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构建全国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的SWOT分析

来源 :现代营销·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课题相关系列论文计算结果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地理区域条件、发展历史沿革、国家宏观政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等情况,详细研究了重庆构建全国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重庆 功能性金融中心 SWOT分析
  一、构建全国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的优势分析
  较强的区位优势。重庆处于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交叉连接点,是唯一拥有长江黄金水道,能实现江海联运的西部城市。重庆处于我国中西结合部,具备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区位优势,向东可与长三角地区联动,向西发展腹地辐射广阔的西部地区;并可沿渝新欧沿线与欧洲、西亚地区互动发展,具备以水路为特征和以陆路为特征的经济相结合的优势,在我国开放大局中金融地理优势显著。
  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建设。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76万亿元,较去年增长12.02%;固定资产投资从1.55万亿元增至1.76万亿元,增长13.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271.35亿元,较去年增长11.7%;工业总产值达2.4万亿元,增长13.94%。汽车、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以及物流、跨境商贸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为重庆建设全国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提供了强大的产业经济基础支撑。特别交通运输邮电业实现较快发展: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重庆公路物流基地、中国西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等平台加快建设,渝新欧国际铁路成为中欧贸易陆上货运主通道,快递业和“互联网+”背景下的电信业飞速发展。当前,我市在交通运输邮电业配套支撑力上已具备较明显的比较优势,得分仅落后于北京和上海。在综合经济实力,尤其经济发展规模上,我市虽低于北京和上海等全国一流金融中心,但领先于同处西部地区的成都和西安,具备支撑起打造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的经济发展基础条件。
  明显的内陆开放优势。近年来,全市进一步扩大开放,围绕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等要素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形成了全国重要功能性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唯一的水陆空3个交通枢纽、3个国家一类口岸、3个保税区“三个三合一”开放特征。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落户重庆,推动重庆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多个外资合作项目落户重庆,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全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等政策红利赋予重庆更加宽松创新的发展环境。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也为重庆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将提升重庆战略支点和连接点的重要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重庆自贸区与上海自贸区呼应、与长江经济带首尾相连,促进中国经济由东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
  同时,全市结算型金融业务逐渐显现较明显的比较优势。离岸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国公司总部结算、跨境电子商务结算、要素市场结算等五大金融结算业务规模实现较快增长,離岸金融结算累计达到4000亿美元。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选择在重庆设立结算中心。其中,最先将结算中心设在重庆的是惠普。接着,宏碁(重庆)有限公司、伟仕电脑、佳杰科技等相继落户重庆,建立重庆营销结算中心。重庆外向型金融发展特征将为金融中心建设创造国际化的金融环境,有效提升金融能级和区域影响力。
  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金融中心的建设雏形和坚实基础。重庆将金融业作为全市重点发展产业积极构建全牌照金融体系,近三年重庆已新增金融租赁、消费金融、财务公司等10类30个新牌照,全国保险资产登记交易平台落户,全国首家专业信用保证保险公司和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开业,创新型金融机构不断增长。金融机构的集聚辐射能力也逐渐增强,地方法人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已在全国30个省市设立一级分支机构60余家,全市金融市场规模不断壮大。
  二、构建全国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的劣势分析
  总部经济特征不明显。当前,我市总部金融机构偏少、对外辐射力不强,不利于金融中心形成。截止2016年年底,重庆仅2家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总部设在重庆的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分别有1家、3家,低于临近的西安和成都。全市分支金融机构多法人机构少,这导致金融机构在业务审批、信贷权限、产品创新、资金调配、资金运用、服务区域等方面自主权受到制约。另外外来机构的投资、融资行为往往由公司总部决定,其相关的金融业务也多在总部所在地开展,客观上也降低了重庆本地的金融业务量。
  金融资源结构不均衡。当前,全市金融市场以银行为主导、股票市场融资增长缓慢、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等问题持续存在。2016年以企业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占社会总融资比例约36%,处于较低水平。重庆本地上市公司资源不足,资本市场短腿严重,上市公司的数量、质量、直接筹资量以及证券交易量都与建设全国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的目标相差太远。截止2016年年底,重庆境内上市公司44家,远低于北京、上海,也低于成都(66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和有价证券交易额也明显低于成都。另外,直接融资市场、银行类资本市场从控制风险角度更青睐大型国有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和国家产业政策明确鼓励发展的企业。另外,银行业以抵押融资为主的融资服务模式与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轻资产”特征存在一定冲突,使得相关服务业持续面临融资难题。
  金融发展要素有待提升。金融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较少,金融从业人员人数及复合性高端金融人才不足。截止 2015年末,全市金融业从业人员约15万人,而纽约就有77万从业人员(其中华尔街有40万),上海也有34万从业人员,这对于有三千多万人口的重庆来说,金融人才严重不足。
  教育、医疗、文化、科研等配套不足。建设功能性金融中心竞争力得分结果显示,重庆在教育医疗文化科研发展竞争力指标评价中排名最后,这说明重庆在相关领域存在严重的发展短板。得分结果有可能因为评价指标选择了人均数据,如每万人拥有藏书量、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等指标。重庆(大都市区)由于常住人口远高于成都、西安,因而相关人均指数较低,造成评价得分较低。但不可否认,重庆在相关领域面临发展不足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全市致力于持续改善民生,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但由于相关领域发展基础薄弱,发展速度无法跟上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领域呈现出需求大于供给状态。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压力较大;科研创新程度不高,创新要素集聚不足,创新驱动能力较弱,难以起到构建金融中心强有力的配套支撑作用。   三、构建全国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经济、贸易、技术与通讯等领域全球化特征更加凸显,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频繁,对跨地区金融结算与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为重庆经济发展和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契机。
  良好的政策环境。当前,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深入开展、成渝城市群建设、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机遇,为重庆金融开放和区域服务竞争能力扩展提供了更多空间。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也获得更多政策支持,金融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并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联动机制,互为依托、互相促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当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其致力于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等将有效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其中,“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引导钢铁、煤炭等过剩行业企业转型发展,有效减少僵尸企业和空壳公司数量,降低房地产等过剩库存,降低金融杠杆风险,提升金融业运行效率,为金融中心建设构造良好的实体经济环境和金融发展环境。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科学技术创新等措施将构建全国经济增长新动力。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互联網金融”等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求逐步增多。在此机遇下,以重庆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紧抓创新驱动战略,发挥后发优势,有可能建成新的国内或国际一流金融中心。
