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视野下教师幸福理念的阐释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永恒主题,幸福也是一个人言人殊的老话题,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研究者,都有不同的看法。教师的幸福即教师实现了自己的教书理想和育人目标所引起的愉快感受,以及对这种感受的肯定评价。当然教师幸福的源泉不仅体现在劳动结果的“桃李满天下”,而且更体现在工作过程的艰辛与乐观。孔子说他自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的这两句话确实含有普遍和永久的真理,因为它揭示出教师这种工作的本质特征。为了教好,必须学好,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精益求精地继续学习。“学而不厌”表现出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诲人不倦”说明对学生的热爱和教育的乐观。孟子本人也对教师职业具有极大的热忱,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可见孟子是把教师工作看做是天下最光荣最富有乐趣的职业。明朝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可见,学生喜悦教师高兴,学生进步“自不能已”,教师满足自不必说了。由此看来,教师的职业的确能给人带来幸福,那么,教师幸福有哪些表现?而教师幸福的实现有何艰难?教师又如何能够体会其职业带来的幸福感?
  
  一、教师幸福的表现
  
  教育以人生价值的实现为旨归,教育的真义是使人幸福。教书育人是一个需要激情和爱的活动,是一个需要参与者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没有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满足感,也不会有教师的幸福。因此教师的幸福源于教师的劳动,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创造和享受的统一。马克思说:“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要体验幸福就必须在创造中享受,在享受中创造。宏观而言,教师因其劳动的育人功能而造就人才,从而使政治更民主,经济更发展,文化更丰富,社会更进步;中观而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知识丰富,能力提高,道德高尚,情趣高雅,因此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微观而言,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处理教材上以及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对所教课程的内容必须进行创造性的再加工,而且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具备对现场的具体情景随时调节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能力。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实现了教书育人的目标和理想,使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因而倍感精神上的满足。
  第二,物质生活幸福与精神生活幸福的统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相互依存的。物质生活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缺少必要的生活条件,就会给人们带来痛苦和不幸。马克思指出:“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当然,如果没有精神生活的丰富,即使有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并不幸福。正如罗素所说:“巨富和赤贫都不能带来幸福,”幸福既需要必要的外部条件,更需要内在条件,而内在条件才是幸福的主要条件。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精神是幸福必不可少的内因。当代教师因其职业待遇的福利性,所以物质生活有了相当的保障。随着人们成就价值的多元化,金钱收入的多寡已不再是衡量一个人成就大小和社会地位的惟一标准或最重要的标准,加之教师待遇比较稳定,风险波动小,除工资之外还有带薪休假等福利,故仍为一些人士所青睐,真可谓,乐在其中。同时教师在劳动中,因形象性的示范表演,人格风范对学生的影响,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灵机一动”的临场创造性发挥,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情绪波澜,唤起学生的情感愉悦和美的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和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学生而言,享受知识的雨露滋润,体验情感的愉悦兴奋,领会哲理的深刻寓意;于教师而言,因教学目标的实现,育人任务的完成,教师自然乐在其中了。
  第三,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统一。教师个人的幸福总是与学生集体的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自尊的树立、荣誉的获得、地位的确立、能力的实践,无不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师通过自身的劳动,启蒙着学生的知识,开启着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心灵,监护着学生的健康,为学生幸福的未来做着最平凡、最艰辛的铺垫。可见,教师是既创造自己的幸福也培育着学生幸福的人。
  
  二、教师幸福的艰难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间会经历各种曲折,经过不断发生矛盾又不断解决矛盾,教师在其间进行精雕细刻的工作,使学生良好的品格渐臻于成熟。因而教师的幸福是与教师尊重知识、热爱学生、忠于祖国等具体的情操相联系的,实际上体现着教师个人的一种职业理想和追求。因此教师幸福的实现必须要克服以下的困难。
  第一,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人所共知,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正在成长的人,具有多变性、发展性、可塑性和差异性等特点,教师只有深入具体地了解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享受教育的快乐。
  第二,教师劳动成果的隐含性、奠基性和滞后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它的价值是通过受教育者本人所做的贡献显示出来的,教师的劳动贡献则隐含其中。教师的劳动是为受教育者今后的发展奠基的,教师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学生,使学生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
  第三,教师劳动过程的平凡性和奉献性。教师的劳动不仅平凡,同时需要奉献精神。人们常常形象地把他们比做春蚕、蜡烛、粉笔和犁铧,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在一点一点地磨损着自己,在开垦着蒙昧的荒原,播种着知识、文明的种子。教师的工作既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又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有的只是勤勤恳恳的工作,默默无闻的奉献,琐琐碎碎的辛劳,年复一年的开拓。
  
