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相再进一步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198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达时,爷爷看着通知书上的“农学”两字,抱怨:“我们都摆脱农民身份了,怎么孙女又要去种地?”
  “我喜欢呀!”我从爷爷手中抽出那张红色的纸,转身笑嘻嘻地看了一遍又一遍。
  我是女生,出生在城市,上大学之前,对农田知之甚少。但我从小就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植物种植的浓厚兴趣,让我对学习农学相关知识埋下了渴求的种子。
  进入专业学习后,每个班分配到一块地,全班同学一起规划种植蔬菜瓜果;大三还分配到一块高产田,10月份将冬小麦种到地里,来年五六月收获,最后根据收获的总重量进行评比。
  这些农学实验让我对农学的喜爱之意渐渐变浓。
  但真正讓我开始感受到实验乐趣的,是在毕业设计期间。我的毕业设计题目是《转基因杂交棉苗期外源基因的时空表达研究》。不怕被人嘲笑,在做毕业设计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现实中的棉花长啥样,但是实验的第一步就是棉花的种植。我战战兢兢地开始播种,师兄还安慰我说:“棉花很好活的,不用担心!”
  在穴盆中播完种后,我将我的“实验品”放入培养箱。第一次种总是特别担心,恨不得分分钟跑过去看它长出来了没。如师兄所说,棉花生命力果然特别强,第三天每个盆里的种子基本都已把土顶开了,我的激动之情无以言表,以为实验成功了一大半。结果没过几天,有一组材料的苗相继倒伏,补种多次也无济于事。
  真奇怪,书上从未提及这个实验会有倒伏现象,是我的操作有问题吗?我忍住委屈与焦躁,反复补种棉花苗。一次又一次,看着种子顶开土,长出芽,又慢慢地像着了魔般“垂头丧气”,等到的结果使我的心跌入谷底。
  之前老师安排的实验,无论是小麦还是瓜果,都长得很丰硕;而当我自己全程掌控实验时,结果怎么就不尽人意了呢?我望着“垂着头”的棉花苗,头也越来越低,慢慢垂到手臂上,泪水浸湿了实验服。
  师兄拍拍我的肩膀,让我不要着急,可以查查类似实验的相关资料。在他的指导下,我才发现,原来这批种子有种土传病害,每颗种子从娘胎里就带出茎腐病,易倒伏。而粗心的我却忽略了这个重大影响因素,走了一大圈弯路。
  最终我的毕业设计留下了遗憾,但这使我对实验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要从每一次对错误的反思中,汲取进步的经验。
  做实验就是对未知事物探索的过程,在得到结果前,一切都是未知数,失败更是家常便饭。
  我和师姐一起负责帮导师提取棉花的DNA。第一次提取时,我只是向师姐讨教了实验步骤,并没有亲自跟随学习,最后提出来的DNA不仅颜色怪异,还有蛋白质污染,无法进行下一步的测序工作。
  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却得到这样的结果。那一刻,我感到特别挫败,精神也受到沉重打击;我内心虽然沮丧,却也清醒——实验不是简单的几个步骤,它更需要我们去一步步探讨流程背后蕴含的东西。
  我没有立刻找师兄师姐诉苦,而是直冲图书馆查阅文献。在图书馆查阅完有关DNA提取的大部分信息后,我心中已经大致有数。之后我又上网咨询行业大咖,验证猜想。网上专家赞同了我的想法,没错,正是β-巯基乙醇的量决定了蛋白质是否能被去除。而提取出的DNA之所以颜色会有褐化现象,是因为棉花叶片组织中的酚类化合物放置时间过长,受到氧化。
  无数次尝试失败后,我终于学会主动出击,揪出问题源头彻底整治,之后的我不但成功学会提取DNA,还在实验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对实验的兴趣让我充满“自主学习”的动力。我不再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而是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实验上,观察、等待、探究,不怕犯错,不停反思——这让我的农学研究之路越走越宽广。在接触实验之前,学习是一种目的,填鸭式学习或死记硬背,知识转瞬即逝;而之后,学习成了一种方式、手段,我学习,是为了获取更重要的东西,离这个世界的真相近一些,再近一些……
其他文献
三大书,指“有字、無字、心灵”之书。人生长途漫漫,遭遇的困难与挫折不胜枚举,享受的成功与喜悦也数不胜数,但最重要的,正如那位作家所说:人要读三大本书。而峰回路转,正是靠这“三本书”来践行价值观。所以,我认为人必读三大书。  一是有字之书。从我们牙牙学语到诵读课文倒背如流,我们翻阅的书籍堆积如山。高尔基曾有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确实,通往人生成功的极点并不易,所以我们需要通过阅读有字之书来丰富自
