并开展了热烈讨论。下面从“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创新”、“中国经济改革与制度创新”、“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对学术观点进行概述。
2016年11月26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办,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现代国企研究》杂志社协办的2016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国有企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等近20家单位的1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由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侨商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2016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于11月18~19日在北京举行。李扬、张晓晶、史清华、都阳、R.C.Feenstra、李志远、余淼杰、龙小宁、张晓波等9位中外学者共5部论著获得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
长期以来,即使在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命题-生产力一元决定论也一直存在不同的解读,而在马克思主义阵营外,则存在着与生产力一元决定论相对的,以迈克尔·曼等人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的多元论。后者认为,并不存在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社会领域(如经济),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意识形态的权力都可能发挥决定性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编辑部针对2016年我国经济学与管理学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情况,全面搜集与梳理该年度领域内相关文献,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与工具,充分听取业内专家意见建议,经多轮研讨,总结出2016年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热点,并对各热点展开分析与说明,揭示出了我国2016年度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基于俄国形式主义者的一个基本洞见,即文学文本通过语言和社会相联系,此洞见不见于传统的文学社会学。第二部分将文学文本定义为一种普遍性的语言实验,但同时又是特定历史时刻的社会模式。第三部分处理的问题是,作家或作家群如何通过文学宣言、集体性作品和实验文本实现各种文学语言的体制化。基本目的是要显示,一种文本社会学如何将“社会语言情境”、“社会方言”和“互文性”等关键概念和“体制”观念相结合。文学文本可以被建构为一种特别的社会语言情境模式,它也向往着体制化:它自称为新的或合法的文本,是值得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