  四、构建全国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的挑战
  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十三五”期间,全市金融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际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世界经济复苏仍存不确定性,后危机时代主要经济体的金融运行模式面临调整压力,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体系亟待健全完善。从国内环境看,当下经济受到中长期增长阶段转换和短周期需求压力的共同影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突出,金融发展的经济基础出现新变化。总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使全市金融业发展难度加大,是重庆建设全国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的较大挑战。
  区域金融竞争加剧。自 “十二五”以来,国内不少城市对金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都不断加大,这对重庆造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当前,全国就有30多个城市明确提出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有金融中心功能规划或设想的城市超过200个,西部地区的诸多省会城市也都提出要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如四川、贵州、陕西均提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目标,云南提出建设泛亚金融中心、南宁计划打造区域性国际中心等。这些城市对金融资源的吸附能力较强,会对重庆金融资源集聚产生竞争性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启富.区域性金融中心评价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殷孟波,翁舟杰.西部金融中心构建与资金渠道研究[J].西南金融,2017
  [3]雷超凡,李铜山.郑州构建经贸金融中心的优劣势条件[J].中外企业家,2017
其他文献
摘 要: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对我国普通高校进行资助的一项重大措施。据统计截至2018年10月25日在全国,2904所普通高校中国家助学贷款总金额累计已达287亿元,有401万名大学生申请到了贷款。如今大学生通过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创新后助学贷款成为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途径之一。国家助学贷款取得重大成就的
期刊
摘 要:本文根据2018年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各项数据,分析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下一阶段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国民经济 前三季度 研究分析  一、现状概述  1.经济增长  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7%,与上半年大体持平;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5%,比二季度下滑0.2个百分点,是九年半以来的新低。单从GDP同比增速来看,2018年第三季度我国G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金融水平不断提高,国家与世界的经济逐渐接轨,人民币的价值也不断地提高。但是,在机遇到来的同时,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只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应该用何种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正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点。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势 分析 措施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鼓励和人均消费水平不断升高的情况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在良好的发展前景之下,仍存在着许多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全国生活垃圾产量进行研究,选取国内三个典型城市上海、广州、绵阳,对其近10年的垃圾产量进行分析。引入“垃圾排放权交易”结合“以水费代征垃圾费”的新制度,采取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法进行未来垃圾产量预测并进行科学性分析,得出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对全国垃圾生产量的影响。  关键词: 生活垃圾 插值拟合 垃圾排放权交易  一、背景介绍  2017年9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向我国多个省份开展了环境督察工作
期刊
摘 要:突出中国特色,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使用“95后”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新话语和新方式,用互联网新平台抢占意识形态主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崇高信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心灵。  关键词:新时代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思想政治工作  当前,我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不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更好地体
期刊
摘 要:在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企业文化对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来说,企业文化还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在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张上均处于初级阶段。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文化对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作用,企业需要深入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培育、创新企业文化,文中详细介绍了当前企业文化培育创新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企业文化创新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企业文化 培育创新 对策  从其本质
期刊
摘 要: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的,该病发病率高、传播迅速且死亡率高, 一旦发生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文就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与防治措施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希望可以有效减少该病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 诊断 防治  一、病因  自然条件下,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空气、用具等感染易感猪;畜主忽视冬春是暴发该病的流行季节。当突然改变饲养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步入了经济新时代,国有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在不断的深化改革,并结合新时代的经济特点做出了针对性的创新改善。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保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保密工作的难度也在逐渐的增大。企业保密工作若不到位,一旦出现失、泄密情况,小则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大则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于会给国家利益造成损害。所以在新时代经
期刊
摘 要:本文是作者在高校财务中从事学生事务工作的体会和思考,通过分析本校财务目前学生事务信息化的现状,提出完善高校财务中学生事务信息化的措施,以期对推动以后的学生事务信息化管理工作改进有所建议。  关键词:高校财务 学生事务 信息化  高校财务中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在高校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成为越来越多行业的选择,现在在高校财务中也已基本普及,同样也将其运用到学生事务管理中。我
期刊
摘 要: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是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是保证建设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必要保证,本文从加强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意义、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的特点、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是建设项目管理核心、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主要内容、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完善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措施等几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建设工程 合同 合同管理  一、合同管理概述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