  三、教师幸福的实现
  
  作为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教师的任务在于把人类的文化精华传递给下一代。教师在这一精神文明的传承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那么他便心情舒畅,自信倍增,教师如何达到教育过程中这一幸福的境界呢?
  第一,献身教育、无私奉献是教师幸福能否实现的关键。教师以报效祖国的目的投身教育,以爱国的赤诚将自己的才智奉献于教育事业,以甘为人梯的精神培育英才,不计得失,不怕艰苦。教师要树立为教育献身的信念,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以鞠躬尽瘁的热诚爱岗敬业。
  第二,严谨治学、刻苦专研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是教师幸福能否实现的根本。《学记》有言:“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较强的业务功底。科学求真,人文至善,真善均蕴含着美。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声情并茂,循循善诱的教学,定能巧妙地获得创造性教学效果。教师娴熟、精湛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充满情趣,而且融洽的教学气氛、良好的师生关系、饱满的学习热情也使教师深感满足,无比享受。因此,高超的教学艺术是教师幸福的源泉。
  第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幸福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因此,教师应深入地了解学生,把握他们的内心世界,要尊重学生人格,引导他们积极向上,还应关心全体学生,激励他们健康成长,做到严格要求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古代教育家有言:“教育者,寂寞之事业,而为神圣之天职,扶危定倾,端赖于此。”马克思也曾深情地赞美教师:“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负重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是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撒下热泪。”因此,对于献身教育、精通业务、深爱学生的教师而言,教育行为本身就是教师的乐趣和动力,就是对教师工作最圆满的酬劳,教师工作对他们而言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教师因教育而快乐着,因工作而享受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刘次林著.幸福教育论.南京:南京出版社,1999.
  [3] 高明书.教师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 许梦瀛.孟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1).
  [5] 王惠来.生命视野下的教师成长.课程·教材·教法,2007(5).
  [6] 曹俊军.论教师幸福的追寻.教师教育研究,2006(5).
  [7] 孟承宪等.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380.
  (责任编辑孙海燕)
其他文献
由腰椎骨质增生引起的腰腿痛、下肢麻木、行走困难等病症,是临床常见的疑难杂证,治之颇为棘手.吾经长期实践与总结,自拟木瓜四虫汤用于此疾,已取得显著成效,为许多患者解除了
一、对校园体育活动的概念解读    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传统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课程设计及课程管理的传统概念。特别是它改变了传统的“一对一”课程管理理念,提高了学校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了学校的地本和校本课程,显然,越来越多校本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实施,有利于以显示各个学校在课程设计上的智慧。  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年来在传统体育课程蓬勃发展的基础上,由学校组织形成的新型体育运动。与
教师专业标准是衡量教师职业是否发展成熟并成为一门专业的标志和尺度。因此,研究和建立教师专业标准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教师专业标准,旨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质量,以指导教师专业化进程向预期目标发展。本文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通过对美国、英国、荷兰、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教师专业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其共同点与差异性,以期为我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提供启示与借鉴。  一、发达
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正在驶入快车道。新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以往七次的课程改革有重大创新和突破。主要表现为六个转变:即改变现行体育课程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内容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
一、何谓"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调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主要要素,围绕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彼此间良性的交往作用。这是一个整体性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的时空背景下
美国物理学家安瑟尼·齐指出:物理中的定律划分为唯象学定律和基本定律两种。它们的关系很像法律学中的地方法规与宪法原则的关系,前者具有暂时性和局限性,后者具有长期性和基础性。所以当代基础物理学家正在朝着使定律尽可能少的方向努力。他们的雄心是用单个基本定律去取代大量的唯象学定律,以达到对自然的统一描述。随着对自然的探究,人们发现,对自然探究得越深,就越显得简单,越呈现出事物间的相似性。但与此相反,物理教