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语文江西试卷评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shu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江西自主命题考试尘埃落定,总体情况是难易适中,过渡平稳。今年试题还是延续去年高考命题思路,命题模式没有太大的变化,仍旧是七个板块,考核的内容也是大家预料中的热点考点,稍有变化的是客观题的题量由去年的14道题(包括现代文阅读中的双选题,其实是15道题)的45分改为今年12道题36分,文言文阅读由往年的人物传记变为散文体式,虽如此,但阅读难度与题目难度都未加大。
  今年的试题有其独特之处也有其需要商榷之处。
  独到之处有:
  (一)在推动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的提高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减少客观题的考核份量,加大主观题的考核力度,重点考测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语文能力及其素质的一种推动,有效地贯彻了语文学习的目标。
  (二)体现出知识性、思想性
  本次试题不仅仅考查了学生解题的能力,而且很好地体现了知识性和思想性,让学生在阅读解题时不仅获得了有关知识,而且还从一定的角度给予学生思想的启悟。如科技文阅读学生可了解生物发光的奥秘;第3题可了解中国粮食问题,钓鱼岛和帕金森病的问题;第21题可了解咖啡因、心脏病与人体遗传的关系问题。现代文阅读以人类滥伐森林为主题,引发学生对保护环境、珍惜自然的思考;文言文阅读中主人公醉心于书籍的情态,读后让人觉其憨态可掬,感叹书籍的魅力;诗歌鉴赏引发对恒久不变友谊的向往;第20题启发学生感悟高尚、尊严、仁厚。
  (三)回归基础、回归教材
  高考既要考查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又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此次试题本着这一原则没有出现超纲的问题,基本上都来自教材。前五道选择题都是基础性题目,难度系数不大;默写题也全部出自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章;文言文虚词题和翻译题中关键的实词、虚词在教材中都出现过,只要紧抓课本,以课本为中心,此大题失分率就不高。
  (四)淡化常见的难点
  历年高考题中的语病题和熟语题都是学生棘手的问题,今年语病题都是最常见的病句类型,属于一眼就能看出毛病的病句,难度系数很小。而学生们感到生僻的熟语则根本未考,这样不仅淡化了常见的难点,而且也冲击了模式化的解题方法。
  需要商榷之处有:
  (一)取材上缺少江西特色
  既然是自主命题,命题者就有义务宣扬本土文化,江西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但今年试题中却丝毫未提及,连先前呼声很高的文学常识也未出现,原本可在此让江西文化显露一角,去年还可在其中领略一下滕王阁迷人的气质,不知命题者今年在命题时是如何考虑的?而北京试卷明显地体现出古都特色,彰显古都丰厚的文化底蕴。如现代文阅读《天坛之美》,天坛是北京非常有代表性的符号,也是申奥时标志性的建筑,在此可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天坛。北京试卷的作文题是“北京的符号”,给学生无限的空间,从人、事、物上都可入手,可大可小,写出北京的特色。
  (二)作文命制上开放性不够、话题陈旧
  好的作文题,是适度的开放性和限制性的结合,如果过度开放,限制性不够,就无法杜绝“宿构性”作文的出现,从99年到2005年全国都是“话题作文”这一单一命题形式,导致很多老师让学生考前背诵几篇可在任何话题作文中稍一变化便四海皆准的所谓“范文”。所以在这几年的高考作文中出现了许多雷同作文,不仅结构上而且材料上都惊人的相似,这不仅将作文教学引向了一条死胡同而且也使高考失去了公正性,也不利于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今年的江西作文“雨燕减肥”多少打破了这种模式,此作文看上去仍是一篇话题作文,实际上是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结合,需要学生读懂材料并提炼某一主题,这正是此作文题的优点,也是其缺点:“雨燕想飞到蓝天,便要对自己进行磨砺,脚踏实地地做事”从这一思路进行拓展,提炼出的主题无非是“要摆脱束缚达到一种更好的状态”“丢掉心理负担”“换一种眼光,创新地做每件事”……不管哪一种,话题都较为陈旧,缺少新意,开放性不够,难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看上海的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福建的“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戈多今天已经来了”“留一点空白”其人文性、开放性、创新性,值得一看。
  (三)内容和形式都较为老套干瘪
  第六大题,历来被人们称为高考试题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但今年该大题却让人失望,没有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之感。
  (四)现代文阅读题的设置有重复之感
  第17题是很明白清晰地让学生从修辞角度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加以答题,第16题虽没有明显点出答题方向,但考核的角度却是一样的,即从修辞格、表达效果、上下文内容的联系上入手。
  (五)语音题考查不全面
  语音题完全是在声调上作文章,而忽视了声母、韵母的考查,尤其是没有注意南方考生平舌音、卷舌音、前鼻音、后鼻音的问题,考查点不够全面。
  
