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五年看入世对我国制药业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qeed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有五年时间,随着入世承诺的一一兑现,入世对我国制药业的影响逐渐明晰。根据我国政府的入世承诺,具体分析入世五年中我国制药业及各子行业受到的影响及发展情况,并指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药品的对外贸易和制药业的快速发展,对国内制药产业的负面影响至少目前尚未完全显现。
  关键词:入世;制药业;影响
  
  医药行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增进居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对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001年底前,业内普遍认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将对医药行业造成较大冲击。进入2007年后中国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在这5年内,中国加入WTO到底对医药行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是否对医药行业形成了巨大冲击?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本文中的制药业指我国的医药工业,包括中药制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等3个子行业。
  
  一、 我国入世涉及制药业的相关承诺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对制药行业影响较大的承诺主要有两项内容:
  1.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是WTO主要的多边协定之一,包含了制药业在内全球几乎所有类型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最低标准。该协定的73个条款包含了基本准则、标准、专利使用、强制性执行、争议和其他一些内容。加入WTO以后,我国需落实对100多个成员国实行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TRIPS涉及制药业的条款主要有第3、4、6、7、8、27、30、31、33、39、65、66、67、70条。
  医药知识产权是指一切与医药行业有关的发明创造和智力劳动成果的财产权,其包括五大类:(1)专利和技术秘密;(2)商标和商业秘密;(3)涉及医药企业的计算机软件;(4)由医药人员创作或提供资金、资料等创作条件,并承担责任的有关编辑作品的著作权;(5)同其他单位合作中涉及研究开发、市场营销、技术转让、投资等与经营管理有关的需要保密的技术、产品信息和药品说明书等。
  
  2. 降低关税和取消进口许可证。中国入世相关协议明确,从2000年~2003年,中国进口医药产品的平均关税税率由9.6%降到4.2%,大宗药品平均关税由14%降到5%~6%,2005年降到3%,而药品进口许可证制度等非关税措施将逐步取消。
  
  二、 入世5年医药行业整体运行分析
  
  2002年~2006年间,整个医药行业①运行良好,行业在入世前10年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总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见图1),规模不断壮大,医药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医药出口持续增长,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取得一定成绩。②
  5年间,医药行业工业总产值逐年递增(见表1),200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为2 605亿元(现价),在全国重点监测的12个工业行业中,医药行业以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幅1.7个百分点而名列第四,仅次于机械、煤炭、电子行业的生产增速。2006年全国医药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 323.73亿元,与2002年相比,工业产值增加了2 718亿元,4年翻了一番。
  
  资料来源:2002年、2003年、2004年数据来自于2003年、2004年、2005年中国经济年鉴。
  5年间,医药行业的对外贸易总额从2002年的110.64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306.7亿美元,年均递增29.03%(图2)。这5年中,2003年医药行业的对外贸易各项指标稍显异常,主要是因为“非典”导致该年医药行业的运行重心偏离以往轨道,对外贸易受到明显影响所致。表现最为突出的是2006年,该年实现了医药对外贸易的“三个突破”,③全年出口额为196.1亿美元,同比增加26.3%;进口额为110.6亿美元,同比增长11.2%,并继续保持较大顺差,出口增幅高于进口增幅15.1个百分点,顺差达85.5亿美元,增幅达335%,超过前4年贸易顺差的总和。
  
  从5年的行业运行情况来看,加入WTO引致的关税降低和知识产权保护没有给医药行业整体发展带来严重冲击。相反,基于入世带来的国内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和对外贸易外部环境的持续改善,我国医药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出口持续增长,出口增幅明显大于进口增幅,行业发展态势较好。正如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言:“国内医药产业多年来保持高速增长,入世后继续增长,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市场,同时水平也在提高”。
  
  三、 入世5年各子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入世影响分析
  
  1. 中药制药业。2002年~2006年中药现价工业总产值从527.75亿元增加到1 390.11亿元,年均增长21.4%(见图3)。总体上看,近年来中药工业呈平稳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主要指标较往年有所提高,增速和行业增长速度基本持平(见表2)。
  