期刊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由此观之,古人早已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学习更离不开书。书,乃人之根本。人生三本大书缺一不可。  读“有字之书”,晓文化科学之理。古往今来,每个时代都在重视教育。“凿壁借光”“悬梁刺股”,这些草根之民都如此,更别谈那些君王、官吏、骚客。“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毛泽东年轻时就是图书管理员,因此他有更多的机会阅读书籍,即使在人声嘈杂的地方,
期刊
有位作家说,人生要读三本大书.我深表赞同,这三本大书不光教人读书写字,还能使人明白读书与人生间的关系.rn读好“有字之书”很是重要.有字之书指的是人生最初级的课本内容,
期刊
漫漫长路,我们不能以蜉蝣之身漫无目的地前行。前行路上,我们不断成长,由基础的认識开始到必要的观察实践,最后是心灵的对话。从有形到无形,这既是一种成长更是一场修行。  三本书,看似不多,然其分量实重,但也正是这三本书使俯仰之间你我有了存在的意义。  以“有字之书”喻基础。  當我们呱呱落地之时,身边之人便授我们以基础,这是你我立世之根本。这里的基础涵盖生活、学习。狼孩受教于人类后却不久死去。狼孩本与
期刊
应该不只我一个人受过这样的“诱惑”:“高中是炼狱,大学是天堂”“在大学里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人会管你”……在高中生的心中,大学如梦如幻,就像自由的国度,激励着我们披荆斩棘,誓要逃离中学这折磨着我们的“人间炼狱”。  高考后,我告别了家乡,选择了南方一所知名大学。那时的我成了老家的骄傲,毕竟在我们那,每年能考上名牌大学的人不多。同学朋友的羡慕、家长老师的赞誉,让我的天空都变成了粉色的,我知道我即
期刊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言:“如果天堂存在的话,那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人立于世,世界就是一本大书。诚如材料中作家所言,人生三本大书是为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書。但我认为,这三者并非并列。作为新时代的读“书”人,应当将心灵融入“有字”与“无字”中。  有字之书,是文化的积累的传承。中国古代造纸与印刷二术并存,为后世留下了不竭的典籍资源。步入现代社会,网络媒介下的书应运而生。无论是平板上的电子书还是电
期刊
有位作家说,人生需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我很认同。人生之路漫漫,婴儿时期,我们是一张白纸,故需要“有字之书”来充实我们的内心、丰富知识、开拓眼界;到了青年时代,我们对世界已有了自己的看法,也经历了很多世事变幻,故需要“无字之书”来触发我们,使我们自我反思;在历经沧桑之后,我们更需回归自己的心灵,阅读“心灵之书”来给予升华。  “有字之书”,顾名
期刊
荀子说:“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意思是:懂得许多道理却不付诸实践,即使知识丰厚,也会遇到困厄。虽然战国时期根本还没有“大学”呢,但这种强调知行合一的观点,却极适用于现在的大学。  我就读的是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量大,难度高,除了课表上的专业课,另有大量隐形的实验课,它们“盘踞”了课程表“半壁江山”。周一连续上满13节课;周二连夜赶写实验报告;周三复习课上所学内容;周四改进设计方案,忙碌到深夜…
期刊
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书:有字、无字和心灵之书。诚然,三本书都很重要,但我认为,心灵之书最重要。  德国制造曾是屈辱的代表,然而在德国人痛定思痛后,最终将德国制造变成品质的象征。德国菲士乐生产的锅,用一百年都不会坏。有人问他们:“人家日本人的锅,用十年就要换,你们为什么不做得差一点呢?”他们却说:“我们的锅品质好,有口皆碑,人人都来买,世界还有那么多市场等着,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现在的中国,
期刊
书,它如同条条小溪最终汇入大海;它如同片片叶子最终聚于树冠;它如同朵朵白云最终悬挂碧空。它们都是慢慢积累才形成的美丽景观,像一个个字积累起来成为的百科全书。  人必须读书,目的是学知识。有字的那是书,无字的是教育。学到最后还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那才是心灵的书。  鲁迅读书写作,心里有一字——国。  学医救不了中国,改行成作家的鲁迅决定通过写作来救中国。他学习外国文化,大胆地改革中国传统的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