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团队合作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ly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农民工子女;团队合作
  青春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期,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因此常常被视为最难的生命阶段。而特殊的身份和成长背景又会使身为农民工子女的青少年遭遇比同龄人更多的困惑。他们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敏感、焦虑、自卑、恐惧等各种心理问题如影随形,其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本市农民工聚居区,农民工子女在我校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已超过50%。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笔者尝试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从挖掘“人的积极力量”入手,开展团队合作实践,试图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理论到实践的尝试——团队合作的开展
  1.积极制度的建立
  积极的制度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保障,是构建积极品质的支持力量,是班级建设的导向,也是团队合作活动赖以开展的基础。农民工子女由于各种原因,大多具有不良的行为习惯:纪律观念淡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对学习不感兴趣,生活习惯差等。所以,建立积极的制度显得尤为重要。积极制度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倡积极的行为,二是抑制不良的行为。在建立积极制度时,我首先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等,接着发动全班学生集体参与讨论,最后形成全班认可的“学生行为奖惩评分细则”,其内容涉及学习、劳动、守纪、品质等方面。之所以称作“积极制度”,是因为它要弘扬班级的正能量,而且其内容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评分细则“奖优罚劣”,意在让学生懂得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都必须遵守一定的集体规则。评分以小组为单位,四星期即一个月为一个评比周期,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最后以积分的多少为依据评比出“优胜组”和“优秀组”各一个。每次评比全班有三分之一的人可获得奖励。
  2.合作小组的形成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生活环境是构建积极品质的支持力量之一。研究表明:当孩子们生活在充满关心、支持和同情的氛围中时,他们更可能会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和人际关系网络;反之,则容易出现异常的情感和行为方式。农民工子女长期徘徊在城市的边缘,“忙碌的父母,孤单的孩子”,如此的生活背景让他们缺乏关爱和社会交往,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要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就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团队,让他们在平等的氛围里,感受安全与自由,享受被尊重与被关爱的幸福,让他们的身影不再孤单,灵魂不再漂泊。在组建团队时,须尽量做到以下三点:民主推选带队团队组长,须品学兼优;组长招募组员,须尽量做到各组实力的均衡;组员构成忽略生源地,即城乡混编。
  3.小组合作的开展
  合作小组形成后,争创优秀小组的竞赛也就开始了。此时班主任便从前台退到幕后,把舞台交给学生。学生们在组长的带领下,集思广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开展在学习、品质等方面的合作与竞赛。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迸发出来的热情与展示出来的聪明才智让人震惊:组长为了更好地带领自己的团队,设组长助理。组员之间各有分工、互相帮助:英语好的帮助英语差的,数学好的帮助数学差的;劳动方面大家互相督促;守纪方面大家互相提醒。在这个“人人助我,我助人人”的团队中,大家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单独的个体,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小组的荣誉。
  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学习上的后进让农民工子女常处于自我效能感较低的状态,他们无助、彷徨,看不到自身的优点。而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他们纯朴、节俭、善良的品质得到了大家的认同,随着“人气指数”的上升,他们的自信心也会由此得到提升。在和谐、安全、积极、向上的团队中,城乡孩子和睦相处,学会了“寻求帮助”和“给予帮助”,也学会了宽容与负责任。在这里,“团结友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在这里,城乡孩子一起经历着成长的风雨,分享着进步的喜悦;在这里,身处喧闹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不再“独在异乡为异客”,他们享受到兄弟姐妹般的友爱和集体的温暖,他们的归属感、安全感得到了强化。
  4.班级文化的推建和优秀团队的表彰
  积极心理学认为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最佳途径。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说过:积极情绪能让我们像花儿一样“开放”,全身心地欣赏周围的美好,看到更多、想到更多、创造更多,并让我们和周围的人更和谐、更亲密。积极的班级文化建设和优秀团队的表彰正是让孩子们充分享受积极情绪体验的重要方式。
  在团队合作活动中,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是最让孩子们期待的。卢梭认为:儿童最好在生活中、游戏中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有趣、易懂,对生活有用。因此在合作小组开展的过程中,积极班级文化的推进是必不可少的,我班小组之间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诗词竞赛、捉兔子游戏等。在比赛中,每个小组成员不是以个人身份,而是代表小组参加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孩子们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的精彩瞬间常被拍摄下来,在班会课上回放。在精彩的回放中找到自己的身影,会在孩子们心中留下许多美好的东西,他们会读懂教师对他的赞赏和期待,懂得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称道的,什么样的行为是被人欣赏的,懂得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拿”是幸福的,“给”更是幸福的。
  此外,一月一次隆重的优秀小组的表彰也让孩子们非常期待。优秀小组的所有组员都会获得证书和奖品,表现突出者会获得特别贡献奖,获奖小组的团体照将张贴在教室里,每个人所获得的奖项都会记入各自的成长记录袋。这样的优秀小组表彰和班会课的精彩回放一样,着力于培养和关注农民工子女的积极情绪体验,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效能感,最终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积极的人格。
  二、团队合作的实践价值
  人的积极品质是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形成和体现的。心理学研究试验证明,人呆在漂亮的房间里会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气、更活泼、更健康,同时也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团队合作正是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所营造的一个温馨“漂亮的房间”。它符合孩子们的心理需要,是对人性的尊重;它符合教育规律,放大了教育效应。
  (一)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
  团队合作中,团队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同伴教育,并体验幸福的精神乐园。团队合作通过建立正向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自我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心理潜能的激发、健康情趣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充分发挥教育的正能量,实现对学生“积极人格”的深度影响。