  中药出口曾于1995年达到了创纪录的4.96亿美元,之后便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2000年和2001年有所回升。入世后中药出口出现突破,入世第一年即首次超过1995年的出口值,达6.35亿美元,随后几年稳定增长(见图3)。2006年,我国中药出口总值达到10.90亿美元,但出口商品结构仍很不理想,粗加工、低附加值的中药材出口依然是我国中药类商品出口的主要品种,中药材所占出口比例高达58.84%,而中成药和植物提取物的出口比例分别为15.73%和25.4%,因此,中药出口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中药是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这是其他医药子行业所不具备的,因此入世前业内普遍预测中药业将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从入世5年的运行情况来看,中药行业发展水平未有突破,尤其在对外贸易方面,总体规模不大,增长幅度较小。
  众所周知,各国主要通过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来管理本国的进口贸易,WTO的基本原则是降低关税水平、取消或减少非关税壁垒,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这对我国的中药行业来说是一个利好因素,可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基本事实,即一个产品的出口首先取决于他国对该产品的需求情况和该产品的替代程度。中医药目前尚未被世界认可,在部分国家也只是属于所谓的“替代医学”,处于从属地位,即使在我国,中医中药的处境也非常堪忧。
  困扰中药发展的主导因素是消费者的需求,准确地说,应该是我国居民乃至世界对中医药的认识及各国相应的法律法规,这几年我国中药行业的增长与其归因于加入WTO,不如说得益于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整体发展,加入WTO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中药业在整个制药业中的地位。
  2. 化学制药。2006年,我国化学制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 734.95亿元,整个十五期间产值年均增速达到16.7%。5年间化学制药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出口额从31.86亿美元增加到116.5美元,进口额从22.4亿美元增加到70.8亿美元,年均增速分别为38.28%和33.33%(见表3)。
  严格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和药品进口关税的大幅降低、非关税壁垒的弱化给国内化学制药业带来一定的影响,不过,从我国化学制药工业的现状分析,加入WTO的消极影响并不大,反而极大地促进了化学药物的出口,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化学制药业包括原料药和化学制剂。加入WTO对我国原料药工业是有利的,进口关税大幅降低使得生产所需的一些进口化工原料的成本降低,进一步提高我国原料药的竞争力,从而扩大出口;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由于我国目前主要的原料药品种基本不存在知识产权问题,因此短期影响十分有限。5年间,西药原料出口总额从29.81亿美元增加到106.3亿美元,其作为医药工业战略支柱之一的地位有望进一步得到巩固。
  
  化学制剂的进口5年间出现较大增长,但在化学药物进口总额中的比例较小,更大大低于同年我国化学药物的出口金额。2005年我国共进口化学制剂产品15.69亿美元,仅比2002年增长6.66亿美元,占同年化学药物进口额的21%,占化学药物出口的19%。从国内市场来看,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对158个品种的典型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国内药品消费货源构成比例为国产药30.07%、合资药54.71%、进口药15.21%,进口药物的比例始终未突破行业常说的“三分天下”的格局。
  化学制剂之所以没有出现大量进口的现象,其原因在于:(1)医药行业是我国对外开放比较早的行业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资”制药企业纷纷成立并迅速壮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竞争在国内医药市场早已展开,(2)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国药品消费水平较低,用药结构以价格低廉、疗效确切的国产普药为主。进口制剂以高端的专利药品为主,这些药品价格较高,百分之几的关税下降导致的价格差异对这些品种在我国的消费影响甚微;(3)经过50多年的发展,绝大多数药物(尤其是基本药物和非专利药物)我国都能自主生产,基本能满足我国居民的用药需求,TRIPs对我国药品的仿制设置了法律障碍,但国内大部分企业的市场基础仍在,我国居民的用药结构短期内不会发生较大改变。而且,我国医药体制、市场环境较为独特,加上国家对药品的严格管理(药品的注册、审批制度),国外制剂大规模冲击中国市场的局面基本不会发生。
  化学制剂的出口多年来未有大的改观,这主要同我国制药业整体研发水平较低有关,入世前后情况都是如此。
  3. 生物制药。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起步得较晚,自1989年干扰素上市以来,我国已有27种生物技术药物实现了国产化。我国400多家生物制药企业2006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累计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422.48亿元,整个十五期间生物制药业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的在行业中的增速最高(见表2),是医药行业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固定资产净值年递增达28.8%,是医药行业投资的重点。对外贸易方面,5年间生物制药进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两者的总体规模都很小。
  入世主要问题来源于知识产权。我国生物制药的产业化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许多生物制药企业生产的主流产品都是国际上专利期已过的第一批基因工程的通用名药,属于仿制产品,诸如干扰素、胰岛素、生长素等。从长期来看,生物制药行业是我国入世后受到冲击最大的医药子行业。关税的降低对国内生物制药企业影响不大,由于我国在制造成本上享有优势,利用价格杠杆来调节进口生物药品的消费效应不明显。
  从生物制药业5年运行情况来看,入世对我国生物制药业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其原因是由于我国的生物制药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TRIPs负面影响短期内还没有显现,加上不同药物在医疗方案中的部分可替代性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四、 结论
  