  单位:江西九江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我的诗歌创作大体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那时候受“朦胧诗”以及所谓“现代派”诗歌影响,本人以一腔热血和激情,投入了诗歌创作的队伍。那时候荷尔蒙爆棚,有的是青春与冲动,但诗歌内核及经验明显不足,对诗歌的理解还处于懵懂状态。  第二阶段从2015年某一个节点开始,这之问中断了二十多年。“而今识尽愁滋味”,激情与冲动弱了,而对于诗歌的思考却多了几分粗浅的理解。诗歌到底是什么
于康杰,山西運城人,2000年12月生,笔名桑田,作品散见《星星诗刊》《诗潮》《都市》《五台山》《中华文学》等,有自印诗集《亲近之海》。  偶见  鼓楼是对凄凉的恻隐,仿佛盘坐  就能洗净一条街上避讳。黑夜是免疫裂痕的。  霓虹出现时,公车上的人,都对佛合十  我渐渐明白,在一条街上说谎,也会击碎。  无痛的鹅卵石,遇见断臂,这一刻,  对下落的事物敞开,对所有古老的文字  都心喜的像一只长不大的
新诗的演进与变革  新时期诗歌四十年.有一个基本是自然自发演进的过程.可以从中窥见诗歌的自由发生进程和艺术变化规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朦胧诗时期.主要是向外学习的阶段,翻译诗在这一阶段盛行。朦胧诗是“文革”后期出现的一种诗歌新潮,追求个性,寻找自我,呼唤人性的回归和真善美,具有强烈的启蒙精神、批判思想和时代意识,是一种新的诗歌表达方式和美学追求。朦胧诗主要的特点:一是其启蒙
本文拟从价值角度来谈谈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什么是价值    价值,就是人应有的地位、作用与尊严。我国古代提出“人贵论”,“贵”即有价值之意,“人贵论”即人有价值论。从《尚书·泰誓》的“惟人,万物之灵”,到清末龚自珍的“天地至顽也,得倮虫(指人)而灵”(《龚自珍全集释风》),都表现出这种宝贵思想。  人的价值主要反映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人既不同于动物,也不是机器,人就是人。因此,每一个人都不只
避居  边关浑茫的日夜  渐渐地你只能是简单而直接的恓惶——  青葱岁月的粗糙磨砺  与时日争竞的血痕  煎熬无非让悲情斑白;  山水长卷,庙堂相争  不远处鼓角争鸣  决战或许就在今夜  此刻城头皓月孤悬。  香烟烛影,木鱼声中的经幢  此刻在佛灯长明中低回的  是否就是众生的叮咛?  辞  有人说既然没有身份那我们就走吧  我们可以坐地铁再换乘飞机  看一眼昨天堆积在门口的那一批旧货  再看一
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无疑是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和创造思维的基本途径。传统阅读教学受50年代起前苏联的教育学家凯洛夫和叶希波夫的教育理论影响,形成了“组(组织教学)——复(复习旧知)——新(传授新知)——巩(巩固练习)”这一阅读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代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打破以往教育教学
王义海,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实验中学校长,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2002年),山东省初中骨干校长(512校长培训工程),2003年10月参加教育部第三期初中骨干校长培训班学习结业,全国初中教育发展研究会会员。发表论文《高中物理解题技巧》、《物理应试指导》(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2004年7月14日在中小学影视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作《点上突破,面上推开,扎实稳定地搞好影视文化课教学》报告。  
二○○五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世界各地为了纪念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纷纷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  莫斯科红场,俄罗斯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重现了当年卫国战争中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满胸勋章的老兵们尽情享受着人们的赞美和敬仰。  诺曼底海滩,各国首脑云集,许多老兵和军事迷们兴致勃勃地再次登陆海滩,法国总统亲自为老兵佩带荣誉勋章。  在英国三岛,英国的老兵们在孩子们的簇拥中来到军事博物馆,
“我对妈妈说:‘妈妈,我真的错老,今后我在也不像你发皮气嗒哈。’妈妈笑老,说:‘这才是我的好女儿噻。’”这是我本学期从一个学生的作文中摘录的一段话。初看,实在叫人似懂非懂,细看才明白,原来是要表达这个意思:我对妈妈说“妈妈,我真的错了,今后我再也不向你发脾气了。”妈妈笑了,说:“这才是我的好女儿!”语段中的错误有两个方面,一是别字的运用。如将“再”写作“在”,“脾气”写作“皮气”,“了”写作“老”
竹笋  “竹笋开花心裹心!”  包着的心被围困了  空山中那雨滴  下落时被挂在了笋壳上  像雕刻一块墓碑  嵌入进大地深处的根与须  总在清明,或重阳节前后  冷不丁地蜇痛  那些山野荒草和无处可插的茱萸  然后,又无事般  一闪而逝  在心窝里越长越高  母亲的脸  明知道一些触觉  会惊心,会叫人疼痛  还是忍不住在秋风中  望着那张  像纸一样折过多次的脸  那是鸟儿对巢、对空山的回望和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