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性基础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i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流理论定位于反身性认知理路,即由外部他者来定位自身。这种理路很好地解释了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关系情境,然而,关系情境为历史常态,从根本上讲,自我定位之所以具有实质内容,主要还是由内生性基础所决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内生性基础,这一基础由内生的历史走向、思想面向以及由此形塑的观念取向所打牢,从而形成一种聚小为大、积极向上、团结进步的合力、活力和动力。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内在历史根源而言,最为核心的走向就是在政治形态上由分散林立走向了内聚统一,在文化形态上由儒学正统走向了人民正道,在社会空间形态上由内外对立走向了内外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政治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续的内在思想底蕴而言,天下一统与大同理想提供了兼容并蓄的理念支撑,忧患意识和中和理念提供了凝聚吸纳的持续动力,经世致用和民本思想则为整个共同体的维系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合法性来源。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系的内在结构特征而言,家国同构、多元一体、礼法并重的特征对于共同体意识的贯通性维系、有机性结合、延续性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功能性意义。认真审视这套内生性基础,有助于明晰铸牢思路,进一步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念基础。
其他文献
卫所制度是明朝最重要的军事制度,利用卫所加强对土司的军事震慑是明朝管治湖广土司的重要举措之一。自元末至洪武时期,朱元璋在毗邻湖广土司区设置了常德、辰州、沅州、羊山、崇山、大庸、施州、九溪、永定、清浪、镇远等卫,以及黔江、大田、大庸、澧州、安福、添平、麻寮、镇溪等守御千户所。据统计,这些卫所定额官兵总数为五万八千二百五十三名,分布在卫所城内及其下设关、隘、堡各处。卫所城是管治土司的重要军事据点,与各土司治所的距离皆在五百里之内,有些甚至在土司腹心区;关、隘或堡则设在土司出入要道上,是震慑土司的前沿阵地。这些
从公物理论的视角来看政府进行公共物品供给的过程,可以更好地厘清不同主体公物所有权、公物管理权和公物使用权之间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这对于公物的有效提供、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提高其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福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让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经历着从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民间文化"向作为非物质遗产的"公共文化"转型的过程。根据公物理论的内容,作为"私有公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上包含着传统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权、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权
王锺翰边疆史地研究是其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锺翰涉足边疆史地研究,既有其早年受多位史学大师教诲和启发的外在原因,也有其自身学术路径演变和一直关注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内在原因。王锺翰边疆史地研究的内涵十分丰富,他特别注重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规律来考察边疆史地问题,并将实事求是和民族平等原则融入边疆史地研究中,较好地处理了"边缘与中心""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王锺翰初步回答了"谁代表中国"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因此,对当前的民族与边疆研究来讲,进一步系
过街塔是西藏佛教景观中的常见建筑,在元代随蒙古统治者东传汉地,为汉藏民众所喜闻乐见。然而,"过街"是汉地民众对此佛塔样式的俗称,笔者查阅相关材料后发现,藏地民众对此类佛塔的命名,并非以"过街""过门""穿心"等汉文逻辑展开,而有特指塔名——"喀喀尼"(■)。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塔名又有多种异写变化。诸种称谓至今并行于藏地民间,其中核心词素"喀尼"的词义众说纷纭。本文以喜马拉雅西部地区的早期过街塔内的阿閦佛图像及真言书写的传统为基础,深入追溯藏地过街塔名最初生成时所展现的阿閦佛信
目前学界对于贵州台江施洞苗族剪纸的研究较少,原因是其作为刺绣的纸稿而不被重视。本文以具有叙事情节的剪纸《大象的故事》为中心,从发生认识论的视角对其造型中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该剪纸造型中叙事的主体不突出,观看者与主人公的视角重合;时间结构复杂,需要观者借助剪纸造型的表情和行为厘清观看顺序;叙述空间局促,但保持了一定的开放性。剪纸造型并不是单纯的图像与文本之间的关联,而是延续了苗族的认知结构并采用一种新的叙事方式进行的重构。借助发生认识论的理论可以知道该剪纸叙事中的含混表达,是因为在剪纸图案最初设计者的认知中
身体是人类感知文化的重要路径,身体可视性符号是传统技艺的表现媒介,其视觉表征与文化内涵是民族志的素材源泉。本文以身体实践及视觉人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的田野资料,探讨如何将视觉化的技艺现场文本化,尝试从三方面的身体可视性符号来进行阐释:以身体动态为基础的图像性符号;以尺度规范为标记的索引性符号;以行话、工具为延展的情感性符号。手工艺品的显性特征和手工技艺的隐性思维共同构成了可视性符号系统,材料是手工制品本身作为物的形态属性,包括分类、结构、呈现形式等,它遵循的是物理的秩序,是身体动作所发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1974年创刊,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为深入了解其发文特点、研究热点及办刊质量,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收录的该刊1974-2019年论文数据为基础,采取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制作知识图谱,对发文量、文献被引量、基金论文、发文作者及机构、高频关键词以及期刊影响因子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刊2002年后年均发文量为147篇,刊文质量稳步提高;作者群涵盖民族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发文机构以民族高校和民族地区高校为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做好新时代民族高校工作、推动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本文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重要论述基础上,结合中央民族大学的办学历史和实践探索,从学理基础和实践创新角度探讨了民族高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育新人的使命担当和实施路径,意在探明民族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特殊使命与独特作用、办学规律与实践路径,以期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科体系
牟钟鉴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史家、宗教学家。他学术领域宽广,善于综合创新,研究成果丰厚。访谈中,牟钟鉴教授以三教关系研究为重心,介绍了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观点与核心理念。谈及的主要问题包括:三教关系研究的重要性;探索三教关系史的学术历程;中华文化的"三教六家"结构与"多元通和"模式;以"新仁学"和"新君子论"为代表的生命哲学。特别是在思想文化史的综合性研究方面,牟钟鉴教授不仅提炼出中华文化"多元通和"的特征与模式,更视之为应当努力发扬的优良传统;访问者则把牟钟鉴教授治学的核心理念和学术风
2019年7月3日至10月22日在敦煌莫高窟举办的"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中有两件罕见、织造工艺极高的大幅联珠纹团窠对鹿纹挂锦,第一件为美国芝加哥普利兹克收藏,第二件系瑞士阿贝格基金会纺织品研究中心所藏。这两件挂锦主要为装饰吐蕃赞普以及吐蕃贵族的行帐所用。笔者认为,两件联珠纹团窠对鹿纹挂锦产地在中亚,而非敦煌等地,并推测其产地极有可能就是中亚粟特布哈拉(安国)附近的赞丹尼村落。这两件挂锦既保持了联珠纹团窠、对鹿颈项上有飘扬绶带这一萨珊波斯风格,又吸纳了多见于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卷草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