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 Klippel:用废品集成精神的力量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o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Robert Klippel被认为是澳大利亚现代艺术史上最为伟大的雕塑家。他在职业生涯中留下了1200多件雕塑和5000多幅绘画。这位艺术家的作品通常由异常多样的废品材料组合而成,包括木、石、塑料玩具、木头拼图零件、打印机、工业管、机器部件等等,结构错综复杂,想象奇特。他所创造的独特视觉形态源自于自然界与建筑环境中丰富而复杂的形式,并与他所追求的与精神相关的形式密切相关。
  Klippel于1920年6月19日生于悉尼。他的父母并非从事艺术。他自小就对做船模很感兴趣。模型制作所要求的精确细节及敏锐眼光无疑磨练了他的技术。不过他最初并没有从事艺术,而是加入了海军。他在东悉尼科技大学学习了雕刻。这个专业训练及童年时的爱好令他在二次世界大战之时被海军雇用,负责船模制作和工艺方面的工作。
  战后,Klippel对于创意方面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他来到伦敦斯莱德艺术学校求学。他在速写本上开始了一系列关于有机组织和机械物的分析性图示,从螺丝、齿轮到昆虫和贝壳,无所不包,他还对艺术家亨利·摩尔和毕加索都曾经采用过的拟人化形式进行了细致的图解。正如同摩尔将人体与自然的形式结合在一起,Klippel尝试将自然形态与工业社会中的机械形态结合在一起。他声称自己希望“找到齿轮与芽的内在联系”。在伦敦时,他还遇到了移居在外的澳大利亚超现实主义画家James Gleeson,两人合作完成了一些作品,如《索菲Sesostoris 妈妈》(1947/48),将Klippel的雕塑和Gleeson的油画结合在一起。1948年,Klippel、Gleeson和Lucian Freud一起在伦敦办展。值此机会,他结识了超现实主义的发起人 Andrew Breton。次年,Andrew将他的作品带到了巴黎办展。
  Klippel在巴黎呆了一年半。在此期间,他听了Krishnamurti(克里希纳穆提)的系列讲座,这益发加强了他对东方宗教、哲学、佛教、印度教和禅的兴趣。这个兴趣伴随了他的一生。
  1950年,Klippel返回了澳大利亚。他对于构成的迷恋使得他创作的雕塑基本上都是抽象的。但这些作品在澳大利亚并不受欢迎,直到1956年他才卖出第一件这类作品。因为忙于生计,他在1950年-1957年期间才做了18件作品。
  1957年,他来到了美国,并在明尼阿波里斯艺术学校任教。此时,Klippel的创作已经与超现实主义拉开了距离。他受到纽约日益繁荣的艺术(尤其是抽象表现主义)的鼓舞,在美学诉求上从超现实主义的戏谑转向新美学的动力论。他早期在科学上的兴趣与艺术关注点结合在一起,促使他从传统的雕塑走向了“拼贴雕塑”,即将机器的零件、木头片和工业金属管组合在他的作品中,从而开始了他今日著名的“废品集合”的艺术风格。
  Klippel 相信意义重大的艺术作品产生于内在精神的需要。虽然他在早年放弃了自己的犹太信仰,但是他终生都在追求精神上的某种东西。他将民族主义与神秘主义、艺术与科学、自然与技术、必然与偶然结合在创作之中。他一方面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精神觉醒”,一方面也认为自己是在一个“不需要也没有空间容纳雕塑的时代”中创作雕塑,这些认知使得他的创作活动处于一种奇特的张力之中。Klippel执着于追求表象之下的真实,将艺术与生活完全地合成在一起。他关于真实的认知来自于对自然的深入探究。他的艺术起源于“动力论者”关于“注入到所有物质的生命能量”的理解,也与他对内在规律和偶然性的新柏拉图式的理解有关。创作目的与创作过程中的持续压力对他而言,正如同自然界中的能量,是遵循雕塑创造规律的生产力。他的所有信念的核心在于“艺术家如果回避了在所处时代中遇到的问题和机会,就不能成为一个当代的艺术家”。Klippel的艺术灵感完全呈现了他所处的时代,将历史与文化的独特之处谱写成美妙的音乐。
  Klippel的艺术作品中有一种音乐性,无论在色彩的运用还是结构的把握方面,都蕴含着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富有张力且呈现出内在的平衡之感。存在于永恒形式与短暂材料之间的平衡,存在于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之间的平衡,存在于偶然性的灵感与雕塑创作规律之间的平衡,这些正是他竭尽心力所追求的东西。这种“平衡”也包括在背离传统追求新形式的动力驱动之下,自我实现与接纳宏大历史文本之间的平衡。他的“平衡”并非一种古典意义的平衡。他的艺术作品不是各种恒等元素的调和,而是充满了建构新的表现力的微妙欲望,有时是荒谬的、不确定的、不可预测的,最终在永恒规则与当下条件中达成了精妙的平衡。
  Klippel于1963年返回悉尼。此时,他在国际上已经非常出名,但在澳大利亚却并没有获得广泛认知。直到1964年之时,艺术批评家Robert Hughes称赞他为“澳大利亚少有的值得国际关注的雕塑家”,才令他在国内名声鹊起。接下来几十年中,Klippel基本上都留在悉尼,坚持他个人的艺术创作。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当雕塑与建筑、设计、摄影、表演和绘画的传统差异越来越小的时候,Klippel仍然坚持抽象雕塑的创作,坚持对雕塑空间的占据,坚持与文学叙事不同的表达方式。他后来一直居住在悉尼,直到2001年去世。
  Klippel的最后几十年非常多产。他在20世纪80年代完成了许多小件的青铜雕塑,还用20世纪初留下的航海用具零部件创作了一些木质的大型公共艺术。除此之外,他还涉足绘画、拼贴、摄影。Klippel坚信艺术不需要解释什么。因此他的很多作品都没有明确的名字,只是用编号区别,留下读者猜测艺术家想要在作品中表达些什么……
其他文献
The modern sculpture history of China has deeply connected with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chinese sciet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inner relations is the core of understanding the mod
记者:王梦佳(以下简称“记”)rn受访人:焦兴涛(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系主任,以下简称“焦”)rn记:我们从历史材料中了解到,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已经有70年的历史,可谓传承深厚.
【摘要】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现实教学中部分学生把语文当成了“八股文”,没有创新,教师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的实例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创新教育,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潜移默化 走进生活创新能力    列夫托尔斯泰曾指
研究性学习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它突破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过程中的知识传授的被动性,这种具有创造性的课程开发了学生的潜能,表现在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增强,培养
心态,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心态,是指学生对学习本身的热爱,并倾注主动积极的态度,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习惯,掌握理解知识和形成发展能力的品质,是学习语文必备的基本素质。所谓“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它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化为主动求知。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如何培养呢?笔者就谈谈两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
学位
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年龄小,语言的表达常常言不达意,对孩子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小学低年级语文老师要在课常教学注重语言训练,注重课外阅读促进语言积累,进场组织各种活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重点难点:   ①重点:正确
大数据在全世界发展迅猛,应用成效显著.大数据独特的思维和方法,为科学研究与探索提供了全新的范式.力学研究中,高时空分辨率、多参数同步观测与高精度、大规模模拟手段的发
《踏歌图》表现了浙江山区农民欢快的精神状态和绮丽的春光山色:田埂上四个酒后回家的农夫一路唱着山歌,岩石下两个偷看的儿童见状窃笑;春雨过后,云雾初开,呈现出青翠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