  团队合作中,每个孩子都努力规范自己的言行,向同伴展现最好的自己,并尽最大努力去关爱和帮助同伴,维护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这种积极的自我管理将充分调动孩子们自身的积极性,展现孩子们的积极品质,并让他们把培养更多的积极品质作为自己的内动力。这种要求来自个体内部,所以更容易转化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也增强了孩子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都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伴的关怀、爱护、理解,都有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在“人人助我,我助人人”的团队合作中,每个孩子都会得到关注、尊重、理解和呵护,同时也给予同伴关注、尊重、理解和呵护。这种心理体验过程,对亲子关系比较疏离、缺少家庭关注、自我价值感较低的农民工子女来说更为可贵。在宽松、和谐、安全、健康的团队中,孩子们有了信任感、价值感、成就感与幸福感,生命活力将得到释放,他们会更加的自信、进取、挑战、执着、奉献、宽容。
  积极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提出的积极情绪扩建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有了很多积极体验后,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充分调动其自身的积极性,并依靠和发扬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努力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实现人格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在团队合作中,孩子们的情绪是快乐的、幸福的,人际模式是正向的、积极的。通过这种心理体验所获得的积极品质如果能够巩固下来,他们今后的人生体验也将会是正向的、阳光的,从而使他们受益终生。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研究成果(D/2013/02/365)。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中,南通,226001)
  编辑/曹朦升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摘要〕小北(来访者),女,高一开学一周后想转学,每次去上学都肚子痛、恶心想吐,在学校感到很痛苦。在家,这些症状都会消失。来访者对于现在就读的学校很排斥,恐惧去上学。心理教师运用接纳承诺疗法鼓励来访者接纳自己的惧学想法及不适的感觉,与惧学想法和平共处,充分挖掘来访者的积极资源,引导其朝着自己的价值方向去努力和行动。  〔关键词〕接纳承诺疗法;恐惧上学;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
关键词:自控力;自我管理;意志力;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8-0041-04  【设计理念】  1.理论基础  自控力是指对一个人自身的冲动、感情、欲望施加的正确控制。自控力既是一个人成熟度的体现,也是良好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在《自控力》一书中深入剖析了人们为何会在诱惑前屈服,怎样才能抵挡住诱惑,以及培养自
〔摘要〕心理投射图卡是根据心理投射原理而设计的测试图卡,珍爱卡是其中一种,它可以帮助当事人了解自己的意识、潜意识,并能给予有启发性的建议。这是一则因曾受他人欺凌、不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而引发情绪焦虑和人际交往障碍的个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珍爱卡投射测验来打破咨询沉默,引导学生改变不合理认知,调整情绪状态,进而练习人际交往技巧,走出人际孤独。基本上达到了咨询目标。  〔关键词〕心理投射;珍爱卡;
〔摘要〕初一女生小林对未知物体存在过度焦虑,出现任何不确定是什么的小物体时,她会一直追问这是什么?不弄清楚不罢休。咨询中将小林的焦虑具体化后,她表示担心不明物体会给家人带来伤害。使用意象对话技术,让小林将不明物体具象化,并在想象中找到应对方法,咨询效果良好。  〔关键词〕未知物体焦虑;初中生;意象对话技术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
孙玉伟,籍贯安徽合肥,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心理健康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为国家级示范高中广州市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骨干教师。  2011年本科畢业于安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并考上江西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研究生期间,在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咨询报社编辑部任责任编辑一年;在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文化旅游学院、财经学院任心理联络员两年,负责指导三个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意象对话疗法;子人格拆分技术;辅导个案  一、案例背景  刘××,男,15岁,系新温州人子女,家庭条件不错。父亲在本地一家私营企业任车间主管,身边有一群“小弟”,重江湖义气。2011年12月,刘××曾与一位女教师发生肢体冲突,教师的“坚持己见”和父亲的“拳脚相加”,让孩子的自尊心遭受了极大的伤害。  当时我做了几次帮扶和追踪,孩子才逐渐从“冲突事件”中走出来,也正是在那几次帮扶过程中,我
〔摘要〕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生涯探索向生涯定向阶段转化的时期,需要教师引导其明确目标,增强实现梦想的动力。本活动课通过“梦想保险单”活动,让学生建构梦想,对自我优势群进行探索,有效增强了学生对实现梦想的信心。  〔关键词〕生涯辅导;活动设计;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1-0043-03  【设计意图及学情分析】  进入高中后,学生心
〔关键词〕复课;心理拓展训练;生命树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1-0062-02  【活动背景】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齐心抗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这个超长寒假里,学生们要面对疫情带来的心理冲击,要消化线上学习的“夹生饭”,还要克服超长假期带来的学习倦怠感。复课返校,学生要应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学习
〔摘要〕本研究拟探讨在心理课上使用分组学习的方式是否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采用2×2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的方法,以是否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和测量时间作为自变量,以学生对于心理课的学习动机作为因变量,采用谭亚莉编制的学习动机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对100名预初班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心理课上使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心理课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合作学习;学习动机;心理课  〔中
〔摘要〕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心理课堂是实施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特殊的2020年,特殊的打开方式。如何在疫情背景下,做好区域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居家学习的中小学生安放好自己的身心,阳光成长?本文以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镇19所中小学为例,以东升镇中小学心理健康中心教研组为依托,发挥各所学校专业心理教师的团队智慧,推出了东升镇中小学“‘疫’起上心晴微课”项目,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广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