  综观我国入世5年的行业运行情况,加入WTO对我国制药业的影响归纳起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受惠于世贸组织的各项贸易自由化原则,我国对外医药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尤其促进了我国药品的大量出口。
  2.入世前业内普遍比较担忧的入世对我国制药业的冲击并未出现,药品大量进口的现象也未发生。关税承诺并没有带来药品总体价格的明显降低,知识产权协议短期内不会对我国制药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我国居民的基本用药格局没有发生较大调整。
  3.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并没有给中药制药业带来发展机遇。中药出口依然规模不大,附加值较高的中成药出口比例在中药中仍然位居最末。中药在整个制药业的地位依然没有发生改变。
  4. 化学制药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出口额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制剂药物的进口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幅增长的现象。
  5. 生物制药业增长迅速,短期内受关税下调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不大。
  总的说来,加入WTO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药品的对外贸易和制药业的快速发展,对国内制药产业的负面影响至少目前尚未完全凸显。反观我国制药行业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倒是国内各项政策,如药品降价、反商业贿赂、医疗体制改革、药品招标、GMP制度等政策措施对制药业的影响更为深远。
  
  注释:
  ①出于统计习惯和数据的可获得性,第二部分的工业产值的行业统计口径是:中药(成药和饮片加工)、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对外贸易的行业统计口径是中药(成药、饮片和植物提取物)、西药、生化药、医疗器械。
  ②鉴于数据的可及性和权威性,本文部分采用国家发改委“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中关于“十五”期间的相关数据来说明医药行业入世5年的运行情况,虽然时间口径上略有差异,但不影响对相关结论的分析)
  ③三个突破即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中药出口额突破10亿美元、医疗器械进出口首现顺差。
  
  参考文献:
  1.申俊龙,徐爱军.医药国际贸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52,257.
  2.国家发展改革委.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2006年6月.
  3.对外经贸大学.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周年评估报告.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231.
  4.孙丽霞.2006年全国医药工业生产持续增长.中国医药报,2007-03-07.
  5.胡波.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实现“三个突破”.中国医药报,2007-02-26.
  6.张汉林.中国入世两周年评估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72.
  7.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2004年西药及医疗器械类商品进出口回顾.商务部网站cccmhpie.mofcom.gov.cn,2005-04-01.
  8.曹钢.2005年医药保健品进出口运行分析.中国医药报,2006-02-14.
  9.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2006中国产业发展报告.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655.
  重点项目:江苏省中医药局2005年~2006年度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中医药产业国际化与跨国经营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爱军,南京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生,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副教授;孟庆才,南京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
  收稿日期:2007-09-13。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角色以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很大程度上还浮于表面,没有实实在在地深入进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现在似乎过于强调它的人文性,而淡薄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课堂依旧是“高耗低效”,师生付出甚多,而收效甚微。近几年,我校围绕语文“有效课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我们认为,要打造语文有效课堂,必须突出“三性一味”。  一、强化基础性  语文有效课堂一定是
在当前互联网大背景下,SPOC的出现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SPOC的使用在于促进线上课程与传统课堂学习的有机结合。本文首先梳理了MOOC与SPOC的关系,从独立学院英语教
为了解决传统特征提取方法在遥感图像中飞机检测准确率和实时性不足的问题,基于YOLOv3-tiny网络在准确率提升方面提出两点改进。改进点一:将网络提取图像特征点的方式改进为分组卷积,即将一幅图像分成三个通道进行卷积操作,配合通道特征变换以加强各通道之间的语义关联;改进点二:将网络深层特征增加一个尺度检测,并进行上采样与浅层特征图进行融合预测。在速度提升方面引入深度可分离卷积代替传统卷积以降低参数计
本文首先分析了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制;其次着重探讨了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测度方法--流动性风险值(L-VaR)法及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最后得出结论并结合我国实际,
近日, 我参加了县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听评课活动,参赛的16名教师都是各镇层层选拔的优秀选手。课堂上,老师们都能积极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悟情。“有感情地读一读”,成了赛课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本无可厚非,但许多老师让“有感情地读一读”只是停留在布置任务式的表面要求上,仅是说教式的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数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其“总体目标”中就指出了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实际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能力,就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正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括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平台,有效
【正】 我国史学界对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评价和评论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不少论点似是而非。大多数著述中认为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保守的。我国世界史学界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